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影响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性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特殊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一个长期的经过,地域文化是不断提高、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具有特殊性。
方言文化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由于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因此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然而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 —— 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 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
宋太祖—— 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因此不会有语言难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饮食文化
八大菜系
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如西藏的酥油茶 à 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高质量的川菜是不辣的,饮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
民间信仰
宗教觉悟比较淡薄是中国人的习性,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然而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四川–二郎神–都江堰为李冰所修,据说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负责治水,而四川有水灾与旱灾,因此会信奉他。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福建信妈祖(海上保护神 –林默– 能看病,救护落难海员,后来死在救助海难时,被认为成为女神了 – 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救船的记录很多,于是她开始被供奉)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民间建筑
寺庙、宝塔、衙门= 公共建筑 = 讲究排场与等级,不能反映地方实际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建筑材料等)一些地方住窑洞,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也是由于穷和没有木材、石料、福建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
外地引进的建筑,要么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是一时流行
不过,若是外来建筑能适应地方特点,则也可能成为地方建筑特色
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就是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引入的外来建筑风格,不过已经被上海人所接纳,而做了一点改变,成为了上海的地方特色。
环境不同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性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天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秦岭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因此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由于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中都(安徽凤阳),然而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天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关外的满族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历史上多次进入中原,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由于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提高。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刻。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由于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然而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由于逆流而上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性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意识与情感甚至灵魂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因此就有了五岳;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因此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移民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何处?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刻内都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较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关东”是所谓的满族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因此允许汉人进关外,因此东北人的祖先不仅仅有游牧的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还有历代移民关外的汉民,北方中原人。
区划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由于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性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进修),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因此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提高(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以北方现代中原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