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一开始是为了自强后期是为了什么)

网友提问:

洋务运动的自救自强学习过程中都学了些什么?结局如何?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洋务运动,又称为自救运动或自强运动,是晚清时期洋务派进行的一场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此次运动引进了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想学习西方的技能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这场运动也有响亮的口号,前期的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学习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积极作用有:

开办新式企业

开创印刷报刊

开办新式学堂

开始选派留学生

开始引进翻译西方书籍

架设电报

修建铁路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促进了国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结局是以失败宣告破产,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是清朝海军实力完全丧失的标志,也是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的标志。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

封建传统制度的弊端

缺乏完整计划

主事者见识不足

守旧人士反对

败坏的官僚主义作风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尽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晚清的历史是屈辱的,伴随着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统治政策一次次被撕开,国门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敲开,从1840年至1900年,国人的爱国热情显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响应,战争甚至对清政府的体制和政策完全没有影响,清政府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抗拒”还在坚持,少数人掀起的“洋务运动”也不能促使封建阶层接受现实,原因可能是因为“洋人”没有动了大清的根本,开几个口岸还是能接受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依旧不能正视自己在科技上的落后,依然以老大自居,根本看不起小小的日本和洋人。甚至始终认为华夏文明是优秀的,蛮夷没有文化,学习蛮夷的知识是“自降身份”的丢脸行为。可见,丧权辱国同优越文化相比较,文化更能让清朝的统治阶级聊以自慰。

“洋务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自强运动”,其根本是求强、求富和培养人才三个核心目标,用以增强国力,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振兴民族。但事与愿违,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却在刚刚兴起时就在“甲午战争”后落花流水般的失败了。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是“洋务运动”的兴起者和推动者,他们是科举出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被清廷“以汉治汉”的政策得以大展拳脚。但清朝是满族人的,作为汉臣,他们时刻都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洋务运动的每一项措施和举动都要向朝廷汇报,朝廷里的“保守派”实力强大,但“洋务派”也得到了如恭亲王奕?这样位高权重之人的大力支持,奕?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善后六条》中就明确了,要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科技等等,也得到了咸丰的首肯。

“洋务运动”打开了国门,电报、铁路、轮船出现,更多的西方面孔进入中国,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自1862年起,外交人才培养、外语、船舶建造、军事人才等等新式教育体制也在洋务运动中逐渐开展,1872年,清政府决定由清朝第一位留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带领,分三年,每年30人的规模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比如詹天佑就是此时被派出国学习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惨败,这给了洋务运动沉重的打击,使得洋务运动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不堪一击。洋务运动就这样失败了,到底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让清政府学到了什么?究其原因,就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政府不改革,体制不改革,政治不改革,文化不改革那所有为了自强的努力都是纸上谈兵。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其实想知道洋务运动的自救自强学习过程中都学了些什么,看看口号就知道了洋务运动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呈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保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保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契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开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开展,在必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至于结果嘛,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破产。中学为体被彻底抛弃,中国开始寻求政治方面的改编,资产阶级改革派和革命派开始走向历史舞台

谢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