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 勿使染尘埃的意思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网友提问:

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优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优质回答: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直达形而上实相的至高境界,而“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处在由从形而下执相向形而上实相逐渐过渡回归的过程中。因此,从佛教理念境界上看“本来无一物”远高于“时时勤拂拭”。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根本不用去翻公案,更不用引经据典的去说。从字面去理解,已经显而易见。

第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的论调已经诠释了身心已超脱于尘世,是修炼的大成,彼方境界已绝尘。是眼中空无一物的大境界。让人感觉虚幻而缥缈。

而第二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应该说是优于第一句的,更贴近实际,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在行动中领悟,在修行中不断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

综合以上两句,我们不难看出禅意的世界宣布的是空,而空并非谁都能做到,禅意十足的话,如果能够贴近实际,付诸行动,那才是启迪人灵魂的语言。

所以,我觉得第二句优于第一句才对,第二句更接近生活,有实践性,更有说服力。

其他网友回答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慧能大师 。也称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人。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当时五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需要传承衣钵了。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当属大弟子神秀修为最高,势力最大,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五祖让大家各做偈语,看看大家的修为,最优者继承自己衣钵。神秀大师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境界已是非常之高。当时慧能祖师只是烧火做饭的和尚而且不识字,但是悟性极高。佛经听过就能记住并领悟,可以说是一个神奇的特例,天生佛缘深厚。慧能听说了大师兄的偈语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达到了空灵见性的境界,大家大吃一惊。五祖半夜将慧能叫到禅房偷偷将衣钵传给了他,并嘱咐他马上远走他乡避难。慧能为躲避同门迫害逃进深山修行参禅,很多年后才走出深山传法,世称禅宗六祖。

心中本无烦恼又哪里需要去时时拂拭,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祖境界明显更高一筹。

其实在二祖慧可承接达摩祖师的衣钵时,祖师告诉他,衣钵到你这里传到第六代,衣钵就不能再传了,传法不传衣钵。佛法自六祖始,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禅宗。

其他网友回答

神秀与慧能有两次思想碰撞,第一次是因为这首偈,神秀那几句有分别心,还有”菩提树”、”明镜台“”尘埃“之分,当一个人心里升起种种分别心时,怎么也无法平静,更不用提”禅”。

第二次神秀的弟子到慧能处学法?慧能问他平时师傅如何教?神秀的弟子回答说”多行善、少作恶。”慧能教导他,世间没有善也没有恶,不要去分别。

慧能大师就是听了”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而开悟,其中”无所著”应理解为没有分别;世人烦恼,正是因为分别心不断升起:哎呦,这个好啊!我喜欢!妈呀,那个不好,气死我!

每个人都有习气,我们无法去改变他,因为这是他的业;修行只能修自己,不能去修别人,这就是两位大师的差距所在。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句偈语出自《六祖坛经》里一段著名公案。

禅宗五祖为试众徒开悟与否,命众徒各做偈一首。修行最高的首徒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当年仍做杂役的慧能,连字也不会写。听到众徒都在诵读赞叹神秀的偈子,忍不住让别人把自己的偈句写到墙上,便是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名菩提偈。

《金钢经》中开示,应无住而生其心。自性本空,何处可住。六祖慧能的偈句便揭示了毕竟空,万法皆空的本来面目。此中空意,并非仅指我们看到的虚空。同时也是指万事万物,一闪而逝,变化不停,没有恒久不变,永远存在的事物。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而神秀的偈句尚未,仍有身可依,有镜可拂。虽然意境尚可,毕竟距彻底堪破,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空无可空,连空也不可得的境界差距千万里。

但仍不可否认,神秀偈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在修行的路上,需要严格自律,刻苦磨炼,时时勤拂拭,莫使心染尘埃。即便顿悟,也应悟后起修,勤修。仍需勤拭心镜,更上一层。

总而言之,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修行的方法。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修行的目标,修行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