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俗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啥意思?今年立秋是早是晚?
优质回答:
明天就要立秋了,感觉今年时间过得好快!而立秋过后,随着秋收农忙时节又临近一步,人们对于秋收农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天气变化非常重视,也是影响秋收产量、品质和生产生活的一大因素!而对于题主所言农谚比较常见,在一些局限的气候环境下或许有一定道理可言,但在现代气象变化方面却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下面结合所了解情况简单聊一下,以供参考: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话字面意思理解为:如果立秋时间比较早,那么预示着凉爽的秋季或提前到来。反之,如果立秋时间比较晚,则预示着酷热天气还要热上一阵子,一般情况下,也预示着今年可能有秋老虎出现,不过,立秋后虽然还热,但多集中在中午前后,而早晚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爽宜人的!
关于早晚立秋的划分有多种说法
这其实是前人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常识,因过去多以农历结合二十四节气来调整农业生产活动,因而会把夏秋之交的立秋节气看作重要时刻,也非常重视这一天,各地会有当地特色的迎秋习俗活动!而关于早晚立秋划分,目前主流说法有两种,具体为:
1、以立秋当天昼夜或上下午划分。每年立秋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又是出现在白天或上午,有时则出现在晚上或下午,针对不同时间节点出现,便了不同的气象预测。为此归纳为白天或上午立秋为早立秋,晚上或下午立秋为晚立秋。例如今年立秋时间为8月7日上午9点6分三秒,则符合早立秋,或许预示着立秋后凉快天气会提前到来吧!
2、以农历六、七月划分。由于农历时间以月亮变化为规律,导致每年时间有长有短,使得立秋节气时间跨度比较大,可以出现在农历六月或七月,因而会给人一种出现早晚的错觉!对于过去农业生产生活会有一定影响。这种说法具体为:农历六月立秋为早立秋,农历七月立秋则为晚立秋。
而今年立秋时间为农历六月十八,也符合早立秋说法,可能预示着立秋后天气会“凉飕飕”一些吧!不过,从现代气象预测来看,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大气环流、太阳辐射和人类活动,单纯以立秋节气来预判后期气温变化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或许只在局限的区域内有一定参考价值。意思是说,当地有这种说法,则可能符合当地气候变化特征,没有这类说法,这句老话则无道理可言!(以上仅为个人见解)
其他网友回答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对这句民谚无需过度地解读,一般来说,对天气以及节气的民谚,所表达的意义都浅显易懂,并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立秋,在时间上有上午立秋,晚上立秋,有六月立秋,七月立秋。那么问题来了,谚语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个牛,是不是就是说,在早上立秋就凉爽,晚上立秋就炎热呢?很多人都认为这种解释有道理,但我却认为这种解释有点牵强。
为什么呢?因为早上立秋与晚上立秋都在同一天,无所谓早和晚,难道说相隔十几个小时,就能改变天气?那么,这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个早与晚是怎样分的呢?大家都知道,节气的不同,温度也不相同,这是无法改变规的规律,比如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种说法,但从未没听说过,有立秋前后种瓜点豆这种说法。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节气与气温是同步的。立秋是一个节气,虽然气温与夏季相差不大,但气温正在逐渐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久热昐凉风,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当然是昐望早立秋,凉爽的天气早点到来。早立秋,早凉爽,这才是这句农谚的本意。
明天立秋,农历是六月十八,当然属早立秋了,八月二十二日处暑,宜告暑天结束,九月七日白露,已不见暑热的踪影。如果立秋延迟一个月,到七月十八立秋,那就还得热上一个月。所以才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之说。
以土回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明天是早秋,今年秋天凉飕飕哈。
其他网友回答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今日,迎来了“立秋”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
立秋,有“贴秋膘”、“咬秋”、“啃秋”、“吃秋桃”、“称水”等习俗。
今年的立秋,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老话讲:“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那么,今年的立秋节气,是属于“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呢?
对于立秋的早晚,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所谓立秋,是指太阳处在赤纬+16°19’的那一刻。
若这一刻出现在上午,则称为“早立秋”,如果出现在下午,则是“晚立秋”。
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今年的立秋,是上午9点多,那么就是属于“早立秋”。
第二种:所谓的立秋早晚,是按阴历的月份来说的。
即,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
今年立秋,是8月7日,阴历六月,按照此种税法,则为“早立秋”。
今年立秋,还处于三伏当中,立秋之后还有一“伏”。
此时,酷热的“秋老虎”尚在,暑气难消,仍然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然而,今年立秋后还有一伏。
此时,暑气未消,盛夏余热仍在,秋阳肆虐,仍要警惕高温酷暑。
立秋时节,是养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养护好身体,可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
立秋到处暑,16天的过渡期,是夏秋交接很重要的时期。
此时,顺应时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可助力身体健康。
顺应天时,养护好身体,可以给健康打下基础,减少秋冬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立秋后,一定要格外重视身体健康,做好身体的养护工作。
立秋到,暑气未消,要做好“五防”,为健康过秋冬,打下好基础
一防暑湿
立秋后,白天比夏天更加燥热,人会感觉到闷热。
此时,暑湿依然较重,需要注意防范,以免入侵体内。
一旦体内湿邪过重,不但影响秋季进补,也会诱发多种疾病。
所以,立秋后,依然要做好防暑祛湿的工作,建议吃点清补祛湿的食物。
对策:食粥健脾脾,负责运化体内水湿。
想要防湿祛湿,要注意健脾。
粥与肠胃相得,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
所以,在立秋后,多吃点健脾开胃的粥,对健康,十分有益。
用薏仁、芡实、红小豆,一起煮粥吃,可健脾祛湿,保护身体健康。
红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薏苡仁,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
芡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一起煮粥吃,是不错的选择。
二防肝火
立秋后,还有一伏,“秋老虎”肆虐。
此时,稍加不注意,就会导致人体肝火旺。
很多人晨起口干苦,脾气暴躁,目赤红肿,睡不好觉,都是肝火所致。
因此,在立秋后,要格外注意防肝火,给肝脏降降火,减少身体不适之症。
对策:喝点植物茶水肝火旺,用一些清热利湿、疏肝泄胆的草药,泡水代茶饮,可快速降肝火。
蒲谷丁菊花茶,泡水代茶饮,清热下火的同时,还可促进排毒,养护肝脏。
用蒲谷丁,菊花,金银花、桂花,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蒲谷丁,入肝、胃二经,擅长清肝热,降胃火。凡是肝火引起的口苦、口干、口臭、咽喉疼痛等,皆有效。
菊花,是清热解毒、下火的好帮手,用其泡水,可快速降火,改善身体各种不适,与蒲谷丁搭配,清热解毒效果更佳。
金银花,也是清热解毒的良药,用其泡水喝,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与菊花搭配,效果加倍。
桂花,香气浓郁,性质温和,可中和寒性,亦可清热解毒,改善口气。
用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喝水,下火、消炎,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防秋燥
秋季,燥邪当令。
立秋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燥邪之气易损害健康。
燥乃六淫之邪,易耗津液,最伤肺肺部,容易诱发肺部疾病。
皮肤、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就是典型的“秋燥症”,立秋后,一定要格外注意防燥。
对策:多喝点汤水立秋后,多喝点汤水,可滋阴润肺,对于对抗秋燥,十分有益。
可以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如银耳、百合、莲子、雪梨、莲藕等,煲汤喝。银耳,滋阴润肺,立秋后,吃点银耳,可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等。
莲子,清热降火,搭配银耳一起煮汤喝,滋阴润燥,效果尤佳。
立秋后,莲藕也是不错的选择,清热、润燥、养肺,是除秋燥的佳品。
雪梨,肥嫩多汁,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抗秋燥,十分有益。
四防中风
立秋后,天气由热转凉,早晚温差大,是中风的一个高发时节。
气温的变化,导致人体毛细血管收缩,大脑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诱发中风。
有资料表明,约有70%的中老年人,易在秋季发生中风,因此,立秋后要防中风,注意监控血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切莫忽视。
对策:喝好三杯水立秋后,防中风,首先要注意补水。
主动喝水,补充体液,可减少血液粘稠度,进而降低血栓的形成几率。
每天喝水,要注意喝好三杯关键水,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第1杯:晨起一杯温开水,不论是否口渴,都要喝,35-40℃为宜。
第2杯:两餐间,一杯代茶饮,补充水分,还可疏通血管。
第3杯:晚睡前,一杯温水,20ml左右,注意不要喝太多,以免影响睡眠。
五防腹泻
每年的立秋后,都是腹泻的一个高发时节。
一方面,气温依然炎热,致病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大大增加了食品在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污染机会,造成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贪凉,喝冷饮,吃冷食等,也会导致腹泻的发生。
所以,在立秋后,一定要注意防腹泻,养护好胃肠。
对策:多好“三方面”其一,避免“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饮食上,一定要注意,谨记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其二,做好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方面,要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也要洗手。
另外,家庭冲马桶时,要记着盖上马桶盖,以防止细菌溅出。
其三,饮食要注意
蔬菜瓜果要洗净,食物制作和储存,要生熟分开。
在食用各种酱制品,或熟肉制品前,重新加热并热透。
尽量不吃剩饭剩菜,若要保存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将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馊饭菜坚决不能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那是农历,如果用阳历,每年都是大致在8月7日左右,最多相差一二天。气温变化应该不大。至于雨水多少是原因,应该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