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长子李承乾的名字是三个字?
优质回答: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除李承乾外,李世民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恐怕都改过名,原因大概是和避讳有关。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所有儿子。李承乾的儿子叫李承宗(早逝)、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叫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看到没,全叫“李承某”。再结合李世民长子李承乾,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李渊是给孙子们定了“承”字辈,李世民的其他儿子理所当然也应该叫“李承某”。
不止是孙子辈,李渊一共二十二个儿子,除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十五子李凤、十九子李灵夔六人外,其他十六人都叫“李元某”,如:李元吉、李元昌、李元嘉、李元婴等等。同时,经过考证,李玄霸是后来到了清康熙年间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玄”字,改写为李元霸,所以,不排除这些“李元某”原本都是“李玄某”。这样就可能只有五个特例。甚至李世民也曾在四岁时,李渊带他遇到一个术士,说他二十岁能济世安民,所以改名世民,原名已不可考,搞不好也是“李玄某”或者“李元某”,其他几个也难保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李渊给子孙们定了字辈;第二,原名是可以因为各种原因改掉的。
因此,我们认为,正常情况下,李世民的其他几个年长的儿子,原名也应该是“李承某”。但是为什么后来都改单名了呢?这恐怕还是因为刚刚提到的“避讳”。
我们举一个后世的例子,清朝,康熙的儿子们都叫“胤某”,胤禛即位后,把所有兄弟的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因为皇帝的名字你是不能用的。于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李世民也有这个想法在。李承乾是很早就定为太子了,也就是今后要做皇帝的。那其他兄弟如果还叫“李承某”,以后都要改,省得麻烦,我都替你们改了吧。于是直接都去掉了承字。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已经被杀,并且是罪人,平素无人再提了,也就不急着改了。后来继位的也不是李承乾,故而没人翻旧账去给这些人改名了。
那为什么不把承字改成其他字而直接改了单名呢?恐怕还有点防患于未然的味道。如果把其他儿子的“承”字统一换成了别的字,就假设为“继”字好了,而李承乾没能顺利继承皇位,比如早逝或者获罪被废(后来也确实如此)。李继甲做了皇帝,难道其他的李继乙、李继丙们再改一次名吗?岂不是太麻烦了。所以,直接改了单名,一个字,怎么也撞不上了。
上面说的观点从宋朝就可以证明。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两个弟弟分别叫赵匡义、赵匡美,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赵光义、赵光美。接下来赵光义又做了皇帝,赵光美又改成了赵廷美。你说麻烦不麻烦?所以,从赵光义即位后,所有皇家子孙都是单名了,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改了单名“赵炅”。唐朝恐怕也是如此,李世民之后,除了李隆基这辈之外(这是特例,因为还正好遇到武则天削弱李唐宗室准备自己称帝),其他皇帝(包括皇子们)也都是单名。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人名和字是分开的,名一般单字,字一般是两字的。如唐高宗李治,姓李名治,字为善,小名雉奴。其实唐朝李氏,并非纯正的汉族血统,有鲜卑血统的成份。所以在建国之初,未必完全依据汉族传统取名取字。如李世民,史书上就没有记录他的具体的字是什么。三代以后,唐朝根基稳定,文化归于汉文化正统了,取名也就规范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之间的故事终结在玄武门之变,在这之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都被李世民解决掉。
而关于这些李世民的侄子们,从名字来看似乎都是一个字辈,但同为兄弟的李世民,却只有一个儿子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李承X”的名字相似,其他的儿子都是单字名,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开始说起。
以下名前同一字母为同一代:
1、A李虎被李渊追谥为唐太祖,一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B李延伯、李真、李昞(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璋、李绘、李祎、李蔚、李亮。
2、B李延伯早逝,无子,李真亦无子。
3、B李昞:李澄、李湛、李洪、李渊。
长子C李澄:D李世衍、李世证、李世训
二子C李湛:D李博义(E子李玄弁)、李奉慈
三子C李洪不详
四子C李渊:D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等
4、B李璋生下两子C李韶,字孝继(D子李道宗、李道素、李道兴、李道弼、李道立),C李孝基。
5、B李绘生下C李贽(D子李道玄、李道明)。
6、B李祎生下C李伯良、李叔良(D子李孝协、李孝斌)、李仲良、李季良、李德良、李幼良
7、B李蔚生下C李安(D子李琛(子李俭)、李璥,字孝恭、李瑊、李瑰)、C李哲(D子李瑗)
8、B李亮生下C李寿,字神通(D李道彦、李孝察、李孝同等)、C李神符(D子李德懋)
以上的整理可能看起来比较乱。
我大概解释一下,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八个儿子当中,只有大儿子李延伯为双字名,很有可能是因为李延伯和父亲分道扬镳后,记载史书的人忘记或未探究其名字,我认为“延伯”二字或是其字号。
而李渊的大哥,李世民的大伯李澄有后嗣为“李世X”和李世民同辈。
上所列的第4点中,后人多称李璋的长子为李韶,而次子为李孝基,说明很有可能李孝基也是有个单字名,但未被史书记载。
在4、5、8点之中李璋、李绘、李亮三人的孙辈都是“李道X”,但李璋的孙子李道宗的字号是承范,而李亮的孙子李道彦的道彦二字却是字号,因为他的弟弟们都是“李孝X”。
同样是在第8点,李亮的儿子李神通和李神符,李神通有名记载为寿,字号为神通,而李神符无记载字号,按理李神符可能叫“李福”或者“李禄”之类的名字。
由此我认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以及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们现在存于世的名字或许为字号,而不是名。
也就是说李承乾应当是有一个和弟弟们一样的单字名,但未被记载下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文化现象叫“以字行于世”,如上述所说的李神通,还如管仲,名夷吾字仲;屈原,名平字原;项羽,名籍字羽;尉迟敬德,名融字敬德;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元曲四大家的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明代“三杨”之一的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名明昭字伯承等等。
那么很有可能李承乾及其叔伯的儿子们,亦是“以字行于世”,不见其原名记载。
另外据《旧唐书》记载:“恒山王承乾,太宗长子也,生于承乾殿,因以名焉。”我认为这只是巧合。
当时的情景可能是李建成已经生下儿子,并且取名为“李承X”,而李世民的长子刚好在名字为承乾殿的宫殿生下,反正大家都是堂兄弟,不如以此为名。
又根据建成元吉的儿子们死时都年幼,很有可能“承X”是他们的乳名,李承乾亦或有可能是乳名。
李承乾聪明可爱,深受李世民的宠爱,甫以即位就立为太子,希望李承乾能继承大唐天下社稷。
而承乾之名,可理解为“承继乾坤”,虽是乳名却不被弃用成为正式的名字。
结语:上面的描述比较混乱,总的而言我认为李承乾此名可能为乳名或者是字号,而不是名,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专业。考察唐高祖的各位皇孙,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李承乾之外,所有的皇孙中只有建成六子:李承道、李承宗、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元吉五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在姓名中带有承字。其余各支脉中全部都是单字名,而且是以偏旁部首作为同辈人的排行。比如高祖之子道孝王李元庆生有九子,“李诱为嗣,王临淮,为澧州刺史,坐赃削爵。更以次子询之子微嗣,终宗正卿。子炼嗣,广德中,亦至宗正卿。”霍王李元轨,“六子,绪为江都王,纯安定王,馀皆爵为公。”韩王李元嘉六子。“训,颍川王,蚤卒。谊,武陵王。谌,上党公,譔,黄公”从中可见,李渊的所有皇孙除了上述的十二人之外,全部都没有承字作为标志。
那么,系统分析这十二个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1,他们全部生于武德年间。
2、全部在他们的同辈兄弟唐高宗继位之前身故。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死于贞观时期十七年,其余十一人死于武德九年。这说明在武德时期很有可能所有的皇孙全部都带有承字,但是在贞观晚年或者高宗初年出于特殊原因被除,由于李承乾等人已死,所以史书当中将当时的还活着的人的承字全部撤销,但是保留了身故者的姓名。
笔者揣测可能实际获得承字的高祖皇孙实际在武德年间也并不多。李唐皇室的年龄和辈分实际上非常有趣。高祖二十二子,但是后十三子全部都是生于建国之后,比如高祖的儿子韩王李元嘉和李承乾是同年出生。年纪差距如此之大就造成了这些年幼皇子在武德时期根本不可能为李渊生下皇孙。而前十子中,两人早亡,两人死于玄武门,一人继承皇位,四人无子。换言之在武德年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人为李渊生下了皇孙。李世民这一脉中可能就有承乾,李泰,李宽,李恪,李愔,李祐,李惲,李贞等人是曾经有过承字,只是后来被撤销。所以说,皇孙辈实际得到承字的人并不多,这样在后续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李世民登基之后出生的皇孙辈,就可能不再以承字命名,而是家族内部自行选择。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考证,推测可能是李承乾年居长,可能是李渊当政时生的,所以跟着辈分取名。后来的可能是李世民当政后生的,李世民可能要表明自己这一脉与其他人不同,就不再按辈分取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