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实惠好玩的农家乐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小刘 微信/电话:13078584570 ,加她的时候记得备注小芳的朋友,说不准有更多优惠噢,毕竟我们5天的相处,已经成好朋友咯!贵州好玩的旅游景点
她专业、负责、经验丰富,解说景点风趣幽默,为人正直善良,这样一个朋友,我觉得交得很值得,你们也可以加上贵州好玩的旅游景点
小刘的电话也是微信 13078584570 (←请长按微信号复制)贵州好玩的旅游景点
开篇语
2014年12月26日,贵州第一条高速铁路———全长867公里的贵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贵州迈入高铁时代。以此为发端,2015年至2020年,贵州以每年建成开通一条或以上高铁(快铁)的速度,加速构建并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骨架网。这一条条高速铁路是风景之路、旅游之路、红色之路、扶贫之路、科技之路、经济之路、发展之路,是贵州各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民生线、幸福线。
今起,将推出“坐着高铁看贵州”系列报道,让我们沿着高铁线,一路走一路看,感受黔中大地的巨变。
2020年9月25日,距渝贵铁路通车已经过去32个月。渝贵铁路投运第一天,贵州人纷纷表示“要乘高铁去重庆吃火锅”,而重庆市民也表示“要来贵州避暑旅游”。
当天,记者走出娄山关南站,乘车前往板桥镇娄山关村,一路都是柏油路,十几分钟便到达。下车后,远看雨中的娄山关村青山巍峨、白墙黑瓦,宛如一幅水墨画。走进村中,路两边三层、五层的楼房挂着“避暑”“民宿”的招牌,院子里停满私家车,其中不少是外地车。
谁曾想,2014年以前,娄山关村还戴着“国家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的帽子,而到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4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娄山关村依托“红色”“交通”两大资源,在“红土地”上走出乡村致富新路。
娄山关“红色旅游”富村民
“来我家尝尝特色黄焖鸡,保证味道好。”在娄山关景区门口,几家农家乐的老板在街边招揽客人,41岁的詹发松就是其中一员。他说,外地来的游客都喜欢吃当地的黄焖鸡,最忙的时候他家一天要杀20只鸡。
詹发松的农家乐离娄山关景区不远,一楼是饭馆,二楼是民宿。他说,每到夏天或节假日,村里的民宿大多一房难求,住满了来自重庆、四川等地的客人。他家能住50人,每人每天包吃包住100元,这样算起来,每天的毛收入就有五千元。
“这一切都是红色旅游和交通便利带来的。”詹发松说,这几年,娄山关村变化很大。10年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的田地很多变成了荒地。随着娄山关景区的发展,加上2018年1月25日渝贵铁路通车运营并在娄山关南设站,游客从重庆过来,只需1小时20分钟左右。渐渐地,游客越来越多,镇上也越来越热闹,不少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建起民宿,自己当老板,吃上旅游饭。
“2014年以前,我在外务工,干了几年,工资每月3000多元,物价又高,压力很大。” 詹发松说,家里的兄弟姊妹都在外地务工,家人聚少离多,孩子也管不到,当时就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事情,把一家人聚在一起。同时,看到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把泥沙路修成柏油路并安装好路灯,还为返乡创业的人提供诸多帮助后,他决定回老家开农家乐。
2017年夏,“感恩山庄”开业,占地960平方米(其中800平方米为停车用地)的两层四合院,可以吃饭、住宿。今年8月,詹发松的“感恩山庄”一次性接待了250名游客,远在广东打工的弟弟和弟媳也回到村里帮忙,一家人打理山庄,其乐融融。2018年,渝贵铁路通车后,来娄山关景区的旅客越来越多,詹发松的农家乐越来越红火。“一年下来,收入在10万元左右,比在外务工强多了。”詹发松说,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有8天,相信营业额还能有提升。他说,中秋节当天忙完,一家人也要好好坐下来吃一顿团圆饭。
据了解,娄山关景区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资料显示,2019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68万人次,平均每月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看到“感恩山庄”的成功,一些村民也开始用自己的土地建起一幢幢小楼房开起了农家乐,并不时到詹发松家请教“致富之道”。截至2018年4月,板桥镇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有近3500人,其中娄山关村有700余人。
外地游客眼中的“避暑好去处”
“我马上来接你们,找个地方先躲一下雨。”午时,詹发松接到今天的第三波旅客的电话。这是他最熟悉的客人,连续三年从四川南充来他家吃饭住宿的范明国。
范明国一家从南充北站上车,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抵达遵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后,一家人从遵义站上车前往娄山关南站。这一趟车程,仅需14分钟。范明国说,自己很喜欢红色文化,以前没有开通高铁时,从南充驾车来遵义需要五六个小时,而乘火车的时间更长,要比开车多近一倍,基本上一家人出行都不会考虑贵州方向。高铁开通,坐车的时间缩短了一半,票价每人200元左右,既省时又实惠。去年暑期,范明国约上朋友,在詹发松的山庄短租避暑。“包吃包住,一个月2000元不到。退休以后,我每年都要来避暑。” 范明国说。
“知道你带了没有来过娄山关的家人,我特意做了一个旅游攻略。”詹发松接到范明国后,拿出自己手绘的旅游路线图介绍起来。这张旅游路线图,包含了诗词碑、公公背媳妇山等15个参观点的路线,詹发松将其画在一张烟壳的背面,怕被弄花,他特地将纸壳用透明胶布包了起来。
“重走娄山关,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照着詹发松画的旅游路线图,范明国一家人轻轻松松在每个景点打卡。“明年还要带着家人来,我还要回去多多宣传,让大家都来耍。”他说。
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依托娄山关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凉爽气候,娄山关脚下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板桥镇,紧偎娄山山脉主峰,与娄山关景区很近。当地的特色产品是板桥豆干,有“李小林”“谭幺爸”“蔡大姐”等知名品牌。
泡豆、打浆、点制、装箱……每天凌晨,李小林豆干厂的工人都要重复这样的操作。全手工的生产线,让做出来的卤豆干咸香十足,深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喜爱。该厂老板娘杨智琴说,1995年,她与丈夫李小林在贵阳陕西路一带靠卖豆干维生。原本打算在贵阳安顿下来,但丈夫的父母年事已高,夫妻俩最后决定回到镇上创业。
板桥镇的卤豆干,是每家每户都掌握的手艺,但要想把豆干做好,还需要不断钻研。“最开始用酱油和香料泡,后来我们用烧腊的汤汁卤制豆腐,效果很好。”杨智琴说,从2017年开始,来娄山关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板桥豆干的销路也逐渐打开,不局限于当地或者贵州地区。
渝贵铁路开通后,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开进镇里。“有一次,一批游客过来,把当天做出来的所有豆腐都抢购一空。” 杨智琴说,当时,厂里平均一个月要生产2万斤豆腐。
在长时间与外地游客的接触中,杨智琴发现,广东方向的游客偏爱甜食、云南人喜欢辣椒、重庆人爱买豆干。因此,为了将贵州特产带给广大游客,杨智琴开了一家特产超市,在售卖豆干的同时,将刺梨干、辣椒面、烧腊、香辣脆等产品放在货架上,供各地游客挑选。“有时候一天能卖1万多元。”杨智琴说。
“手工做豆腐,耗时费力,许多年轻人不能吃苦。”随着夫妻两人年龄渐渐增长,再加上丈夫患有哮喘,李小林豆干厂面临无人继承的窘境。好在18岁的小儿子自告奋勇,决定将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这让两人十分欣慰。“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仅富足,而且幸福满满。我相信一家人凝心聚力,这个豆腐厂就能一直运转,为各地游客带去‘板桥’味道。” 杨智琴说。
在和杨智琴聊天期间,一位从重庆赶来的老板来到李小林豆干厂,请杨智琴赶制300斤豆干。
通过旅游带动,板桥镇全镇于2016年脱贫摘帽。截至2018年,板桥镇娄山关村112户返乡农民工由“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带动456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1000余元,绿水青山加上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此外,板桥村(现为板桥镇)2019年被列为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不仅如此,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乡村避暑游、特色食品等产业在板桥镇已渐成规模。昔日“田少山坡多,谋生靠奔波”的乡村,如今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实现了家家有庭院、户户有经营、人人有就业、天天有收入。娄山关脚下的群众,正在这块“红土地”上,逐步走出一片“新天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佳艺 张晨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