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忽必烈为什么要灭南宋(灭亡南宋与忽必烈有关吗)

网友提问:

军事天才忽必烈为什么能灭亡南宋朝廷统一中原?

优质回答:

《元史》这样评价忽必烈:“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这就是忽必烈与其它人不同的地方,他能够接纳中原文化,兴的是汉法,用的是汉人。

忽必烈作为拖雷的第四子,很早便接触到了中原文士,对汉地的情况有所了解。

他对汉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在身边聚拢了一大堆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窝阔台时期投靠蒙古贵族的窦默、姚枢先后被收入忽必烈帐下,窦默给他讲三纲五常、正心诚意,姚枢给他讲儒家齐家治国。和林僧人刘秉忠为忽必烈上万言策,“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

忽必烈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践行。

《元史》:“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遂南驻瓜忽都之地”。忽必烈在这里作用他手上的谋士,提出“行汉法”的主张,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大量儒学士子受益。儒士元好问、张德辉等人就出策,让忽必烈在头上戴个“儒教大宗师”的帽子,来吸引更多的中原士子加盟,“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忽必烈绝对是个狠人。

因为势力的发展,受到蒙哥汗的重视,蒙哥手下阿蓝答儿于关中设钩考局,核对京兆、河南财赋,同时罗织罪名,欲求打击忽必烈手下的官员,对他进行辖制。这对忽必烈来说是个危机,毕竟帝王起疑心,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狠人干了什么?他不带一兵一卒前去面见蒙哥,蒙哥遂对他散了疑心。

蒙哥死后,忽必烈接过汗位,成为元朝第一任皇帝。《元史》载:丁未,以翰林侍读学士郝经为国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礼部郎中刘人杰副之,使于宋。……五月戊辰朔,诏燕贴木儿、忙古带节度黄河以西诸军。丙戌,建元中统。

忽必烈这个人最霸道的地方,在于用汉法治中原,用汉人管汉人。中原人才晓得那些道道,骑兵是不擅攻城的,这里就冒出个张弘范。

张弘范不得了,他先是搞定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劝他写招降信,要投给张世杰,他已经决意要灭掉宋朝最后的反抗力量,结果得了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史》载,张弘范击溃了张世杰部,“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获其符玺印章。世杰先遁,李恒追至大洋不及。世杰走交趾,风坏舟,死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岭海悉平,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

所以说,忽必烈能征服中原,其一在于“兴汉法”,这其二,便是蒙古人强大的军事实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军事天才忽必烈为什么能够灭掉南宋统一中原?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继承了成吉思汗和大汗窝阔台、蒙哥的军事战略

成吉思汗临终时制定的战略就是“假道于宋”,宋金是世仇,许下金银珠宝和割掉金的土地给南宋,让南宋让出一条道路给蒙古,好让蒙古能从后方包抄金国,之后灭掉西南小国再来灭掉南宋。窝阔台继承了这一战略,灭掉金国后不久就死了,后来蒙哥继承汗位招降吐蕃、征服了大理,对南宋形成了包围,蒙哥死在了南征的途中,忽必烈在他哥哥失败的基础上制定了先拿下湖北,再沿着长江直下攻占南京,然后在包围杭州拿下临安的战略!

这种战略方法其实就是包围,以长江为突破口对南宋实施分割士包围,就像蒙古人打猎一样,先把猎物赶进设好的陷阱里然后在“瓮中捉鳖”!忽必烈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的付出了承重代价!在湖北打了整整5年,军士死伤不计其数,后招降了襄阳守将吕文焕,进入长江湖北失守,再沿江直下攻破南京最后包围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丞相带着小皇帝逃走后被蒙古兵追上跳海自尽,南宋灭亡!

2南宋朝廷的腐败,不思进取,偏安于江南!

南宋自从在江南建国以后,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的都被处死,像抗金名将岳飞。主和派却受到重用,像秦桧之流,奸臣当道、政治腐败、贪官横行!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南宋小朝廷早就像风雨中的楼台在左右摇摆,不用外敌入侵它也会倒!

3蒙古军队本身就战斗力强悍

蒙古军队战斗力强悍,在冷兵器时代,天生就是个战士,尤其是他们“人马合一”,擅长奔跑机动性强

4忽必烈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又是在蒙古人当中最早接触汉化的人,对汉名族了解,身边又有一大批能人辅佐,像刘秉忠之流!

其他网友回答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我将分成两部分来回答。

首先来回答忽必烈为何会建立元政权?

原因一、金莲川开幕养士为元政权做了理论准备。1251年的六月份,蒙哥登上蒙古帝国的汗位后,就命令忽必烈总领漠南军国之事,并开幕府于金莲川。

宪宗即位,诏漠南、汉地军国之事,悉听帝裁决,开府于金莲川得专封拜。

当然,在开幕府之前忽必烈已经吸收了一批以刘秉忠为首的汉臣,向他们询问汉地统治经验。在开幕之后,忽必烈更是加强了吸收人才的力度,里面有术数家、理学家、理财家甚至宗教僧侣,金莲川幕府的幕僚们都积极的阐述自己治理汉地的方略,这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方针的准备。而金莲川幕府成员又直接成为元政权的官僚,这为以后做了官员准备。

第二、阿里不哥叛乱和西北诸王的反对迫使忽必烈更加认同中国,加速了元朝的建立。

1259年的七月,元宪宗蒙哥在攻打南宋蜀地的时候猝然身死,忽必烈在大臣的建议下匆匆与南宋议和后,立即北上争夺汗位,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称汗,而一个月以后阿里不哥在和林也被拥立为大汗,天无二日,两人就开始拉开战争大幕。

阿里不哥比忽必烈更具有政治优势。阿里不哥漠北的“忽里台”会议上,而拖雷系和西北诸王的显赫人物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拥戴阿里不哥。何况忽必烈即位于开平,而不是在漠北这个蒙古的发端之地,显得不符合祖宗即位的惯例。

当然忽必烈也是有很大优势的就是军功比阿里不哥显赫。第二、辈分比阿里不哥大,蒙哥死后,他居长。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忽必烈掌握漠南汉地,漠南诸王、汉族士大夫和汉族地主武装全力支持忽必烈。

为了迎得汉地更广泛的支持,忽必烈也做出了回应,立刻颁布新政,设立十路宣抚使治理地方,又设立太常寺、仪凤司等机构,并采取了理冤狱,减赋税等措施。在中统四年,设立枢密院掌兵戎。而阿里不哥叛乱被平定后,西北诸王对他的承认态度又十分有限,所以忽必烈更加认同立足汉地,做中国的皇帝。终于,在至元八年的十一月,颁布《建国号诏》,是为“元”。

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下面我来简单讲讲忽必烈平宋。

首先,南宋王朝腐朽不堪,举朝离心离德,已有必亡之相。

我就举个例子,就是刘整。他是投降元朝的原南宋将领,他的投降对南宋打击非常巨大。而他就是因为惧怕政治迫害而选择投降元朝的。

整以北人镇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会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帅蜀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捃摭其罪。整遣使诉临安,不得达,益惧,不自保,乃谋纳款。

第二、蒙古军及时转变了战略思想,克服了自己的短处,而克制了宋朝的长处。

忽必烈即位后迅速放弃了夺占川陕,迂回西南的战略,实行中路攻占襄阳,顺流击破临安的策略。在实行这个战略的时候,元政权做了兵种的调整,一是重用汉族降将和他们麾下的步兵。二是,大力训练水军,从此,蒙古军变成了骑兵、步兵、水兵相结合的兵种,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刘整,就是他让元朝的水战能力大大提升,克制了南宋的长处。

更造战船,日练水军,虽雨不能出,亦画地为船习之,得卒七万。

第三、蒙古军首脑作战指挥的坚定果敢超出了南宋。

蒙古将领对忽必烈长期围城的作战方针,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决心,稳扎稳打,最后六年之间拿下了襄阳,而宋军在增援的时候却畏敌如虎,如贾似道、范文虎之辈极为误国。

这就是为何元朝能灭南宋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元朝灭亡南宋的战争,断断续续,长达近半个世纪,当时蒙古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以成吉思汗家族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亚欧广大地区,使许多国家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当蒙军南下进军和战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南宋军民中涌现出文天祥、陆秀夫、张顺、张贵等不少誓死不屈、奋战到底的英维人物。

那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能灭亡南宋朝廷统一中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大理由:

1、忽必烈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元朝灭亡南宋的重要保障。

2、南宋朝廷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再加上消极的军事防御,丧失了抵抗的能力。 (忽必烈灭亡南宋)

一、元朝取得灭宋战争的胜利,从军事上看,有以下成功之处。

1、不断总结战争经验,注意修正战略方针。

蒙古攻宋的初期,窝阔台对南宋采取多路并进、全线进攻的战略方针,由于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而又分散,因而只能达到袭击破坏的目的,难以久占所取之地,最后不得不被迫撤退,无功而还。

蒙哥改变了窝阔台全面进攻的战略,采取取蜀出峡,南北对进,会师鄂州,直下临安的战略方针。

这一大迂回的战略构想,对于缺乏水军,不易从正面突破长江天险的蒙军无疑是可取的。

其之所以未能达到战略目的,除了蒙哥因伤致死,内部不稳等原因外,从部署上看,“连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迁回云南然后折返北上,显然过于迂远。

主攻方向虽然明确,但战线依然太长,分散了兵力,在主攻方向上,把优势的骑兵胶着于钓鱼城下,丧失了时间,限制了机动,陷入了困境。

忽必烈总结了历次攻宋的经验教训,针对宋军当时的设防情况,改变了取蜀出峡、顺流而下的战略,采取两翼牵制,中间突破,然后沿江而下,直捣临安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优点是:

由于有了足以同南宋较量的水军,故可把主攻方向选择在位于南北要冲、控制江汉的襄樊。

占领襄樊,全局皆活,不仅可以使蒙军水、步、骑军同时展开,协同作战,而且可以割裂南宋的三大战区,斩断其长江防线,使之首尾不能策应。

襄樊既破,南宋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因兵力空虚,蒙军得以长驱直进,迅速占领两湖、安徽和江西等地,从而收到避实击虚、分割宋军之效。

战争的结果证明,忽必烈是在熟知彼己优劣长短,并有效克服自己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方针,因而是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

(忽必烈)

2、充分发挥骑兵特长,注重发展水师,改善武器装备。

蒙古系游牧民族,兵民不分,有自己特殊的而又严密的军事组织,有一支相当剽悍和便于远征的强大骑兵。他们从长期的战争中,创造出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作战方法。

常常利用大骑兵集团突击力强、机动性大的特点,广泛地实施迂回包围,以打乱敌人,最后再乘敌之隙或诱敌发生错觉,在运动中予以猛烈的突击而彻底击溃之。

因此,南宋军队在野战中是无法应付的,但南方的山地和江河湖汉却成了蒙古骑兵难以克服的障碍。

蒙古骑兵尤其对城邑的进攻和设防地段的突破,往往是顿兵坚城,师老兵疲,不是无功而还,就是代价极大。

蒙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有鉴于此,对蒙军的武器装备采取了系列加强措施。

首先是造战舰,练水军,并用步、骑兵配合水军作战,改善水上作战的条件。

为此,他专门从各地招募许多造船能匠赶造战舰,使蒙军不仅有了骑射的特技,也弥补了水战能力不足的弱点,对战胜宋军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制作先进的兵器。

蒙军本身只有弓、矢等冷兵器。他们在征战中,很注意吸收被征服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

对俘虏中的工匠给予优待,将他们集中起来专门制造兵器、战具,这些工匠有的编入军队,成为特殊兵种。《多桑蒙古史》称:“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资中原之技巧。”这个评论是切当的。

再次,广设驿站,沟通联络。

驿站之设,到忽必烈时日臻完善,共达一千三百八十三处,形成了一个“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的驿传网。

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通讯方式,算是最快速的,对作战指挥和军队相互联络起了重要作用。

(蒙古骑兵)

3、重用、依靠汉将汉军,广施分化瓦解之策。

重用和依靠汉人,对蒙军胜利的作用甚大。阿朮说:“所领者蒙古军,若遇山水、寨栅,非汉军不可。”

忽必烈从分管漠南汉地开始,事事离不开史天泽、刘秉忠、郝经、姚枢等人,几乎是“动必召问”。

忽必烈一系列的革新举措主要靠汉人筹谋,其灭宋战争的战略策略和战场指挥,也多依靠汉将汉军。

蒙古军在作战时,既把军事进攻作为主要手段,同时,也十分重视使用劝降政策,并利用降军为先导进行作战。

特别是在战争后期,战前一般先派汉人进行“劝降”,以瓦解南宋军斗志,结果南宋诸城守将多望风降附。

蒙军还特别注意利用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争取南宋重要将领为之效力,如刘整、吕文焕、夏贵等降元,对元军的取胜起了较大作用。

(忽必烈)

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败。

1、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民困国穷,丧失了抵抗蒙(元)军进攻的能力。

赵宋政权南迁之后,政治更加腐败,偏安一隅。南宋统治地区,虽只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地处江南并占有川蜀,比较富饶,加之在长期混战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有利于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

可是,南宋王朝极为腐朽,一贯实行守内酸外、妥协求和的政策。

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宋理宗赵昀“嗜欲既多,怠于政事”,为偏安东南,对金、蒙统治者一味退让乞和,王公大臣结党营私,互相倾轧。

“至于治兵足食之方,修车备马之事,乃缺略不讲”,以致军队腐败,缺额严重,训练废弛,战斗力很弱。

特别是后期掌握军政大权的贾似道、陈宜中等人,更是秦桧一类专权贪婪的投降派,他们一贯打击残害主战将领,破坏抗战,并以聚敛财富为能事。

他们以“恢复中原”为幌子,大量征收赋税,搜刮民财,豪门贵族趁机大量兼并土地,朝廷为了应付巨额财政支出,滥发钞币,达6.5亿贯之多,造成物价飞涨,百姓贫困,经济陷于崩溃的绝境。

南宋繁重的赋税和地租,残酷的人身压迫,造成“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的惨相,基本丧失了支持战争的能力。

(宋理宗赵昀)

2、南宋统治者初期对双方实力对比缺乏应有的认识。

宋蒙联合灭金之后,蒙古统治者未履行盟约,只划陈(今河南淮阳)、蔡二州东南地区给宋。

南宋王朝对蒙古可汗没有履行盟约深为不满,于是决定乘蒙军主力北撤之机,出兵收复“三京”(归德、开封、河南三府,即今河南商丘、开封、洛阳三市),然后守河(黄河)、据关(潼关),阻止蒙军渡黄河南下。

宋端平元年(蒙太宗六年,1234年)六月,宋军收复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不久又攻入洛阳。蒙军闻汴、洛失守,迅即南下攻洛,宋军因缺粮被迫退兵。

蒙军决黄河灌城,汴京宋军死伤惨重,溃败南归,蒙军后续部队随之向前跟进,从此揭开了宋蒙双方四十多年的战争序幕。

蒙军经过窝阔台、蒙哥、忽必烈时期三次大举进攻,并多次修改军政方略,最后终于灭亡南宋。

(窝阔台)

3、军事上单纯防御,消极被动。

南宋军民在长期抗击蒙军的战争中,涌现了不少智勇双全的人物,对防御作战有许多创造和发展。

如善于因地、因敌设防,针对蒙古骑兵善于野战、行动快速、连续突击等特点,在山岳地带因山筑城,移城就山。

在水网地带疏水为障,树栅筑堡,从而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联接,水陆配合的防御体系。同时注意发挥其“南船”的优势,增建游击军,游弋江上,加固了江防。

这些成功的防御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蒙古骑兵集团的机动作战能力,阻滞了蒙古军队的长驱直入,一再挫败其灭宋计划。

忽必烈的谋土郝经曾感叹地说:“我之乘险以出奇则难,彼之因险以制奇则易!”

但是,南宋朝廷在对蒙(元)防御中,总的方面是消极被动的单纯防御,过分依赖长江、淮河等地形条件,设防拒敌,不求积极进攻。

除四川外,多为沿江、淮一线设防,虽有重点,但缺乏纵深,更无有力的水陆兵力作战略机动,致在长期战争过程中,数次失去乘蒙军师老兵疲、被迫撤退而应予以打击的有利战机。

同时,宋军在水陆协同,各战区、各部队协同方面都做得很差,往往各自孤军作战,致遭到蒙军各个击破或消灭。

这些都是宋军在军事上失败的主观原因,也是宋王朝政治腐朽在军事上的必然表现。(元朝疆域图)

总结

元世祖忽必烈进入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只有采用汉族地主阶的统治方式,才能灭亡南宋。

因此,他在即位以后实行“汉法”,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实行“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基本政策,整饬赋役,禁止虏掠破坏,大批任用降官降将以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这些政策和措施,客观上有利于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逐步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这是元能灭宋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忽必烈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南宋王朝的腐朽和衰败,最终的结果就是元朝灭亡南宋王朝统一了中原。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其他网友回答

一、南宋的军事实力其实很强

南宋建国之初就憋了一肚子气,它的主要军队来自于南渡之初,岳飞等名将们招募的军队,虽然组建仓促,军事能力却很强,有点类似东晋初期的“北府兵”。整个南宋,文人节制武将的情况,没有北宋严重,国家一直处于军事压力之下,军队战斗力保持一直还不错。从统治者来看,南宋的统治者因靖康之耻,进取心还比较强。

南宋跟金国打了四十年,然后休养了二十年。在与蒙古联合灭金的战斗中,南宋军队的表现相当不错,跟灭辽时期的北宋军队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当时的金国显然比辽国强大。

金国灭亡后,南宋跟蒙古打了四十多年。当时的蒙古,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机器,称霸欧亚大陆,打垮了所有敢于抵抗的军事组织。跟欧亚大陆众多国家相比,南宋抵抗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后灭亡的。试想,如果北宋面对蒙古,可能就一触即溃了。

二、金国与南宋,如果合作,力量很强大

为了灭掉新兴的蒙古,金国动员50万大军,在野狐岭企图一举灭掉蒙古,结果事与愿违,已经深度汉化的金国,五十万大军没有打过蒙古十万精兵,从此再也不敢跟蒙古作对。事后反观,被灭掉50万军队的金国,进度数量仍然比蒙古多。南宋其实也不弱,立国初期岳飞等中兴名将招募流民,军队力量相当强,金国灭亡后仍然对抗蒙古四十多年,这在当时的欧亚大陆,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

三、金国与南宋的灭亡,是因为自己作死

首先挑事的是金国。金国的处境,比三国时的任何一国都艰难,因为它处于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中。野狐岭之战,金国50万大军败于蒙古的10万精锐,此时,金国不图报仇雪耻,反倒将矛头对准了南宋,企图从南宋找回一点尊严。南宋初期相当强盛,跟金国打了多年,金国始终没占到便宜。两宋以和为贵,喜欢花钱买和平,最后宋金签订绍兴协议,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金国的作死,以双方的和平告终,但是双方的仇恨埋下了种子。

然后轮到南宋作死了。南宋既然跟金国结盟,按说就该努力对抗蒙古,毕竟当时蒙古比宋金都要强盛。然而,南宋统治者与蒙古签订协议,决定联合灭金。在灭金战争中,南宋的表现相当不错,歼灭了金军七八万野战精兵,在金国放弃开封撤退蔡州后,蔡州被南宋攻下。此时的南宋,军队实力并不比蒙古差多少。但是,作死的南宋在金国灭亡后,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就是蒙古成了敌人。试想,如果金国不灭亡,有了这个缓冲,南宋不会那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