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荀子是哪里人)

网友提问:

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为什么没能进入孔庙呢?他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优质回答:

荀子没有进入孔庙,不是他水平不高,而是他的观点既尖锐又扎心,既平直又纯粹,伤害了许多名家的感情,不仅程颐嫌弃,朱熹揶揄,韩愈嘲讽,就连苏轼对他也看不惯,儒家门人更是把荀子拒之门外,一点余地都不留。

随便找一顶儒家“帽子”,譬如“人之初,性本善”,往荀子头上一戴,就能判断它不是荀子的款,因为荀子的“性恶论”首当其冲,所以,荀子一直受到儒家的排挤和批判。

直到清朝编修《四库全书》时,才有考据学家为荀子鸣不平:不能因为他与孔孟标准有出入,就把荀子从儒家阵营里剔除出来。只要看一看荀子致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以及现实权力场的效用,就知道,荀子非儒家莫属,有的观点甚至比孔子孟子走得还远。严格来说,我们中学就读过的那句“荀子是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儒”,就是从清朝正名后确立的。

虽然荀子的观点一直边缘化,却相当重要;尽管荀子的话不好听,但很难反驳,是不是这样,从《荀子》中找两点体会体会。

《荀子》第一篇,《劝学》,中学时我们都学过,第一句称得上全文的纲领:“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通俗的理解成:人活到老学到老。

乍一看,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开始就提倡人要终生学习?

不得不先理解《性恶》开篇第一句话:“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这与终生学习有毛关系?别急,这句的“伪”弄通了,就关联上了。

伪”字释义古今差别很大,今多贬义,古为中性。唐朝学者杨倞说,“伪”表示人为,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而荀子本人的解释是:伪不是天生而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按照他俩对伪的释义,“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应解读为:正因为人性本恶,如果不学习,人就不会讲文明懂礼貌,如果不努力,人就会一恶到底,成为人类的败坏分子。

这句话明摆着是在挑战孟子的“性善论”,因此之故,惹怒了彻底的性善论继承者二程和朱熹,程颐说荀子,简直是儒家的对头!而朱熹的评论是:荀子就是一个糊涂虫,甭理他那一套,好好对孟子的善格物致知就行了!

不可否认,荀子这句话,就是明目张胆的反驳孟子,如果人天性善良,那还要礼仪干什么,还要圣人君子干什么,还要社会规范干什么,战国七雄也不会天天干架月月争霸了!

后来王阳明用行动给荀子的这句话作了验证,王阳明信奉性善论,他认为可以束书不观,只要心外无物,就能成圣成贤,所以在阳明心学影响下,很多人真的都不读书了,明朝就真的成了盗贼丛生、民不聊生、最不值得过的一代。

假如荀子知道王阳明为“性善论”埋单,还顺带为他的“性恶论”免费做了广告,会是遗憾还是会淡然,我不知道,但我想,他一定会掷地有声的说:我说过,孟子就是祸乱天下的人,错了吗?如果不想再害孟子,听我的,学不可以已,兴许孟子设想的“善”的世界,就会早点实现!

原来荀子一再强调人要终生学习,底气在这儿呢!

其实,我比较叹服《荀子》里面提出的一个礼学观点,这个观点至今没有定论,但很有见地,意思是说,有序的不平等才是和谐社会。表现在,人最高贵,有生命有知觉还有礼义,禽兽次之,草木第三,水火第四。人、禽兽、草木、水火怎样看怎样不平等,但正是这种不平等关系,这个社会才那么的参差多态,那么的有序和谐。

荀子还提出了诸如“合作导致冲突”、“群体合作是每个人得以生存的条件”等政治假设,启发了许多哲学、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学者发散思维和研究,荀子真的是被冷落却相当有分量的智者。

我猜,进不进孔庙,对荀子的意义不大,因为荀子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社会也知道!

其他网友回答

荀子是战国后期唯物主义思想家,名况,字卿,赵国人。著《荀子》三十二篇。他是儒家八派首领之一,批判地吸收了诸子之长。

他坚持道家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那一面,肯定自然运行法则是客观存在的。反对道家天命论,提出人定胜无思想。他和孟子“性善”相反,认为人性是恶的,主张用礼义教化和惩罚来加强统治。因此,在孔子的“礼”冲灌注了“法”的内容。

他非常重视维护封建等级,实行中央集权,反对世袭,主张尚贤。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成为荀派儒学的一个特点。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

因其主张与孔子相佐不少,因而入孔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