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感觉天下变小了。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随着视野的转换,人们对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站在某个时间或空间的高度来看,整个人类也不过地球演变过程中的匆匆过程,更何况每一具体的人和事乎。站在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上,世间的郸叮策顾匕该察双畅晶一切权势纷争,金粉豪华都化为过眼烟云,万古长存的唯有这残垣断壁与飘扬在空中的历史回音。置身寂静的撒哈拉沙漠之夜,心静如春雨秋水,世间一切都可放弃,唯有天地才是永恒的。
孔子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心境呢?
优质回答
登泰山后,礼敬泰山!之后,还想看看有没有更高的山,更好的风景,偶然机会去了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大理的苍山,安徽的黄山,高度有了,风景也很好。最后一句话:祖国山河好!
夜观星空 知道自己的渺小
孔子对“变”持何种态度?对教育创新有何启发意义?
优质回答
谢谢您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因本人不是教育工作者,理解不深,只能凭感觉试着说点浅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一直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是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足,是知也”(《为政》)。强调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是孔子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所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述而》),就是要求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求知欲望。
四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善于学习和思考,不断用所学、所思的知识武装自已,丰富提高自己。
五是强调处理好学习与践行的关系。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
总之,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现在的教育改革,依然需要用孔子当年办教育的精神去推动。
水星日熄灭,太古时代结束,一些物种恐龙绝灭,地球第一次大灾难。远古时代初期,十个太阳出现,昼地球上出现哺乳动物,远古兽人。
远古中期,只剩今天月亮,日北盖地,原始一块变大陆地,光照不全,才出现当时阴阳旋转,伏羲女娲造人,华帝一再两仪四象八卦知识,自己基研发现,这就是当时整个人类古文明。
远古后期,地球出现倾斜,原来十个太阳变成地球十大天干,月日浑天,当时对应的是水星日成了水星月亮。日已隔着地月三互益旋,真正古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从传统图我分折,有如爬在地水球上两条对游阴阳鱼。
远古后期,月日光热迫移一陆古非洲,分裂东西两地,东方道儒;西方佛哲;差异文明形成。
当时非洲南部,应属夏商黄河两岸,变成东方,日地月下最初月亮太阳的夏时厉,天上道家脱离现实,难被普及。地下人儒,春秋战国很乱急需,孔子克已服礼,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可能当时没法兑现;故此才提出了上智下愚;符合统治者口味;又历代王朝几起又落;封位孔圣人。
孔子留首足行变革,战抗之间;互益生交往;事业劳作;未来发展等,都应仁义礼智信教育永远没错。关键政教不一;社国差异;文化有别;私卻法治等,分不清时,我有时不知对谁,去仁义礼智信。
孔子讲以直报怨,又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有忠恕一以贯之的说法,到底该怎么办?
优质回答
看提问朋友的意思,觉得三者之间似有矛盾之处,有些让人无所适从,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和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先把几条原文列出来,再逐一分析。
1、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4、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上面的第4条是《道德经》里的话,因为与之有关,所以一并列出。
(一)
孔子上面所讲的第一句话,是指个人修养的问题,他曾经说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从君王到普通百姓,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和对待他人;与人打交道中出了矛盾,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能减少他人的埋怨与怨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二句是孔子和弟子曾参的一段对话,讲的是孔子告诫弟子们应该遵循的立身处世之道。忠的意思是忠于职守、信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恕的意思是以爱人之心推己及人,对于别人的不当之处采取宽厚包容的态度。孔子说一以贯之,是告诉弟子自己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他认为坚守忠恕之道是君子的基本素质。
以德报怨,是老子主张的观点。老子是站在天地、自然的高度来看待尘世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老子眼中是细微琐碎的,不足为道,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柔弱胜刚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是圣人的处世高度,是千千万万的凡夫俗子无法企及的。
以老子的智慧,他不会看不透芸芸众生人性中的弱点,所以上面的第4句话,老子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仇怨,即使一时和解了,怨恨也不会消失的干干净净,还会有一些怨尤的情绪存留在当事方的心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德报怨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好办法是什么?老子没有说,也许是不愿意说。
(二)
弄明白了上面的第1、2、4句,回头再看第3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人问孔子,如果某人对我不好、伤害我,我加倍对他好,以此来感化他,这样做怎么样?
孔子的回答是:对你不好的,你加倍对他好,那么,对你好的,你该怎么办呢?如果同样是加倍的好,那你不是好坏不分了吗?对你不好的,你应该采取正直的态度,用直道对待他;对你好的,你才应该加倍对人家好。
这句话里一个关键的字是:直。直是指正直、直道,而不是直接、直率。
如果理解为直接、直率,对你不好的直接怼回去,就变成了以怨报怨,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孔子不会那样狭隘。
正直、直道是什么?一是仁,二是礼。以一颗仁爱之心待人,坚持礼的标准处世。
孔子提倡的直道,在《论语》里随处可见。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在鲁国当个小官,仕途一直不顺,多次被罢免。有人劝他离开鲁国,他回答说,做正直的人守正道,在哪儿也不会一帆风顺;如果不坚守正道,何必离开祖国,只要放弃正道,我在鲁国也能得宠。这里虽然讲的是柳下惠的事,同样也代表了孔子的观点,否则这段话也不会出现在《论语》里。
子曰:“人之生而直,罔之生而幸而免。”
孔子认为:人活在世上要正直,坚守直道。一心走邪路的人,能够免于灾难,只不过是因为幸运而已。
所以,以直报怨应该这样理解:某人对你不好,你用直道(礼的标准)来决定对他的态度,可以包容,也可以不理睬,还可以制止,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基本原则就是不要逾越了礼的范畴。
因此,躬自厚而薄则于人,讲的是修身;忠恕一以贯之,强调的是立世应该坚持的原则;以直报怨,是要人们用大众认可的伦理道德处理可能遇到的矛盾纠纷,这三者之间并不相悖。
做人应该以德报怨,不可以怨报德,做人也不应整天去指责人家的过错,人谁无过,人应该必先管好自家。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谁的名言】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