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读完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想对文中的愚公说些什么(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你想对愚公说些什么)

网友提问:

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你想对文中的愚公说什么?

优质回答:

愚公精神应该代代相传

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就想对愚公说:老人家好样的,我支持您!如果我是您邻居,我会加入你们的挖山行动,甚至招呼更多的人去帮忙; 如果相距太远,我会在精神上支持你。小学时候从语文课本上读过这篇寓言,当时不求甚解,只知道老师说过:智者不智,愚公不愚,愚公精神值得学习。长大后,更加觉得愚公了不起,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他有强烈的目标感。他与家人商量后,做出了每天挖山的决定,并不顾自己已九十高龄,亲自带领三个儿子去挖山。他设定了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目标是人生的清醒剂,有了目标才有方向,只要设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其次,他意志坚定,迎难而上。排除了老婆的质疑,驳斥了智叟的观点,在他看来,自己虽然老了,还有儿子,以后儿子老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坚持每天挖一点,日积月累,代代接力,总有挖完的一天。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定会成功。

第三,他有责任和担当。看到太行、王屋二山切断他家及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就主动提出要挖山,带头行动,给家人和村民做出表率,意欲通过每天挖山不止,最后达到挖倒两座山的目的。没有因为自己年事已高,以老卖老,而是带头行动,身体力行。第四,他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自己的坚持赢得别人的支持。先是带三个儿子一起挖山,接着邻居孩子也来帮忙,甚至当玉帝知道愚公挖山的壮举后,十分感动,命人把两座山移走了,帮他实现了愿望。愚公精神永不过时,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学习和弘扬。中国正推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现代化建设事业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在我们手中实现。

愚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凡称赞愚公移山精神者,我给予满分!但该故事为什么称为寓言?就是借别人的名字来叙事,以其寓意去影射一个不可明言的人及事,这就是寓言。

寓公移山这则故事至今未有明确的答案,我能解答,谜底取自《山海经》《尧典》等古籍。列子在战国初期写这则故事,其时颂禹治水是顺流,反之就是逆流,谁敢做逆流人?但又看不下去,故用寓言讽刺治水功勋者是谁?及其真实性。

《列子》(151页)曰:“禹之治水,迷而失途,谬之一国,名曰终北”。说禹沿水路寻找水源,因迷途走到北极去。讥笑他实不神奇,还能包治天下水。屈原《楚辞》质疑:“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说禹如何能填极大深渊、测量庞大的九州”。这仅仅反映古人对禹治水大功的荒谬,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所在地处于太行、王屋之间,我未去过,但其古遗邑名依然至今,表明有过其人其事。《山海经》(97页):“王屋之山多石,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泽”。原注:泰泽指沧海亦渤海。这条联水今还在否我未知,但它是一条人间开挖的水道,堤岸便是路,与愚公移山开路相符合。这则记载给《上古》说的“禹凿联水”套上了问号。

《尧典》(译文)帝问众臣:谁能改善水田?欢兜推荐共工。帝又问:谁能治水?众臣推举伯鲧。帝有疑虑,众臣劝帝说:他已作出绩效,如果不行罢免未迟。帝就让他们共同去完成使命。史称其为共工,共工并非一人,共同协力之意。伯鲧职司空(施工),共工名康回,职孔壬(大任),均负责治水。文中说“鲧已作出绩效”指其治水“失败”之前的治田。

其时沧海积淤平陆,开田必须用大量淡水替换除去鹹质,所以就要在王屋山下挖联水接黄河渭水到滑县入西河,联即连通,故渭、魏、卫、沩异字同声同水源。同时又预留溢洪道南下入淮,以防洪灾。朝中鲧最老,治田时禹还未出世,史把他们当作父子,死后三年剖腹生禹是笑话。

《列子》尊其为愚公,愚即憨厚老实,非蠢意。“遂率子孙垦嚷,运于渤海之尾”。与尧帝树石家庄河间水利作典范之“妫”吻合。“命夸阿氏移走二山”。华北平原历来为东阿氏族,达得称道的阿氏即是夸阿。“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移山开路干嘛要延至南面漫长的汉阴?《古常识》称,远古黄河入淮出海。暗示他开挖两条河道,主道引水至东北治田,溢洪道往南防洪灾。其“无垄断”影射鲧功禹冠从来无人去干涉,列子以此来抒发个人情感。《山海经》(338页)“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程指呈现禾谷,平阴古称榆山县,两则叙说均一致。引水入滑县浚县,这一带最先受益,古文称此为“不周”,实为布稠,布满茂密的庄稼。史戏说鲧撞不周山,使这枝支柱折断天倾斜,倒下洪水向东南汹涌而来。不周山像烂脚支柱,不堪一击?《山海经》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既有山名何由不合?意指任何有关此类学说均不周全、不合逻辑。

由后再次派鲧治水,说他筑堤挡水失败,屈原问:“鲧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要推举他?按他的想法治水是会成功的”。而今邯郸市有古遗鲧堤,没有禹水(黄河以其功称禹水)。古代民间传说、列子、屈原、郭沫若、袁珂等认为,鲧治水是成功的,他与欢兜、共工这东阿三苗族,因反对舜夺尧位才被处于极刑及流放。

《周本纪》载,武王自渭水出师,舟至王屋,观天象流星不宜讨伐,训话之后让各邦国回去,后再集结伐纣,称为大津观兵。这则记载着黄河故道,与愚公移山、伯鲧治水相吻合,结合诸多古籍野史、民间传说便可断出愚公便是伯鲧。凡治水工程都是司空的职责,因过份吹颂大禹治水,民间便以一语弊之一一“司空见惯了”。域外及河套乃故黄河流经之处,无大禹治水之说,《古文词典》注明《大禹谟》为伪书。历代吹奉帝王不足为奇,古今都是一样,不必偏信一方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

我会说挖山搬山不可取,因为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实现,或者无法实现,可以采用别的办法去解决,比如搬家到有利居住,便于修路的地方去居住,何必劳神废力浪费时间,这种精神虽可贵可取,但用错了地方,可以用在其它事业上去奋斗可能更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别挖了,搬家!

其他网友回答

红旗渠就是这样建成的!愚公不愚!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