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通过阅读课本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优质回答:
这是许多学生、老师和家长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掌握了它可以得高分,老师洞悉了它可以展风采,家长懂得了它可以教子女。因此,我觉得这个问题的价值非常高,我也正好借这个题目总结一下我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的上做法和思考。
我手边正好有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每一套教材其实体例差不多,这里就随便拿一本说事儿),我就以它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阅读课本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教材前面有篇短文《致同学》,有的教材叫“前言”,它是编者对整本书编辑宗旨,教学内容,学习重点进行的阐释,也有对学习方法的建议。这则短文写得文采斐然,极富诱惑力和感染力,作为一篇演讲稿范文也是当之无愧的。
撷取一段,供君一窥: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你看,这一小节排比的句式整饬优美,学习的内容具体实在,学习的方法精确得当。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大略可以知道这本书我们将学到什么,提升什么能力,纲张目举,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然后就是目录。粗心的同学或者老师总会跳过去不看。其实会读书的同学一定认真研读目录,花的时间绝不应低于30分钟时间。
常言说,“题宽目明文半成”。“题”即是我们面部额头的部位,“目”,即是我们的眼睛,一个人是否有精气神全在眉眼之间,同样一篇文章的精华也凝聚在题目上,面对题目,我们进行揣想,这虽然会伤脑筋,却能给阅读带来无尽的享受。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参与创造的,读者面对题目去揣想,这本身就是一各积极的参与方式,它有利于调动我们生活经验,提高我们的情感体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就有读目录法。他拿到一本书先不急于翻开内容去阅读,而是先揣摩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去揣想,如果自己作该怎么作。他的这种目录读书法总让他收益良多,也能提升对书本内容的鉴赏力。
读目录法,可以提高我们学习效率,可以“重点知识反复学”,可以吸取精华,唯我所用,实在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法。
目录之后就是一个单元的安排了。单元编排虽然各种课本体例不同,但总有一个标准,或者按文体,或者按内容,或者情感,先了解,才可以制定学习的策略和学习的重点。
比如这本教材,它的第一版块是《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它是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选取了初唐几位杰出诗人,每个作者辑录了一首诗歌,编成一个单元。苏教版教材可取之处之一就是对于版块的阐释。它具有“文学史”的作用,我们通过阅读这则阐释的短文,大体可以了解诗人的风格,文学史的地位,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技巧和时代背景,对于深入理解正文的内容有着直接的作用。
然后就是正文。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或者说是考试的根据地。因为是诗歌,所以必须看清字形便于默写,因为要赏析,所以要理解诗意。
每一首诗歌下面都有“注释”。它帮助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些补充的注释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比如说杜审言《早春游望》这首诗,有一条注释援引《诗经》里的句子:“维叶萋萋,黄鸟于飞”。如果我们对这诗句感兴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百度,查找整首诗歌,了解它的意义,丰富的自己的知识。
作为学生,我们知识储备有限,人生经验短缺,社会阅历浮浅,阅读诗歌还是有一定困难,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每一单元后面,都有一个阅读提示“品读与探讨”栏目。
这个栏目其实是语文教材把新课程标细化、具体化,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那是再好不过的帮助。这个栏目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它是我们阅读语文、解答问题应对考试的园地。
举例:
比如第4题:“《春夜别友人》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景色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明确一般离别的手法特征和情感内容,它一般都通过“时空转换”来表达对朋友的“离情别意”的。
时间的绵延,说明友情深厚不愿离别,空间的转换说明别后的挂念,这种离情别意中就包含着一种朋友之间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几乎所有送别诗表达技巧和表达情感大体如此,如果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遇到有差异的诗歌,又丰富了我们对离别诗的鉴赏,以故知新,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在每一单元的最后,教材还有一个板块叫“积累和运用”,它规定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重点,要求学生强化训练,形成能力。“应用”即是对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新了课外探究学习内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是十分有作用的。
这就是苏教版教材简单的介绍,针对每一栏目的要求,我们认真揣摩,深入思考,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定会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从而喜欢上语文。
祝大家喜欢上语文,能从语文课本通向辉煌壮丽的文学殿堂,登堂入室,如鱼得水。
其他网友回答
边读边想,活学活用!
其他网友回答
切记,!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毛泽东讲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