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宋词那么多,哪一句最有哲理?
优质回答: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因身处最高层。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的尺度,是因为人有思考的能力。而有些经典的诗歌,之所以被传颂至今,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类的共有的情感,共有的思索,这种思索,我们称之为哲理。在唐诗宋词中,有一些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诗词。有的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有的是探索人生的价值,有的是反思历史和社会,有的是反思我们人类自己,这些诗词,给人们以无尽的思索和遐想,可以说,这些是带有哲学养分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和深思。
相对来说,唐诗注重情韵和意境,而宋诗特别喜欢说理,表现哲学思索最多的诗,大概要算是禅诗了,但是禅诗说理深刻,但有时候缺乏意境,缺乏可读性。所以我们今天就暂时不选那些禅诗,而是从唐诗和宋词中,精选一些最为优秀的哲理诗词,奉献给大家。
1.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一生就留下两首诗,而这首被认为“孤篇压全唐”,乃唐诗第一。这首诗体现了唐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概,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中国人对时间有非同寻常的敏感,自从孔子说“逝者如斯夫”,感慨时间如流水一样逝去之后,我们对时间往往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如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而张若虚却在时间的流逝中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正是因为时间,人类才得以永恒。这就是盛唐的气概!
2.代悲白头翁(节选)
唐代: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这首诗,则感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明显有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无常”的思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集中表现了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而据传说,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为了将这两句诗据为己有,竟然杀了刘希夷!
3.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正如屈原《远游》所说,“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人生是有限的,而时间和空间无限永恒。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空间的对比之下,这首诗有了深刻而苍茫的意境。这同样也是盛唐的气概!
唐代: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西方有哲学家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在无限的时空面前是孤独和无助的。李白的这首诗体现了一种天才的孤独。“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感慨生命有限,而明月则亘古如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所以,浪漫的李白向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快意恩仇,向往投身于“有花堪折直须折”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滚滚红尘。
5.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诗一般都充满凄苦的味道,不是悲叹生灵涂炭,就是感慨穷苦无依,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看得人泪眼婆娑。但这首青年时代的诗,却是一首蓬勃向上的青春之歌,充满着征服和探索的气概和浪漫与激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为唐朝性格最为倔强的诗人,刘禹锡的一生浮浮沉沉。但诗人总是用一颗快乐的心,一双光明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有深刻的哲理。他告诉我们,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在向未来飞奔。过去的就让他过去而不必留恋,而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世界。用哲人的话说就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7.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苏东坡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对人生也充满了达观精神。他对人生偶然性有深刻的理解,而这种对人生偶然性的认识又让他对生活变得无比爱恋,对别人无比宽容,对自己的不平遭遇毫不在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因为,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8.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样充满禅机。在王维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随缘而顺其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心灵的高度自由。菜根谭中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是王维此诗的哲学解释。在人生哲学上,勇往直前也许会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此时不妨欣赏天边的美景,起码心灵还可以畅游大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没有绝境,只有你从未发现的风景!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最富哲理的一句是:
“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真切地说明了“当事者迷,旁观者醒”
的深刻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宋词大多是抒发作者自身情感和描绘神州壮丽山河,但若说诗词里最富有哲理的,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我认为四大名著《红楼梦》中的那副智通寺对联饱含哲理。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注释:
身后有余:所聚之财在自己死后已足够养家了。
回头:悔改以前所谓。意思是回头即是。
译文:所聚之财死后足够养家却忘了停止聚敛,直到前进受阻眼前无路才想到回头是岸。
一副对联,把全书的归结预先象征性地勾画几笔,暗示了小说所具体描写的贾府衰败过程,有它的普遍意义,放在当今世界,这简单的十几个字蕴涵的现实意义也非常大。
其他网友回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唐诗以情胜人,宋诗以理胜人。朱熹这首诗其实就是最好证明,极其富有哲理,写景又含哲理,被广泛引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朱熹的《春日》。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大名鼎鼎。他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说到儒学,就不能不提孔子,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世尊孔夫子;说到儒学,也不能不提朱熹,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尊朱夫子。但是,朱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诗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仅《全宋诗》中,就收录了朱熹1000多首诗作。但是,朱熹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之日游览到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景色一时都换了新颜。春天的面貌很容易就能看到,春风吹得百花盛开,处处万紫千红。
春日,即春天。写春天,诗人们通常都会从微观入手,剪取春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景物为对象,以点带面加以描述。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从春雨,春草入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从燕子,鸳鸯着墨。在这些意象上,以小见大,展示春天的不同景象。
朱熹的这首《春日》却不然,他独辟蹊径,落笔于广阔的空间,用了一个全景镜头,摄下了春天天地间的所有景色,气象宏大。首句。盛日:好天气,风和日丽的好天,寻芳:寻花。风和日丽的大好天儿,来到泗水之滨寻芳。七个字,时间、地点及主要事件一一交代。“寻”写出了诗人的兴致和逸趣。
诗人“寻”到了什么呢?那就是下一句:
“无边光景一时新”,这句写诗人观赏获得的初步感受。无边光景:目之所及的全部风光景象。一时新:是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扑入视野的不是一草一树,不是一山一石,不是任何具体的花草颜色,而是色彩斑斓的,从天上到地下的,万象更新的处处春光。一种欣喜,一种畅意扑面而来。一句诗,既有主体,又兼客体,很见笔力。
那到底是怎么个“光景”之“新”呢?由下面两句来作答“寻芳”所得的“光景”。
等闲即容易,“识”承接了首句的“寻”,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那就是“万紫千红”。诗人胜日寻芳,看到无限蓬勃、无限生机的春景图,景致是新鲜的,心情是明快的。“东风面”拟人化,春风、春景立刻形象鲜活起来,把“识”字落到了实处。“万紫千红”则是春天的美景,人们从“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既解答了“识”,又承接了“东风面”和“无边光景”,色彩强烈,自成对偶,非常富有美感。最后,诗以“总是春”结落到诗题“春日”上,十分严谨。
至此,全诗以“寻芳”开始,到“万紫千红”告终,一首欣欣向荣的春景诗完美收官。那这首诗仅仅就是一首写景诗吗?不是,因为朱夫子在首句就给我们留下了玄机,那就是“泗水滨”。
朱熹是南宋人,靖康之乱后,南宋与金国以淮河为界,隔江而峙。淮河以北均是金国疆域,也就是说,此时的泗水之滨已经是金国的国土。张孝祥在他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中道:“洙泗地,弦歌也,亦膻腥”,意思是:“在洙水与泗水边,在弦歌交奏地,昔日的礼乐之邦,孔门圣地,已经变成膻腥一片”。身处南宋的朱熹“寻春”是寻不到这里的,况且,朱熹一生也未曾来过此地。
儒家圣地,来不了,但是又十分向往,于是,潜心理学,心仪孔圣的朱夫子就来了个托意神游寻芳。“寻”是说“神游”,“泗水滨”是圣人之地,是孔子传道受业,弦歌讲诵之所,是儒家的发源地。诗人是神游到了儒家圣地,寻圣人之道。
儒家的“无边光景”即广大的儒家光辉思想顿时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有了孔子,有了儒家学,人们才有了精神引领,不再生活在混沌之中。因为儒家思想、儒家教化如此丰富,所以诗人才要求圣道。“东风”就是儒家教化,儒家教化像浩荡的春风吹进心里,吹开了心中的花朵,吹开了世间万物。“万紫千红”则是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儒家思想、圣人之道比作点染万物,催发生机的春风,春风吹过,眼里、心里当然是春意盎然,万紫千红了。
把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的形象,把深邃的意理及进入理性境界时的欣喜和满足一一道尽。说理而不露痕迹,说道而不枯燥,层次分明,环环紧扣,这就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我们常说:“唐诗以情胜人,宋诗以理胜人”,朱熹的《春日》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样是理学家,北宋的程颢也写过一首春天的诗——《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艳阳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情景交融,色泽协调,既有春天的美妙,又有诗人不急不躁的性格,非常不错的一首诗。但是在构思巧妙和寓理自然上,程诗终逊朱诗。
近年来,主席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引用朱熹的这两句诗,就是因为它蕴含了清新、欢快、欣然和蓬勃。所以,它既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美好春天的景致;也是一首哲理诗,寓理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二者相辅相成,不愧是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