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隋帝杨广对历史有什么影响?
优质回答:
隋炀帝杨广,在过去的民间文学上,当然是被完全黑化的对象。所以现在历史给他一些公正还原是应该的。不过,矫枉不必过正,也没必要反过来就一定完全洗白。
简单说,隋炀帝干的活儿,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目的好,操作也还凑合的。比如开创科举。
第二类是目的好,操作也还凑合,但当时代价巨大。比如挖大运河,是功在当世,利在千秋。但是当世的代价太大,结果导致民怨沸腾。这种事儿,换作一个更加聪明的君主,或许会采取更加柔和的平衡手段,但隋炀帝没有。你再说为了未来好,让眼下的人活不下去,推翻你也是活该。
第三类是目的好,操作出了问题。比如征讨高句丽。中央政权教训高句丽,这算不得错误(当然,也没有您说的那么伟大,高句丽那时候哪里有力量南下啊),但既然打,就应该好好打。隋炀帝好大喜功,出动百万大军,就图一个爽。结果搞得军粮不及,士兵叫苦连天。他又不肯安抚士兵,甚至做出明明马上就要攻克城池,却下令停止进宫的荒悖举动。兵凶战危,打仗是国家最慎重的事,你把打仗当儿戏,就是罪大恶极。隋炀帝百万大军北伐,损伤惨重,这对国家是最大的罪过。对比下日后唐太宗的进宫,出动兵力不过十万,而且打下了辽东,即使如此,唐太宗回来还修法源寺忏悔。这就是差距。
第四类则是没法辩解的。比如弑杀父亲,荒淫好色,横征暴敛,多次下江南奢侈浮华。
总之,对于隋炀帝,现在不必如过去一样一黑到底,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他网友回答
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个性最简单的帝王之一。他于历史的最大影响,当然是搞垮了当时一统天下的隋朝,若非杨广“一力操持”,隋朝不至于被唐取代。隋朝天下对其功绩、过失进行了评判,很显然,隋朝二世而亡,他过甚于功,这是拉断了体制弹性的下场。后人对于隋炀帝的急功近利至于灭国很不理解,只能归因于其本身的性格缺陷。诚然,隋朝灭国,杨广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但其父杨坚,亦难辞其咎。
我们对历朝皇子进行探析,可以发现无论哪个朝代,无论统一中原或是偏安一隅,皇帝很少管继承者位对太子(世子)之位的竞争。夺嫡之争,更像是一场考试,全方位地考验继承者是否能够胜任皇帝这个“职位”,只要不闹到似唐太宗李世民般杀尽兄弟、举刀逼宫的地步,皇帝多是听之任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胜者为王,败者虽非为寇,下场多半不算光鲜,参与竞争者的压力可想而知。杨广并非嫡长子,按照封建礼制,他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隋文帝选择的继承人,是太子杨勇。杨广很有些兄弟,如秦王杨俊、蜀王杨秀等,杨勇早死后,杨广兄弟之间的夺嫡之争异常激烈。杨广“百忍”二十余年终成隋炀帝,这隐忍的岁月对其性格当生就重大影响。
杨广有才吗?有。他不仅有治国之才,更学富五车,他作《春江花月夜》,有“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他西巡时作《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后世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盛赞其“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意为隋炀帝虽为帝王,在诗文中不作王霸之语,后世帝王相袭,其诗风功不可没。
隋炀帝治国之才,更高于普通守成之君。杨广年轻时,隋文帝为锻其筋骨、筑其威望,以他为帅,以五十一万大军南下平陈(开皇八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虽然是跟在韩擒虎、贺若弼等一干隋朝名将身后捡功劳,但以其才华,得隋文帝着力培养,成就当是不差。此后,隋文帝以杨广坐镇太原,筑长城,练兵丁,击突厥,大隋北部无忧。
杨广登基后,举前人未尽之功,兴修大运河,长至五千余里。大运河的兴修,对隋王朝,是个极其沉重的负担,竟到使役妇人,役死者不计其数,深为朝臣诟病——但运河之兴修,于后世实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杨广兴修东都洛阳,权衡四方,为南北的交流带来极大便利。其实,南北经近四百年的动乱,互相视若仇敌,东都的兴建,亦属劳民伤财,但涵义着实深远。
南北朝时,科举已然萌芽,然真正兴起,还是利益于杨广的大力推广,开科取士,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其深远。杨广以手下秘书省整理典籍,撰《大业律》、《长洲玉镜》、《区宇图志》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三征高丽,是隋王朝的滑铁卢,更是杨广人生的滑铁卢,此后,杨广急转直下,从“夸三皇,超五帝”,成功“转型”为暴君,乃至于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