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蔡邕为何哭董卓(蔡邕与董卓是什么关系)

网友提问:

历史上,蔡邕真的是因为哭董卓而被杀吗?

优质回答:

三国时期朝堂动荡不安,今朝得势者,往往明日便跌落尘埃。董卓曾以救主之功身居高位,却最终因行事暴虐而被杀。董卓一死,他昔日部下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蔡邕曾在董卓手下备受器重,后来因替董卓哭泣而被王允杀。蔡邕之死真的只是因此小事吗?还是另有隐情?

蔡邕之死并不只因为董卓落泪一事。蔡邕为人直率,曾得罪过不少权贵,他们皆想置他于死地,免不了在背后煽风点火。董卓昔日侍奉汉灵帝时,汉灵帝曾就灾异频繁一事询问过他的意见。当时朝堂大臣对此事讳莫如深,汉灵帝气急之下特召蔡邕前来问询。蔡邕认为妇人及宦官干政才致使灾乱。汉灵帝为保护蔡邕,将他弹劾官员的奏章保密。但是,汉灵帝如厕时,此奏章被近侍曹节偷看,又告知了左右。如此一来,被蔡邕所弹劾的官员皆对他恨之入骨。后来,蔡邕也曾因被陷害而远避江海,居于吴地十余年。董卓在世时,尚能庇佑他一二,如今董卓已死,昔日的政敌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

董卓曾重用蔡邕,新的掌权者怕蔡邕感念董卓恩情而不为他们所用,甚至有谋逆之心。董卓专权后,听闻蔡邕才名,召他为官。董卓以蔡邕家族性命为要挟,逼得蔡邕不得不入他账下。蔡邕虽是被强迫为官,但董卓对他却是毕恭毕敬。董卓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后,其部下为了讨好他,曾称他为尚父。此举意为将蔡邕与姜太公相提并论。董卓询问蔡邕的看法时,蔡邕却认为此事不妥。他认为以董卓如今功勋,不足以与尚公相比。董卓听后,竟然作罢。董卓此人狼子野心,又颇为沽名钓誉,但他却能采纳蔡邕的逆耳之言。由此可见,蔡邕确实深受看重。王允能借杀董卓一朝得势,那么蔡邕若有为董卓报仇之心,也可能对王允不利。

司徒王允刚刚得势,难免有人心有不服,惩治蔡邕也算是杀鸡敬候。铲除董卓后,王允颇有些居功自傲。他认为,董卓如此权势滔天,尚且被他所杀,其他人不足为惧。因而,每至群臣聚会时,王允也是不苟言笑,全然不复以前的温和。王允态度可谓是差别极大,自然有人对他心怀不满。此时蔡邕又恰好撞到他的枪口上,便被杀来警示众人。

蔡邕被杀还与他史学家的身份相关。蔡邕才名几乎天下皆知,他刚被收押时,许多士大夫为其求情。蔡邕也表示,愿被截断双脚,只要能完成汉史。太尉马日磾向王允进言,蔡邕乃旷世奇才,素有孝名,又清楚汉朝大事,可撰写史实,如此被杀,实在不妥。王允却以司马迁举例,认为汉武帝饶司马迁一命,却反被毁谤。若留蔡邕一命,恐怕他们这些人也会被骂。史学家所记载乃是千秋万代的事,王允为人最看重名声,他也怕因蔡邕所记而被千夫所指。

蔡邕被杀,并不仅因他为董卓落泪,还与他的为人处世及身份地位相关。身处政治中心,便难免被牵连。但是蔡邕因这等小事而死,实在是令人惋惜。

其他网友回答

蔡邕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千古才女蔡文姬之父,关于蔡邕之死,《三国演义》的描述和《后汉书》的记载略有不同,但都明确提到蔡邕是因董卓而死的。

《三国演义》第九回中,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后,王允大犒军士,召集众官,酌酒称庆,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 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 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但这段小插曲在《后汉书》中,却并不是这样: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后汉书》并未提及蔡邕伏董卓尸而大哭,只是说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时,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脸色表情可见感伤,但并无“哭”字。

接下来王允杀蔡邕的描述,《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基本一致,《后汉书》更为简洁:

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

而《三国演义》则更详细描写了王允和蔡邕的对话,当时王允顿时倍感不爽,他当场大发脾气:

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而蔡邕也甘愿伏罪,他解释了“哭”董卓的原因:

“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 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 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此处蔡邕请求留下性命来续修成汉史,接下来太尉马日磾(此处《三国演义》写成“太傅”有误)也为蔡邕向王允求情:

“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大意是蔡邕蔡伯喈是旷世逸才,对汉朝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

不过王允显然没有容人之量,他拒绝马日磾说: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王允杀蔡邕的理由非常牵强,他居然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谤书,又认为如果留下蔡邕在幼主身边写文章,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会令我们这些大臣蒙受毁谤议论。

《后汉书》关于蔡邕最后被杀死的描述是:“允悔,欲止而不及,邕遂死狱中,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而《三国演义》则说:“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其中《后汉书》王允有后悔之意,《三国演义》则无提及。

关于王允杀死蔡邕,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其他网友回答

王允费尽了心思用计把董卓搞死了,于是兴高采烈宴请群臣,大肆庆祝。席间,蔡邕不合群的提到了董卓,并且对董卓之死感到惋惜。这下王允不乐意了:诶呀,我费尽力气才除掉董卓,你这是对我不满呗。你同情董卓,不如就下去陪他吧。于是蔡邕被下狱,不久就死了。

然而,事实真的这样简单么?

我们要从蔡邕为何会“哭”董卓说起蔡邕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物,为何会和董卓这样臭名昭著的人划到了一起呢?因为蔡邕虽然很有才能,名声也好,却并没有得到汉朝皇帝的重用。反而因为谏言而得罪了当时的宦官集团,并因此获罪,被流放千里。而董卓却是蔡邕的伯乐。骄横无比的董卓却反常的对蔡邕十分礼遇,请来蔡邕后多次提拔,历任御史、尚书等重要职位,又封为列候。这一对比,蔡邕自然对董卓感激涕零,替董卓惋惜也就很自然了。那么,王允杀蔡邕仅仅是因为饭局上的一声叹息么?

尽管董卓死后掌握大权的王允开始自大骄横起来,但胖子认为身为政治家的王允没那么短视。他知道只因为这点小事杀了名满天下的蔡邕会给自己的声望带来多大的打击。但是他仍然这么做了,是因为蔡邕天然的站在了王允的对立面。董卓死后,朝廷的权利势必要重新洗牌,而蔡邕这样一个身居高位,名声德行又很高的人很可能对王允独掌朝政产生威胁,王允是很难容得下这样一个人和自己争权的。而恰好,蔡邕给了王允这样一个借口。

至于史书说王允也后悔杀死了蔡邕,纯属王允给自己洗白。他有充足的时间来赦免蔡邕,甚至在蔡邕自己请罪,多人给蔡邕求情的情况下都不肯放过蔡邕。分明就是想置之于死地,完全不给活路。

胖子想说,蔡邕和王允在性格上的弱点造成了两个人的悲剧收场。蔡邕这个人才情很高,旁人的追捧和奉承让他不懂得察言观色和审时度势。无论是直言进谏要求皇帝处理宦官的时候,还是在所有人庆祝董卓伏诛时他去惋惜的时候,他都没想很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眼色。而王允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被压制,先有外戚何进,宦官张让,后来又有外臣董卓。被压抑了一辈子的王允在掌权后变得容不下任何人,与曾经的盟友吕布闹掰,对待西凉降军又是一副秋后算账的态度。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在董卓被吕布刺死的那天,蔡邕正好去拜访王允,得悉董卓死讯,这位缺乏政治敏感的文人先是惊谔了一下,继而是一声叹息。

这声叹息,犯了严重的政治路线错误。

王允是刺杀董卓的幕后主谋,董卓一死,他就是朝廷第一号人物。当他听到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叹息时,勃然大怒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骂完之后,马上令人把蔡邕这个反动派抓入监狱。

蔡邕听到董卓之死后,为何会叹息一声呢?别看董卓是个军人、大老粗,上台后为讨得虚名,对知识分子倒是十分敬重,还为当年受迫害的清流党人平反。蔡邕尽管并非董卓同党,但对其知识分子政策还是投以赞许的眼光,故而才有了那一声叹息。

同情反动派的人,必定是反动派。这是王允的逻辑。

这种逻辑对不对呢?应该说,不全对。

难道董卓没死的时候,王允就不曾干过违心的事么?就不曾对董老贼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么?当初的他为何没有今日的大义凛然与冠冕堂皇呢?

反动派蔡邕被抓入大牢,扣上“董卓帮凶”的大帽,判处死刑。不就是叹息一声嘛,又不是什么杀人放火的事,犯得着大开杀戒么?这个判决一出,天下震惊。要知道蔡邕是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士,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连董老贼对他都敬重有加,却因为一声叹息被判死刑,这岂不是天大的冤曲吗?

这一年蔡邕已六十岁,风烛残年,本是一介文人,偏偏被架上政治的马车,竟沦落到身陷囹圄的境地。只是他尚有一事未了,还没有完成《汉记》(即《东观汉记》)这本历史巨著。他低头向王允认罪,承认自己犯了重大的政治错误,不应该同情反动派头头董卓。但是,他希望王允豁免其死罪,自己愿意接受黔首断足的刑罚,以完成撰写《汉记》。

许多人站出来帮蔡邕说话,包括太尉马日磾。他在王允面前为蔡邕说情,认为蔡邕的罪行微不足道,只要一声叹息便处死,未免会大失众望。同时,马日磾还强调,蔡邕是旷世逸才,对汉家史事十分熟悉,应该让他完成《汉记》一书写作。

但是,马日磾都没有想到,《汉记》一书,才是王允要杀蔡邕的真正原因。

王允说了以下这句话:“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如果蔡邕只是写写书法,玩玩音乐,王允还勉强能留他一条性命。可是这个老头居然想学司马迁,苟全性命写他狗屁《汉记》。这还了得,没看到司马迁把汉武帝干的坏事都白纸黑字写在书上么——不对,他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留蔡邕一条小命,岂非也要把王允在董卓时代夹着尾巴摇尾乞怜的事也抖出来么?

这才是王允真正害怕的事,在刺杀董卓后,他俨然是嫉恶如仇,惩凶诛恶的英雄,然而他曾经不光彩的过去,蔡邕知道得太多了。

蔡邕不死,王允心不安!蔡邕之死,不是因为一声叹息,而是因为一本史书。蔡邕用自己的死告诉后人:玩历史有风险……

其他网友回答

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早年因为上书言事被当朝宦官嫉恨,被迫逃到海边,达十年之久。

在董卓掌权后,很看重蔡邕才学,对待他很优厚,多次提拔,史称“三日中遂至尚书”,最后在长安担任左中郎将。董卓死后,一日蔡邕在王允坐上,听说董卓被杀,表示叹息。于是王允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贼,杀害君主大臣,天地神明都不保佑他,人民嫉恨他。你是朝廷大臣,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倒戈相向、讨伐董卓,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于是就把蔡邕下狱。蔡邕谢罪说,并表示希望能够待罪完成续写汉史。满朝公卿也都劝谏王允,但王允却说,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最终杀死蔡邕。

为什么王允要杀死蔡邕。

首先,王允杀蔡邕的直接理由就是蔡邕仍然感念董卓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并且在续写汉史,害怕蔡邕在书中歪曲历史,诽谤自己。

其次,王允与蔡邕或许是有私仇,杀蔡邕无非是借题发挥。蔡邕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对王允毫无政治威胁,而且在对是否处死蔡邕的问题上,满朝公卿都是不同意的,都劝谏过王允。但王允却执意杀死蔡邕。因此,王允此举可能是借题发挥。比如,唐代《商芸小说》就认为如此,据记载王允多次蔡邕商量事情,“允词常屈,由是衔邕。 后允诛卓, 并收邕,众人争之, 不能得”。

第三,当时董卓刚刚被杀,正处在清除余党阶段。中国传统政治都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清除余党也都是除恶务尽。蔡邕在大庭广众之中对董卓表示叹息,在王允看来就是对自己诛杀董卓的否定,作为董卓余党必须清除。而且王允做事太过强硬,不知变通,对势力强大的董卓余党李催、郭汜等人,也是不肯放过,最终逼得他们反攻长安,导致自己被杀。

第四,当时董卓刚刚被杀,朝廷势力处于真空状态。王允作为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已经具备了执掌东汉中央政权的条件,但他王的身份是司徒。司徒虽位列三公,但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和大丧安梓宫,从未执掌过中央最高权力。他杀蔡邕正是为了在朝廷立威,杀鸡给猴看,既是震慑文武百官,也是检验执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