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原因)

网友提问:

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优质回答:

东汉末年由于 镇压黄巾起义和董卓叛乱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过度放权,导致中央政府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能力,全国形成了许多实际割据势力。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公孙瓒占据幽州;陶谦、吕布先后占据徐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江东,公孙度占据辽东。这些大小军阀间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利益,频繁发动兼并战争,使百姓遭殃生产凋敝,天下户口锐减十不存一。特别是战乱频发的北方,由于受到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经过多大规模的战争兼并出现了魏、蜀、吴,而他们之间在几次大战后军事上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谁都无力消灭对方。因而在全国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受到战争影响和破坏的地区也相对也减少了很多,三国之间为了国力的竞争,也都鼓励增加生产和增加人口,侧面的鼓励了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繁荣。形成三国鼎力也是从割据步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为最后晋朝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所以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历史一大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军事斗争求生存,"战则生,退则亡"。勿庸质疑是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准确地说,曹魏篡汉是历史的大倒退。

建安17年(公元212年)曹操谋杀不忘初心的荀彧,标志着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携手共治二十一年的时代结束(三国演义为突出曹操而全面弱化了荀彧,荀彧被刻画成谋士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不仅宣告一个极有可能出现的统一和汉中兴局面付之东流,更预示着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大战乱时代的来临,其背后的代价是社会陷入延绵不绝的混乱之中。

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荀彧与曹操因为志向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双方必然发生激烈的冲突,最终荀彧因理想破灭绝望以死殉国(荀彧的政治理想就是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利百姓),荀彧之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荀彧比曹操小整整八岁),更是汉末三国时代最大的政治悲剧,他的死使国家统一大业化为泡影。

荀彧人称荀令君,素有贤德大名,被世人誉为治国安邦的奇才,公认的“王佐之才”,司马懿说“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志存高远,在朝中可谓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史学家说曹操得到荀彧,就得到了整个中原,这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北方的平定,在于荀彧为首的北方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荀彧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内政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心。没有荀彧,曹操所谓的奉立汉天子就是欺世盗名,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君子谋国,小人谋身。谋国者,忧天下;谋己者,利自身。曹操僭越称公称王搞独立王国,面对曹操的决绝歹毒(宁人负我,毋我负人),荀彧宁可直言死于谏,不愿谄媚图荣华(如果荀彧只为个人、家族的利益而投靠曹操,论功劳论资历曹魏开国第一功臣非荀彧莫属)。荀彧深知当一个枭雄的德行能力无法支撑他的野心,对国家对百姓就是无垠的灾难,董卓袁术如此,曹操曹丕父子同样如此,如果勉强为之,必然害人害己,祸国殃民,终将自食其果,因而严厉斥责曹操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是何等的大义凛然!

有力挽狂澜于既倒之才,救民于水火之志的荀彧终因阻抗曹操的野心而被谋害,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以死殉国,标志着荀曹携手时代的结束,这是历史的巨大损失,荀彧的死宣告因内部权力斗争一个极为可能出现的统一治世(汉中兴)不幸夭折,也标志着帝相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以丞相曹操成功窃国而结束,彻底撕下曹操“奉天子”的遮羞布,更预示着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大战乱、中国封建社会战乱时间最长、最黑暗的时代来临,是彻头彻尾的历史大倒退。

因失去执政根基,北方恢复不久的内政秩序开始迅速崩塌,所谓的内乱(实为忠汉势力反抗)以及大的屯民起义此起彼伏,失去荀彧的曹操在其后发动的战争也毫无悬念地都以失败告终。一二十年后破败的曹魏政权便被司马氏为首的士族伺机篡夺,曹氏子孙几乎被司马氏屠杀殆尽,完全是咎由自取。可惜他们死了不算,还要拉着其他无辜的百姓陪葬,等到后世的徒子徒孙还要把责任往别人头上推,所以最后一个个没有好的下场,就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当年秦朝赵高杀害胡亥的时候,胡亥就说,若有一位忠臣尚在也轮不到你这阉狗放肆, 可惜忠秦之臣已被赵高屠杀殆尽,同样有荀彧这些忠臣在,曹丕、司马懿焉敢放肆?曹操处心积虑谋杀荀彧、崔琰等忠贞志士,架空汉献帝,为曹丕篡汉扫除障碍,否则曹丕有何德何能篡汉?

从全国大环境看,曹丕篡汉称帝如同一根导火索,直接引爆了三国时代的大混乱,是他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带头作用。曹丕在位短短六年,为笼络士族集团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据前引《宋书·恩幸传序》沈约所述和《晋书·卫瓘传》、《通典·选举典》等有关记载,九品中正制应始于曹操(曹操知道,不管外部还是内部反对他的野心的人仍然有很多,简直是杀不完。为此在采取打压屠杀忠汉志士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采用拉拢士族的措施),这一制度直接导致魏晋六朝社会思想文化日趋颓废,大汉强大的军政体制,至始至终人才辈出的局面被终结,代之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大汉时期的门阀是因军功,魏晋门阀是世袭只会比富斗阔,有本质区别,究竟谁腐朽?)就是整个士人阶层彻底堕落了的原因!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乱。九品中正制使权欲和利欲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被阉割和践踏,是一个必然要以权欲和利欲代替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的制度。事实上,曹操曹丕父子正是靠着权欲和利欲完成他所谓“大业”的,他的身边,尽是些如司马懿之类的嗜利无耻之徒,而这些人正是靠曹魏“饶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权欲和利欲纠结起来的,因而魏晋腐朽颓败伴随其始终,可以说是他们造成了数百年来天下的崩坏,就连开国初期的蓬勃之气都没有显现,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极为罕见的,因而魏晋是被世人最为唾弃的时期。

其他网友回答

是进步,而不是倒退,历史的发展从来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是进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互相攻伐,民不聊生,到三国鼎立,天下大致稳定,中国经济,文化,方面还是有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