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的意思
写作意识亟待提高
——关于高一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几点思考
作文题目:
三、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我们先来看两段学生的习作:
正所谓道亦有道,要顺应自然,也要有正确方式去执行——专注、多思、细致。专注,需要你用心,一心一意地去做;多思,需要你多加思考,发现问题的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细致,就要你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就好比你在教室里做一道数学题,小明找你陪他玩,你不假思索地拒绝了他,回头继续看自己还没读懂的题目。不过一会儿,你就写出了答案,加上了一直会被你遗忘的“解”。并对在你一旁有点沮丧的小明说了句:“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玩吧。”
——(学生习作《道》)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提出了注重教育以“保民而王”的观点,这仍是今天我们所借鉴的。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兴旺的一大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各个国家都推动教育以兴国的目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制度,一直到今天,各个学子都为之奋斗,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但他们尤其注重教育,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技术,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可见,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保民而王”的一种途径。
——(学生习作《保民而王》)
一般情况下,第一位同学的文章我们会认为其属于偏离题意,属于审题失误的一个表现。在作文指导的技术层面,会着重于审题的指导。实际上这种处理属于南辕北辙,学生写作问题并不是在审题层面,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具体而言是写作构思、论证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写作意识、写作态度以及写作动机上出现了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他在文章前面部分的论述:
道,是世界万物存在的道理;道,是老子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道,亦是庄子的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把宰牛这件事做得很完美,究其原因就是庖丁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顺着牛体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接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即“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应自然的表现。
文章写到这里,可见学生并不是完全不审题,从文中提炼观点的过程,并没有失误,得出的观点也符合文意。接下来这一段学生开始偏离题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顺应着道,毛泽东找到了发展共产党的方法,提出“一切政权都是由枪杆子夺来的”建立起了井冈山根据地。顺应着道,红军开始长征,爬雪山、渡河、过草地,完美地避开了敌军的封锁和追杀,有效地保证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学生为什么会偏离题意呢?不妨来看这一句话“顺应着道,毛泽东找到了发展共产党的方法,提出了‘一切政权都是由枪杆子夺来的’,建立起了井冈山根据地”。姑且不论这几句话中的语病问题,“提出……”一句缺宾语。单是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毛泽东顺应什么样的道?又如何顺应着道来找到发展共产党的方法,建立起井冈山根据地?学生并没有论证,这种论证实际上属于虚假论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虚假论证呢?又该如何避免这种虚假论证呢?值得我们认真地考虑。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虚假论证的现象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生语文基本素养不足。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语文可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能力。而其中的基础能力则是词语的理解能力。在上文中,学生对“顺应自然”“依乎天理”是不理解的。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闭口不谈“顺应着道”的意义,没有解释“顺应着道”的意义,只是空泛地谈“顺应着道”的重要性。如此论证,脱离了词语本身的意义来论证,自然离题万里了。
2、学生说理意识不强。对于这位学生而言,写作的出发点与目标应该不是落实在如何去说服别人,而是落实在如何凑够800字。因此在写完开头后,写作就开始飘了,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塞什么到文章中,也不考虑是否合适。说理的第一要义是说服别人,要以理服人!这就回到写作本源的问题,促发写作的冲动无外乎两点:1、因情而发;2、文以载道。而此学生显然没有“文以载道”的写作自觉,以一种应付式的写作态度来应对写作,写作动机发生了偏差,离题也就难以避免了。
3、学生中心意识不强。这一点归根结底还是写作之“道”出现了问题。比如以上这一段“正所谓盗亦有道,要顺应自然,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去执行——专注、多思、细致。”接下来的论述作者就变为论述“专注的重要性”了。写作,关键要做到中心突出,这位学生心中想得是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也不管写作任务具体是什么?这种写作意识其实是极其危险的!所谓的任务型写作,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脱离了写作中心而进行写作!学生如果还没有形成任务写作的意识的话,写作意识如果未能得到有效修正,既是教给学生再多的写作技巧,估计写作效果也是寥寥!
以上三个原因,从隐性角度来看,其实反映出的是如今学生习作的一个惯常现象:学生对自身的写作要求不高,未能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目标督促自己,只把写作看作是苦差事,还反映出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漠视,未能根据写作任务来阐述自身的观点。从根本上而言,这是写作意识出现了问题,即使掌握再多的写作技巧,写作意识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写作水平的提升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同样地,来看另一位同学的习作。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真诚的写作态度,较高的写作追求与素养。开篇通过引用名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引出观点:“孟子提出了注重教育以‘保民而王’的观点,这仍是今天我们所借鉴的。”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先是举了国内的例子:从古至今,各个国家都推动教育以兴国的目的。一九七八年我们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制度,一直到今天,各个学子都为之奋斗,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个例子,学生围绕着“教育兴国”这一观点进行论证,用高考制度对国家发展发挥的作用,如此论证紧紧扣住“教育”与“兴国”之间的逻辑关系,正是“教育”才使“国家得以兴旺发展”。为了增强说服力,考生接着用了国外的例子:“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但他们尤其注重教育,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与技术,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样也遵循教育使得国家兴旺的逻辑,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进一步推论,教育乃“保民而王”的一种途径。如此论证,学生时时刻刻有中心意识、论证说理意识以及体现较高的词语理解能力。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写作素养其实是写作意识与理解能力的综合体,而写作意识是写作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提高写作意识,建立正确的写作观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