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辛弃疾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优质回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全诗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段诗的译文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下阕第一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在白月光下,作者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青蛙叫声,继续往前走。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发现只有“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突然,本来还挂着星星的天空却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他身上。作者本来好好的心情被小雨带坏了,心里还在想等会会不会下一场大雨呢?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赶紧寻找躲避雨的地方。
下阕第二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刚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发现了一座茅屋可以躲雨。高兴的他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吗?
总述: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其他网友回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稼轩词好用典,这首词却浅显易懂。有人说好的诗词,是不用解释的,容易看得,但细细品味却又能品出很多味道来。
这首词上阙写得月、风、蝉、鹊都极平常,但通过作者的巧妙组合,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下阙一开始,一个对仗,两三点对七八个,雨山前对星天外。极简单,却极有趣味。简单的数字就描绘出了星星是稀疏的,雨是轻微的。与上阙的清幽、恬静相呼应。上阙是一幅图,清风明月下,鸟雀鸣蝉,也许是太安静了,看见月亮都把鹊儿惊动了。然后闻稻花香,听蛙声。静中有动,反而给人更安静得感觉。
下阙也是一幅画,好像水墨山水,星空,雨山,也安静极了。所以要让它也动起来,茅店、社林随着诗人的目光开始移动,忽然前面出现了小溪、小桥。也是静中带出动,但更显得安静。
其他网友回答
皎洁的月亮悄悄的就爬上了柳梢,被惊醒的雀鸟扑棱棱的拍打着翅膀。清朗的蝉鸣声随着夜风四处飘荡。夜空中弥漫着将要成熟的水稻的香气,人们联想着今年应该是丰收的一年,池塘边传来了青蛙们早来的祝福。
天边隐隐闪烁着几点寒星的光芒,两三点雨已经落下。曾经林子边上的茅草屋,转过这座桥就可以看见了。
其他网友回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一词是辛弃疾表现农村题材的代表作。上阙描景,下阙写实。词人在月下行走,见到栖息树枝上的喜鹊因月明如昼而惊得飞起,夜半的清风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里蛙声传达着丰收的信息。远方星光闪烁,山前飞落雨点。急走拐弯,过小桥,就见到了社林边的老茅店。
他以轻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夏夜的景色,以飞鹊、蝉鸣、蛙声、写出夜的宁静,又以星与雨的同时出现,写出夏夜多变的天气。全词风格清新,处处使人感到夏夜的宜人,与夏夜的喜悦。描绘出一个东方的仲夏夜之梦。
其实,这情景与词人“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样是幻觉。金兵时时南下,偏安一隅之地的南宋臣民一日数惊厥,心情那里恬淡得下来一丁半点儿。数年后宋人更沦为了元帝国的四等公民。“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不正是横扫欧亚大陆的塞外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