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星堆究竟是谁建造的?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问三星堆的历史,主人是谁。
长久以来,人们对古史传说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认为那些传说古史不可信。其实这是不对的,尹达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国古代传说,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三十年来考古学了民族学的发展,充分说明在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确实存在着我们的祖宗在这里劳动实践所遗留的社会史迹。从地域上,从绝对年代上,从不同文化的遗存上的差异上,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些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杀。
下面我们就从《大戴礼记》所收的《帝系》里看看蜀地的历史。
《帝系》与《纪年》《世本》《山海经》等书的叙述大体符合,可以说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今天说的三星堆蜀地的历史,在《帝系》中就有痕迹。而《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更可以与之相联系相印证。所以今天我们就从中寻找蜀地过去的痕迹。
《五帝德》也是《大戴礼记》的一篇。和《帝系》一样,也是始于黄帝。《国语》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作,现在好多人认为是战国根据春秋各国史官的原始资料编纂而成。其中就有记载,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在这段文字中,后人有些争议,不过提出来的一致认可的就是,苍林就是夷鼓,青阳和夷鼓,都是姬姓。然后是黄帝之子有十二姓。
《帝系》只记载了黄帝的两个儿子,一个是青阳,一个是昌意。青阳就是玄嚣。
前者有陶唐商周,后者有虞夏和祝融八姓即周代的楚。而前者就是人们所说的三代统出一源,近代人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以为是杜撰的。不过,我们看,各种史书都有记载,且基本相符合,所以来说,意义是有的,是不容抹杀的。
在《帝系》中说,青阳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泜水在古代有两条,青阳所处的应该在河南鲁山西,流经叶县,在中原腹地。而昌意所在,为今天的雅砻江,流经四川西部,入金沙江。在祖国的西南。
昌意居若水
由上我们看出,玄嚣一脉,都生活在祖国的北方,中原地区。有陶唐商周。而昌意一脉,多在南方。如舜虽都于山西,但有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的传说。而他的弟弟象,封地在庳,也在今天的湖南道县境。禹有生于石纽的传说。在今天的是四川汶川西。至于 陆终,那是八融之祖,楚国那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黄帝的这二支,是一北一南。
当我们从考古来看时,就会进一步加深这种观点的印证。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让我们理解了这种黄帝二系传说。
《帝系》上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是昌濮氏,产颛顼。《山海经》上说,昌意降居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水经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世本》有,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以上这些传说记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那就是颛顼是昌意一脉,为蜀地人氏。
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
《华阳国志》也有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为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在这段话中,除了那个帝喾应该错了,是颛顼外,基本与《帝系》是吻合的。而这种说法在《蜀王本纪》中也是有记载的。可以证明蜀王是黄帝后世。蒙文通指出,汉元、成间的博士褚少孙说过,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蜀王本纪》的内容是其世代传家资料,是有根据的。
西周师旂鼎
我们再看考古方面的证明。如青阳的母亲,黄帝的次妃方雷氏,那是在西周金文师旂鼎中出现过。而《帝系》中,陆终所娶的鬼方氏妹,在殷墟的甲骨文及《周易》也有出现。再有,从昌意居若水,颛顼也生于若水来看,在蜀国范围内是没有疑问的。
不容否认,蜀原有独立的起源,后来与昌意至颛顼一系发生了联系,
颛顼于是封他的后代于蜀,作为蜀地的统治者。
蜀国的世系,可以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中寻找,大体可以分为三段,蚕从柏灌鱼凫为一段。杜宇为一段。 鳖灵为一段。《蜀王本纪》中说,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当然这里应该为四千岁。而蒙文通说是三千岁。
广汉三星堆遗物
当我们看《帝系》时,就会发现蜀国的古史,有真正的史实素地。“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说明蜀是一个发端于上古的民族。有自己的悠久的文化,并长期有自己的特色。后来,蜀山氏女嫁给昌意或其子韩荒是在若水,可以推断,蜀人原来居住在四川西部,后来才到了成都平原一带。两族的联姻说明了蜀同中原文化的联系。有很多的考古学发现证明了蜀在商代及以前,已与中原有文化上的沟通。而广汉三星堆的发掘更证明了这一点。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实际上,这并没有限制川人的出川,与中原的交流。
楚公铜戈
从三星堆器物坑的发现来看,蜀不仅有自己的礼乐,到战国时期,也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人说,蜀地的人们共同的基本成份是当地的土著,与统治者有所区别,那是对的。不过蜀君和中原的关系,也会把中原的文化带入民间。蜀夏同出于颛顼的传说不是偶然的。还有那个楚地的祝融八姓,在夏代商代,那是很重要的诸侯国,而到了周,就被视为了蛮夷。属于昌意的一系,长期定
居在了南方。而较早的楚文化有蜀文化的因素,说明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有证据的,比如那个楚公铜戈。
最后我们说,
三星堆是谁建造的,当然是人民。哪的人民,当地的人民,还有中原文化的传播。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蜀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人们对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不熟悉,对其青铜技术源流和时间存在普遍误解,加上西南少数族群特别复杂多样,犹如一团乱麻。因此三星堆文化的创造者族系问题,至今仍未有准确说法。这里从族系和青铜技术源流做一个推测,如下:
三星堆的分期和文化沟通线
三星堆实际上包括三个文化,共分为四期:一期是宝敦文化,属于新时期时代;二期年代在夏朝至商朝初期(公元前2100-前1600年);三期对应商朝中后期和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以青铜器闻名于世;四期是十二桥文化,以古建筑遗迹为主(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前6世纪)。这三个文化(四个分期)的文物风格大不相同,为锁定各个时期的族系,提供了线索。
整个三星堆文明还存在着几条「文化沟通线」,对其各个时期的族系和文化有深刻影响,即:一是汉中地区,通过汉中而与关陇古代文明交流;二是岷山羌藏地区,与山地游牧文化有交通;三是东面的巴濮地区,与长江中游相沟通;四是西南方向的横断山区河谷交通线;五是南面的僰道,与西南夷交流。
夏之前的三星堆族系
按照考古研究,三星堆一期的宝敦石器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它对应着一个史前时代族群。
文献线索则始于黄帝时期,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国语·晋语》,黄帝部族胜利后,“赐姓十四子”,实行了初步分封,但今天已经很难弄清这14个封邦的具体名字了。其后五代子孙也继续分封,到夏时已经很难计数。
具体的分封情况,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派出子孙及部族人口去领有和统治一些族群,命名特征是“有*氏”,如有虞氏、有苗氏、有穷氏、有仍氏、有熊氏、有缗氏等(有字代表王系);另一种可能是王辖的封邦,如《夏本纪》明确记载的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除此之外,在古籍里还可以看到其他邦氏的名字,如三星堆一带的蜀山氏,良渚一带的成鸠氏、防风氏等,可以认为,这种就属于原来已经存在,只是名义上臣服的土著族群。因此,蜀山氏就是成都平原的最早族群,可以称之为古蜀人。
所以,可以认为黄帝对成都平原的土著族群有所了解,但并未正式统治,他仅仅只是娶了蜀山氏之女,并生下昌意、颛顼。《华阳国志》认为,颛顼才开始分封蜀地,「封其支庶为侯伯之国」。也就是说,从颛顼帝开始,古蜀人与中原人发生文化交流。按照五帝世系计算,颛顼为夏禹之前四代,25年一代,即比夏朝早100年,即公元前2170年左右。这正好是三星堆一期和二期的过渡期间(碳十四测定)。
《史记·五帝本纪》: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华阳国志·蜀志》: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按照《太平御览》引《蜀王本纪》“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可以看到,这个族群生活在成都平原已经太久了。具体有多久呢?根据《华阳国志》,开明为第五代蜀王,而第一代蜀王是在“周失纲纪”时始称王的,那就是平王东迁,年代约为公元前770年。往下追加五代为125年,即公元前645年为开明时代。那么,开明之前4000岁,即为公元前4645年。
公元前4000-5000年,已经有很广泛的石器文化分布了。分子人类学家应该可以给出古蜀人的父系单倍群类型。
夏代的三星堆族系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三星堆二期是受到黄帝部族的影响而形成的,时间约在夏朝建立前的公元前2170年左右,因此与原来的宝敦文化有了比较大的差异。
从夏代开始,文献终于有了更多线索。《史记·夏本纪》明确罗列了12个正式封邦,其中襃氏被多数专家考证为位于汉中地区,从而与三星堆有了交通可能性。除此之外,古籍所见的夏代之前的“有”字系封邦有苗氏,也开始与汉中、羌藏一带发生联系。因为按照《尚书》记载,颛顼、尧舜禹都征伐过三苗,并“迁三苗于三危”,又战三苗于荆襄。《后汉书·西羌传》又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可见,有苗氏很可能在夏朝前的一百年里被迁徙到汉中、羌藏地区一部分,成为羌人
因此,夏人宗邦襃氏,夏之前的族群有苗氏,都可能在汉中、羌藏地区影响成都平原。
三、商代三星堆族系
但根据考古资料,三星堆二期也没有特别发达的东西。也就说,整个夏朝,虽然不断地有新鲜血液输入,蜀地却没有孕育出特别繁荣的技术文明。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夏朝的青铜文明本身也不是很发达。
真正的改变,可能始于夏朝灭亡。《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同时,众多夏人宗邦也可能被驱逐了。例如,根据后世《晋书·载记》,氐人符洪为“有扈氏之苗裔”。有扈氏是《夏本纪》明确记载的夏人同宗,曾因为争夺帝位而被夏启讨伐(即甘誓)。殷人建国后,当然有可能将夏人驱逐到远处,按晋书的说法,很可能就是青川藏地区,成为后来的氐族。另外,《晋书·载记》也说到羌人姚弋仲是“有虞氏之苗裔”,有虞氏是黄帝集团的封邦,也有可能被驱逐到这里了,成为羌族的另一支系。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不断地出现羌人牺牲的原因:他们与殷人一直就是仇家。
这场驱逐可能规模甚大,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另一方面,荆襄到川东地区,可能在商代出现了百濮的扩散。于是形成合力,文明突然得到推动,就形成了诸如后世的昔阝、庸、麇这类方国,再加上来自夏人的技术,就足以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青铜文明体系。例如,昔阝地曾发现过商代早期青铜器(湖北郧县),麇地发现“锡穴”(今安城铜矿),都足以证明。
因此,三星堆文明鼎盛期的族群是多元的,以古蜀人为主体、夏人为领袖、羌氐先民和濮人为辅助。
最后
三星堆青铜器在技术上的特征是铅含量较高,硬度不强,不利于实用;其铸造工艺则与殷商一致;其艺术题材,明显以古蜀文化为主,如「纵目人」,有浩瀚而虚诞的想象力。其个别形制,又可能受到域外的影响,如权杖、日轮盘,更可能是横断山区河谷进来的印度-西亚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文:偃月上神
可能是古埃及人造的。
很遗憾的是就像之前文章说通过对大量资料及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发现我们祖宗很可能都是舶来品,通过对三星堆整个文化特征和人类迁移史以及遗留下面的一些神话内容分析,得出来了一个非常遗憾的内容,三星堆和古埃及文明很可能同出一源,三星堆非常有可能是古埃及人建造的。
三星堆文明比较鲜明一个特征就是纵目大眼的造型。
纵目可以说来源于蚕丛王,严格来说是来源于蚕丛王也信仰的古埃及眼睛崇拜,主神荷鲁斯之眼,这种眼睛崇拜在蜀地演化为了纵目神。
三星堆的古蜀国早期王族本是古埃及王族一部,是从北非向东经西亚到印度,建立了哈拉巴文明,后继续向东,走西南古丝路进入中国大陆,建立三星堆古蜀文明,也跟早期商业有密切的关系。
三星堆古蜀相当于是古埃及的一个属国,曾向古埃及长期进贡蚕丝制品,也是全球贸易枢纽之一(当时非洲,亚洲是一个整体性大王国。古埃及,以及之前的古苏美尔,都是全球性扩张的,全球遍布属地及殖民区)。蜀字本身就是蛇顶着大眼睛,古埃及神徽之一。
三星堆的建造很可能是,不同时期,多次的外来居民和土著居民一起建造。外来形成王族和祭司,土著构成民或奴。从古蜀国说,是那拨古埃及王族东迁形成。
古埃及早王朝,古王朝,新王朝时期,有过几次大的东迁,王族支系,贵族大臣家族等都有。与良渚,商,周,古蜀,古越,楚,齐等,都有密切相关,无非是从不同入口,不同时期进入的中国大陆,从北非红海一直航行到中国大陆的东部,东北部沿海登陆,形成了仰韶,红山,良渚等;从印缅,云南上古西南丝路进入,形成了古蜀等,从中亚大草原,新疆进入, 形成了周等。
后来,古海路和西南丝路走的少了,多数都从西北中亚大草原,新疆入口进入。
但严格说,古华夏王族与古埃及王族贵族是同一族人。无非是这族人的一部分空间上从北非到了东亚。不仅华夏王族贵族,西亚欧洲不少贵族也都与古埃及王族贵族多次东迁有关。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本来最早就是在古埃及,欧亚国家大量采用,周是分封爵位的,实质上看来与古埃及相同。
其他网友回答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离我的居住地方18公里,我近几年进去参观了几次,每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发现和感受,就有对中华祖先跪拜的冲动,感叹先人的鬼斧神功做品。从馆方公布的最新研究炭检测数据的结果,古蜀鱼凫国文化可追述到到3000千年到5000千年前历史,它戴着神秘面纱,让现代人难以琢磨。
从三星堆凸眼方耳尖鼻神面青铜头像来看,显然与华夏人的面孔格格不入,从四川盆地的田里耕种时,常见有海贝壳化石来看,推测很早以前蜀地就是如装满海水的脸盆,所以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天外突然降临外星人,传播了稍先进能让祖先接受的文明,教会了蜀国先人使用先进的生活工具,并且这种文化流传很远,连远处的人们都很崇拜,把非洲大象牙都用船运来进贡。
后来外星人走了,后人在族长带领下在三星堆建立了神庙祭祀台,;按照外星人的形像铸造了青铜面具,让后人瞻仰不忘;铸造了登天神树盼望有一天像外星人一样飞天。从出土的巨大玉璋,做饭烧水的空腿三脚鼎来看难到那时候古蜀人就知道先进的切割术和热利用原理了吗?那时的人类还是原始社会是不太可能知道。
我长站在展馆的一块直径一米多大的青石面前,百思不解地思考,这么大的一块质地坚硬青石,就是现代没有线切割机以前都难以切割,那时间古人用什么东西切割的呢?锯缝如此地宽窄整齐还有退锯痕迹,光滑如镜,切割过半又放弃了,难道是修神庙用外星机器切割的吗?
法国十八世纪开始流行带面具跳舞,那是为了掩盖、刺激。三星堆那么多出土面具里面,数面粘金箔最特别,古人如何掌握的金属相融性和巨型青铜树分段铸造法呢?青铜神树主干四周粗枝大叶,又是咋知道计算分段铸造安装后的平衡呢?从当时的社会那里有那么大的融化铜炉呢?只有一个解释外星人带来的,走了给古蜀人用。鱼凫国古人崇拜鱼鹰就是一个最好证明,他们也想如外星人一样飞天。
其他网友回答
三星堆对于我来说不能说已经完全破解,但确定一个范围是没问题的。
有人把三星堆说成与中华文明无关,甚至扯到外星人,其实都是一种因为自己不懂就想强行解释的行为。就像很多学者,只要自己不懂,境外能看到类似的东西,就统统说成是外来的,几乎是张嘴就来,不作任何严谨考证,因为这些人是1840年以后骨子里就看不起自己文化的那一类人。
三星堆与主流中华文明的相似度远远高于被怀疑的部分,首先器物纹饰与商周乃至云南等地的青铜器物风格上基本是一致的。第二出土大量象牙以及立人像手持象牙祭祀的造型与中国古代捕象活动完全对应。第三、扶桑神树、纵目、鸟图腾、玉器与我们的文化都是高度重合的。大树崇拜可以完全确定是黄种农耕文化的崇拜,就是说其实圣诞树都是我们的文化在西方的遗留。很多本土少数民族保留着神秘的祭祀大树的传统。
三星堆之所以被人看不懂,主要是犹太小帽和突出的眼球以及被人过度解读的人像面貌以及权杖。但其实这几方面都可以解释。首先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犹太小帽源自古中国。三星堆被发现那么久了,你听见以色列来认领吗?并没有,当然以色列为了友好可能不会说什么?那也没见西方人说什么。只有部分彝族学者出来认领。
其实中东犹太人是两个黄白联姻联盟被流放西部和北方的那些人西进的结果。而且最正宗犹太人是七仙女的后代,就是父黄母白。因此以七仙女的七和九黎的九作为核心数理。所以犹太有七烛台和九烛台,犹太名称为九,但最核心数理是七。犹太第七月为提斯利月,此月为牛月,代表约瑟第二子以法莲。也就是说此月剧透了七仙女、牛郎、二郎神以及越,与中国文化完全对应。此月又代表回归,意思是那十支消失得以色列支系。羌人就是回归的以色列,可不就是我们了。注意二郎神就有纵目,是不是与三星堆纵目对上了。《圣经》里提到的农耕人该隐时也说上帝在他额头上留了标记,不就是在说纵目了。台湾原住民至今额头还有纵目纹身。而且台湾原住民至今还有小帽。不仅台湾原住民有,琉球人也有,满族人的地主小帽也是。台湾原住民和满皇族基因O1与百越与杭州良渚遗址完全一致。大禹也是这个体系。大禹的禹字就是七九两字,泰语直接称大禹为犹。大禹出自西羌,与三星堆是很近的。
珞巴族小帽
台湾原住民纵目纹
台湾原住民小帽和割头文化
我们今天丢失了太多古文化,事实上我们看不懂周代之前的大多数古文化。所以也就看不懂三星堆。小帽其实是龟壳小帽,代表了男性生殖器崇拜。目前在珞巴族那里找到了最原始的形态,就是龟壳帽。事实上最早的犹太传统不仅戴龟壳小帽还要剃秃顶。这与百越的断发以及东胡的秃顶是对应的。今天中东犹太依然剃秃顶。三星堆面具上突出的眼球是怎么回事?其实也很简单。古代曾经对各种身体部位、功能根据族群特点做过分配。沿海支黄种老二群体就分得了看这个功能。后来其群体有人为祖辈复仇瞎过一只眼,所以剩下那只眼后来发展成全视之眼。三星堆突出眼睛只是代表看这个功能,与佛教金刚怒目与新西兰毛利人突出眼球的民俗是一回事。瞎子就是与夏有关,夏代的康也有看的意思。
珞巴族原始形态小帽
三星堆其实可以基本确定为沿海支黄种同其联姻对象留下的文化。也就是当年发生大洪水又被帝尧集团打击,于是他们被一分为二,一支到了四川,一支去了东北。去东北那只部分西进就有了含米特,也就是犹太文化的基础。四川这一支就是帝舜大禹体系。所以三星堆最大可能是帝舜时代的留下的。文献里提到帝舜时的那个成都可能就是四川成都,广汉三星堆地名也是指含米特。至于夏,我认为最早的夏应该在陕北、宁夏、甘肃和山西一带。
三星堆与彝族有点关系,但不大。因为与三星堆有关的是百濮,也就是帝舜大禹体系主体离开四川之后,留下的那部分。今天的百濮哈尼族都已经不纯了。贵州一些民系里存在一些。彝族里存在很少,但文化有一些遗留。因为后来周灭商楚人里的O2a和另外一种白种逃到四川来过,后来又被羌人赶走。接着汉人又来了?从基因构成看,三星堆与彝族关系非常微小。反而百越很大,因为百越是大禹体系的后人。
至于人像面貌,我觉得中国早期造像不必认真,写实度不是很高。而且他们本身就存在父黄母白,还有纯种白人。不过就是纯种白人也不是很像,所以我才说并非完全写实。至于权杖,其实大禹手中的两叉戟就是权杖,与古希腊冥神手中的两股叉是一回事。说中国没有权杖那是不懂行而已。
大禹
希腊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