论语》的核心就是阐述君子和小人难题,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然而,《论语’里面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领悟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里面的君子和小人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然而《论语’里面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难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特别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难题的。因此《论语’里面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而且,在孔子看来,小人有时也不失为做人的底线,比如《子路’里面有一段子贡问怎样样能算得上“士”的记载,孔子回答的最后一项标准是“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由此也可见《论语’里面所称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道德质量有难题的人,更不能领悟为坏人。另外《论语》常常是通过事物的两相对比来说明难题,在君子和小人就非常明显,《论语’里面有很多君子怎样怎样、小人怎样怎样的言论。然而,将两者作对比,并不等于将两者相对立,这是读《论语》特别需要注意的难题。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