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朝的胡惟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明朝的胡惟庸的名气虽然不比刘伯温,但是还是能和李善长相比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洪武四大案其中一案就是胡惟庸,还有明朝的丞相制度就是在胡惟庸手里结束的。胡惟庸在明史里面是个关键人物。
胡惟庸,生年不详,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最开始是宁国知县,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升至太常少卿。
洪武七年,担任右丞相,李善长是左丞相,左丞相比右丞相高。洪武十年,接替李善长接任左丞相。也就是明朝两个左丞相,一个是李善长,另外一个就是胡惟庸了,当然另外还有两个人担任过右丞相,那就是徐达与汪广洋。
胡惟庸还是很有才干的,所以朱元璋还是很宠信他的。胡惟庸坐丞相多年后,就比较不谨慎了,有很多事情不请示朱元璋就执行了,各部上来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对自己不利的,都扣下不送给朱元璋。
刘伯温生病的时候,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医治,而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之后,不见好转,反而病死了。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胡惟庸就更加的自负了。
他老家的井里,长出了石笋,高出水面数尺,很多人都说是吉兆,还有人说胡惟庸祖父的坟上还有火光,很亮,胡惟庸听了很高兴,就开始有了异心。
吉安侯陆仲亨与平凉侯费聚因事被朱元璋斥责,胡惟庸就暗中招揽了这两人,还让他们到外面去招兵买马。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就让他暗中去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开始是拒绝的,后来也就同意了。
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的时候坠死,胡惟庸就将马车夫给杀死了,朱元璋命胡惟庸偿命,胡惟庸就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准备起事。
洪武十三年,涂节和商皓告发胡惟庸,最后朱元璋就诛杀了胡惟庸,陈宁,涂节,顺便把丞相把取消了。
其他网友回答
胡惟庸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他的功劳和能力,在朱元璋集团里并不突出,比起刘伯温,李善长,徐达这些大佬不值一提,大明朝建立后,派系斗争让胡惟庸登上了丞相宝座,他一直被人利用,而可悲的是他自己对此毫无察觉。
明朝建立后,出现了两大派系,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另一派是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刘伯温利用杨宪,搜集对李善长不利的证据,不断向朱元璋打小报告,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有了看法。李善长见皇帝已经对自己失去信任,群臣也群起而攻之,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无奈李善长只好退居幕后,但前台需要一个形象代言人,这个人不能太有威望,而且自己能够控制住,李善长挑来挑去挑上了胡惟庸。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虽然很早参加了朱元璋的革命队伍,但一直地位不高,这次得到李善长的推荐,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提拔胡惟庸,是要利用胡惟庸打垮刘伯温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退位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也失去了信任,把刘伯温打发回老家了,胡惟庸借此机会打垮了浙东集团,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穷追不舍,指使手下人状告刘伯温,私自占据了一块风水宝地,有当皇帝的野心。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这个了,他下令扣发刘伯温的退休金,刘伯温生活陷入困境,心想:“远离皇帝会更加遭到猜忌,不如搬到皇帝眼皮底下,让皇帝放心。”于是刘伯温回到了京城。不久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看望刘伯温,胡惟庸带着医生来到刘伯温住所,给刘伯温开了药,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更加严重,不久就死了。
刘伯温料事如神,号称天下第一谋士,居然败在胡惟庸手下,胡惟庸为自己的胜利感到欣喜若狂,没想到我胡惟庸有这么大本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不是我的对手,试问还有谁能斗得过我呢?其实胡惟庸就没有想明白,他能斗倒刘伯温,不是他本事大,是因为刘伯温本事要甩胡惟庸几条街,对朱元璋有威胁,所以朱元璋才会支持胡惟庸,利用胡惟庸干掉了刘伯温,所有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胡惟庸从此大权在握,变得越来越猖狂,开始独断专行,不服从他的官员一律受到排挤打压,官员的任用,处决犯人等都不报请朱元璋批准,胡惟庸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朝中大臣都成了他的死党,甚至把李善长也拉下了水,此时的胡惟庸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心里想:你朱元璋能奈我何,我想当皇帝随时可以把你踢下皇位。愚蠢的胡惟庸哪能想到,朱元璋要解决他和解决一个毛孩子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让他继续表演下去,是利用胡惟庸这个无才无德的人做一件天大的事。
朱元璋权利欲望很大,身体素质好,不怕累,他认为丞相这个职务对皇帝权利有很大限制,甚至会威胁皇权,所以处心积虑要废除丞相制度,但丞相制度延续了上千年,想要废除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胡惟庸这样的小人正好给他提供借口。
胡惟庸小人得志,已经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派使臣来南京进贡,胡惟庸并没有报告给朱元璋,而是自己接待了使臣,朱元璋的怒火爆发了,处死了所有和这件事有关的人,朱元璋准备对胡惟庸动手了。
胡惟庸有一次带儿子骑马游玩,路上儿子掉到马下,正巧有一辆马车经过,把胡惟庸的儿子轧死了,胡惟庸位高权重,没有经过司法部门就杀了马车夫,朱元璋知道后命胡惟庸来解释这件事,(朱元璋能够对胡惟庸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得益于他建立的一个名叫锦衣卫的机构,这个机构在胡惟庸一案里发挥了极大作用)。
胡惟庸来见朱元璋时,想了很充分的理由,他认为杀个马车夫,朱元璋不能把他怎么样,等他见到朱元璋,把自己的理由向朱元璋诉说,但他说了半天,朱元璋一句回答也没有,胡惟庸停止了诉说,见朱元璋正盯着他,一股莫名的恐惧突然笼罩在胡惟庸心头,朱元璋站了起来,清清楚楚的蹦出了四个字,声音不大,却像晴天霹雳砸在胡惟庸头上,“杀人偿命。”说完朱元璋飘然而去,不在看胡惟庸一眼。
胡惟庸在朝里的死党,这次让胡惟庸知道了死党的含义,他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胡惟庸要倒台,告发了胡惟庸的阴谋,胡惟庸很多不法事件都有涂节参与,对犯法细节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朱元璋立即命令处死了胡惟庸和他的重要党羽,灭了胡惟庸三族,并深入调查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的达到一万多人,胡惟庸经营多年的组织就这样覆没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宣布撤销了丞相这个职务,可怜的大臣们命都怕保不住,哪还敢提反对意见,朱元璋的目的达到了,他是利用胡惟庸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总结:胡惟庸属于小人得志,他不知道朱元璋就是要利用他废除丞相制度,在这次政治事件中,胡惟庸当了牺牲品,还拉了一万多人给他陪葬。
其他网友回答
胡惟庸乃明朝朱元章时期的又一寃假错案?
洪武六年(1373年)7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据清史记戴(承接明朝的记录),开始朱元章很信任他,胡惟庸小心侍候朱元章,很得朱元章喜欢,逐渐得到朱元章的宠信。但是朱元章对他的大臣,都有一只眼睛暗中观察,胡惟庸有些处理问题,有独断专行的行为。日积月累,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小报告到朱元章那里,朱元章就开始收集他的材料,总结他的罪状大概是有几条:
1,目无皇上,骄横跋扈。
说他当了几年丞相,处理问题不报告皇上,一个丞相的事务相当多,如果事事都报告,朱元章受得了吗?要你个丞相干什么呢?
扣压奏章,特别是对胡惟庸不利的更是不报告皇上,在朱元章手下工作,谁不提心掉胆,怎敢违背呢?其实这些东西也是空口随便可以捏造,那需要什么证据呢?
2,图谋不轨,想造反夺权。
收集胡惟庸的一些下人,或者敌对关系的下人,胡惟庸谋反的只言片语,作为造反的证据。而且说胡惟庸家里井水中长石笋,请朱元章去看,家中埋伏着甲兵。朱元章也信了,按照当时的情况,胡也不是统兵的将帅,而且京城也无异动,一个文官丞相在一个威严无比的朱元章的朝代敢做这样灭族的大事吗?而且都是一些空口无凭的说法,就定罪下狱,真是荒唐可笑。
3,这个案子牵扯到连胡惟庸家族三万人被寃杀,拖了十几年都没有查清,为什么没有查清呢?因为都是子虚无有的东西,到哪里去查呢?
现代明史专家吴晗通过专门收集所有明清证据研究,得出结论,胡惟庸案是一个大寃案,都是因为朱元章的疑心太重,怀疑一切造成的,胡同明朝被杀的一些功臣一样,都是朱元章为保朱家子孙政权的长久,不惜错杀一些有功的大臣又一个寃死鬼而己。
结语:
根据现代明史专家吴晗的研究结果,胡惟庸是明朝被寃杀的一个丞相,而且证明明清时期的史料也隐藏了一些真相,历史应该还他一个清白的。
其他网友回答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自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之后,朱元璋也顺手就把几千年来的宰相一职彻底废除。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从开始用胡惟庸,到最后诛杀,都是事先布好的局,而胡惟庸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很可惜的是,胡惟庸自己没有认清形势,反而狂妄自大,最后落了个作茧自缚。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都是不断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其中就涉及到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古代君王虽然高高在上,九五之尊,但是却并非能为所欲为。很多时候,宰相其权利相当之大,如果宰相比较强势,有时候皇帝还不能不停宰相的。在古代危害皇权的势力无非就是宗亲、外戚、宰相和宦官等。宗亲和外戚基本都是皇帝自家人,打来打去,皇权都还是在自家里转悠。但是宰相和宦官一般都是外人,弄不好就要改朝换代。因此,历代君王都在想方设法如何消弱相权。汉武帝的时候成立内朝制,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这些都是在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到了朱元璋手里,他就考虑如何能够打压相权。他利用胡惟庸这个小人,解决了徐达,毒死了刘伯温,又剔除了李善长。他对胡惟庸的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胡惟庸私下收受贿赂,朱元璋是知晓的,但是他不说。外国使节进京进贡,胡惟庸私扣使节,结果和汪广洋互相推诿,还把责任推到礼部,朱元璋处死汪广洋,但是却放过了胡惟庸。
朱元璋真正开始收拾胡惟庸,是因为他儿子纵马奔行大街,结果被摔下让路过的马车压死,胡惟庸竟然处死马车马夫,被朱元璋知道后让胡惟庸的儿子抵命。而后来胡惟庸竟然蠢蠢欲动,让朱元璋一把拿下。
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确实高看自己,有点过于自负,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一枚棋子,一个小丑。朱元璋那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只所以清楚胡惟庸的为人,朱元璋就故意把他抛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尽情地表演,结果就是时机成熟,一巴掌再拍死他,顺便去掉自己心中的一根刺,那就是对皇帝有制约作用的相权。
胡惟庸死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所以说,胡惟庸不值得同情。
其他网友回答
胡惟庸,这个人在明初的时候也算是朱元璋的一位能臣,虽然他的名气没有刘伯温那么大,不过在朱元璋眼里还是一大人才。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会得到朱元璋的重视呢?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担心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所以在位期间曾经诛杀过许多开国大臣。其中胡惟庸的案件就是当时轰动比较大的一次诛杀案。而且由于他的死,明朝初期直接把丞相这一官职给废除了,所以后面明朝都一直没有丞相这一制度。胡惟庸生于定远,曾经是一位知县,后来李善长举荐他成为了太常少卿。因此他是被别人举荐才来到朱元璋身边的,并且最后步步高升成了明初的丞相。
胡惟庸算是朱元璋的旧部,在很早的时候,他就跟随朱元璋起兵对抗元朝。在这一过程当中,胡惟庸担任了许多官职。直到朱元璋登基三年后,胡惟庸升至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其实胡惟庸的才能不仅比不上刘伯温,就连李善长都比不上。但是这个人很懂得人际交往,善于迎合上级。而且他又是早年追随朱元璋的重要部下之一,因此,不仅是李善长会保举他,就连朱元璋都对他比较欣赏。不过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朱元璋心目当中最得力的助手。当初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关于确立丞相心里面考虑的是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两个人。朱元璋本打算让李善长出任左丞相,但怕他权力过大,因此又打算让刘伯温出任右丞相,这样左右制衡才能够更好地辅佐江山。
不过刘伯温是一个心思机敏的人,他知道朝廷当中的明争暗斗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为了避免遭到明朝皇室以及淮西旧部贵族的猜忌和排斥,刘伯温并没有担任明朝的丞相,因此拒绝了朱元璋的提拔。并且他为了能够全身而退,很快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自然也明白他的心意,所以同意了他告老归隐的请求。但是朱元璋在刘伯温临走的时候还向他请教了,谁能够代替他担任右丞相?这个时候朱元璋心里面想的是让胡惟庸来担任。不过刘伯温听到朱元璋的这个决定之后,显然并不同意。
在刘伯温的眼里,胡惟庸完全是一个小人,他绝对不能够担任丞相,否则会引出祸端。而事实证明,胡惟庸在朝中确实口碑不怎么好,在担任丞相之后胡惟庸立刻就做到了权倾朝野,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压异己,当时的文武百官也是可怒而不可言。即便是这些官员对胡惟庸相当不满,但是也不能够当面表现出来,反而还要去巴结他,这样才能够在朝中站稳脚跟,得以立足。随着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胡惟庸的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在一些生杀废立的朝政大事方面,有时候胡惟庸直接自己独断专权,并不向朱元璋禀告就擅自执行了。即便是一些朝中部门上奏的奏折,胡惟庸也是自己先看如果发现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折子就立马扣下,反正让朱元璋看到的奏折都是与自己无关或者有利的。久而久之,那些朝中的官员就不得不加紧巴结胡惟庸,无论是升迁还是降职基本上都是由胡惟庸说了算。甚至就连外国使臣进京上贡,胡惟庸也要将国外使节给扣下,并且私自收受贿赂,之后反而将责任推到礼部汪广洋的身上,导致汪广洋被朱元璋处死。
其实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不知道,根据后世的说法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的一件杀人工具。因为朱元璋在登基之后早就有了想要打压权贵的心思,而且胡惟庸对很多开国功臣心中都有所不满。因此,朱元璋就可以借胡惟庸的手压制这些权贵。比如解决徐达和李善长,甚至刘伯温的死都被认为和胡惟庸有关,但这其实是朱元璋借刀杀人的手段罢了。
而且他对于丞相这一职务也很不放心,就是怕这样的朝中大臣会独断专权,因此他早就想要废除丞相这一职务,但是又怕文武百官反对。所以他故意等到胡惟庸势力膨胀扩张,最终到达权倾朝野,威胁皇权的地步。朱元璋就可以顺利以谋反的罪名处决掉胡惟庸,并且以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让百官认为丞相确实是对朝政威胁较大,这样就可以顺利将其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