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世说新语》为什么没有收录陶渊明?
优质回答:
谢邀:《世说新语》记事起于东汉止于东晋。为什么没有收录陶渊明,不妨看看陶渊明的生卒年代。
陶渊明生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二十一年即三七六,卒于四百二十年,按时年记载,东晋已经灭亡,步入南北朝时代。
再说《世说新语》乃南朝临川王义庆所编撰,原作八卷,今仅存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门,是六朝志人的小说的代表作。
书册多已散佚,而后仅凭梁代刘孝标为之作注的引文四百余种作为资料,得以传世。原著有没收录陶渊明之诗文言行,也实难说得清楚了。
从书中细看,其收录的“弥衡骂曹”,曹植七步成诗”,都皆早与陶渊明一百多年了吧!
再说,陶渊明,隐居之士,政绩卑微,文学诗文,乃身死后才声名鹊起,未作收录也并无奇怪之处。
按记事去说,起于东汉,止于东晋,如果没有记录东晋末年的这段历史,那么没有收录陶渊明,就更加清晰可见!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知道《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最重要的材料,但恰恰这部记录魏晋名士风流轶事的集子中并无陶渊明风流的只言片语。究竟什么原因呢,也是古今很多名家讨论的问题。
第一种说法:当他年轻时,由于籍隶南方寒族,官司阶又低,与贵人高门没有来往,不合本书选人的原则。
第二个原因:等他隐居柴桑,声名大噪时,时间又已经超出本书所包的时代之后了。”(文载《东方杂志》复刊十五卷第十二期1982年6月)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其家庭没有取得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不是名门望族。当时陶渊明家境贫穷日也有什么政治地位,虽然是当时为有名的隐士,可声名不显于上层贵族,自然上不为上层名士所,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针对《世说新语》缘何不录陶渊明,可以推论主要在于陶渊明本人,他不是清谈名士,文风平淡,脱离当时社会主流文坛,大众对他了解不多,又加之家世衰颓,作者刘义庆因个人原因对陶渊明的刻意回避。种种原因这才导致了《世说新语》不见陶渊明的遗憾。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容千寻,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为什么《世说新语》中没有关于陶渊明的记载?是陶渊明不配吗?陶渊明一生多次被征辟,只有他拒绝别人的份儿,这样的人怎么会不配出现在《世说新语》中吗?当然配。但是他却没出现,为什么呢?
是世家大族排斥陶渊明吗?我想应该也不是。魏晋是一个讲究风骨的年代。陶渊明越是归隐,名气就越大,所以很多人不停地请他出山。魏晋名士追求与崇尚的也正是陶渊明这样风度,那魏晋的名士出身于哪个家族?当然是世家大族。所以说世家大族排斥他似乎也说不通。
难道是刘义庆与陶渊明有什么私人恩怨?公元405年陶渊明就归隐了,立志不再做官,那时候刘义庆才2岁,肯定是谈不上利益纠缠了。你可能会问那日后呢?其实也不会。历史上对刘义庆的评价是“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一个是性情简素,没有很多功利俗欲,且爱好文义的人,另一个是淡泊名利,采菊东篱下的人,我觉得如果他们相识的话,他们只会是惺惺相惜。
说了诸多推测,都不对。那只有最后一个原因了,历史上记载《世说新语》原来共有8卷,但是有很多已经散佚了,现今之流传下3卷,所以我觉得最合理的推测就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陶渊明的趣事,但是非常不巧,有关陶渊明的记载遗失了。
以上都是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日盛。他们瞧不起陶渊明,也不与陶渊明交往。自然,《世说新语》之中,就没有陶渊明什么事了。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的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书中记载了从东汉末期到魏晋之间的一些名士的言行和轶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世家大族纷纷崛起。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已经构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并且,形成了与皇亲国戚分庭抗礼的局面。
吟诗作赋,饮酒清谈,是魏晋士人的时尚,所谓魏晋风流是也。像嵇康、阮籍、王右军等等名士的行迹,在《世说新语》中都有反映。不过,翻遍全书,确实没有涉及到陶潜陶渊明的只字片语。
按理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这位陶渊明,明明也是东晋时期的名士呀,怎么没有入群呢?理由很无奈,因为陶渊明的出身不够“高贵”,所以,根本挤不进那些名士的朋友圈。
在《世说新语》中,虽然没有关于陶渊明的记载,但是,有一则轶事提到了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在《世说新语·容止》条中,有这样一段话:
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
文中,温指的是温忠武(温峤),庾指的是庾文康(庾亮),陶指的是陶侃。温、庾二位名士,在朝廷倾覆的危急时刻,前去投奔陶侃。不过,在背地里,他们还是轻蔑地称呼陶侃为“溪狗”。
溪狗是什么意思?按照现在的语言来说,大约是那狗小子的意思,这肯定是一个蔑称。关于这个溪字,后世有不同的解读。大儒卢嘉锡认为,“溪”应为“傒”之讹,并且,“傒”还应该是“鸡”之误。鸡狗,显然是骂人啦。因为,陶侃是一个来自江西乡下地方的门第底下的家伙。
本身就是江西人的史学大师陈寅恪,也对此有他的看法。陈寅恪认为,“溪”指的是溪族。按照远古史(这当然不是史实,只是远古传说罢了)的记载,溪族是高辛氏之女与畜狗交合而生的后代。很不幸,陶侃及陶渊明一族,恰恰是出自溪族的。
可见,是门第观念阻碍了陶渊明在《世说新语》中的出现。不过,他的绚烂诗篇,早已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估计,陶渊明本人并不在乎,甚至连费点口舌去辩驳都省了。不信?有诗为证:
其他网友回答
我小时候生活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斜对面的诸多弄堂中的一条中型弄堂,这里是“上只角”里的下只角,整条弄堂属于中产阶层的人家,连我家不超过五家,在贫困线下的占40%,很多都是从江苏长江北面农村来的江北人,他们整天在弄堂里活动,包括一日二餐或三餐都在露天搭个小枱子围着吃,或揀些菜在饭碗上走动着边谈边吃,他们的口头语就是“狗入的”,骂人更是大声斥道“你妈妈狗入的……”。观今之俗可以推溯以往历史之习,古代也是认为狗入的是十分低贱和卑劣的事。陶的家族据说是古溪族的后裔,而溪族有传说是女人与蓄狗交而续嗣,那么陶的出身在士大夫眼中是不屑一顾的,当然不会将他写入他们的著作之中。至于为什么后人会这么推崇他,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他的散文太有名了,他的五言诗写得太好了,人欲称名于世流芳百代,唯文章为捷径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文章千古事,名人赖此存,即便流行俗,网红一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