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常识

卢氏文苑 | 岳代辉:游观音山题记及观音山赋

观音山,今人称“冠云山”,位于豫西卢氏县潘河乡和灵宝市朱阳镇交界处……

游观音山题记

岳代辉

天下观音山者多矣!然吾乡之观音山,东望洛阳西眺长安,北俯黄河南践洛水。

河图洛书皆出于斯。中华文明之肇基,神州发达之摇篮矣!此山主峰位于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花马村境内。

自汉明皇帝从西方奉迎佛经,进入东土,辟京东白马寺供奉佛经、白马及西来两僧人。于其后四五百载渐兴渐起,兴隆于隋唐、五代之间。然何时观世音菩萨飞渡万顷碧波,落脚于斯山,世人皆不知其究也。观音菩萨五方行云八方布雨,惩恶扬善,保一方之平安,亦不知有千几百载!然千载之下,观音院颓而复修,修而复颓,亦不知反复有几!

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虽则观音院殿宇坍塌,残垣断壁,但观音菩萨金身尚存。于其后,拜金潮起,急于致富者便移出观音金身置于荒野,毁其玉体,刮其金粉。凡此日久,可怜大慈大悲之观世音菩萨几遭凌迟碎剐之灾而土崩泥解了。

幸得前几年间贤达张君募得巨资,将观音院复筑一新,于过风道处塑观音像一座。观音山麓筑八角亭,观音院下又筑栈道用以连接草甸,观音院,和过风道。至此,观音山麓、草甸、观音院及栈道,过风道各处境点连成一线,方便了游客,尤其栈道所经之处皆是耸崖峭壁犹如蜀中剑阁道者。

观音山赋

观音山过风道及山顶八角亭

戊戌仲春,车声辚辚,登临观音。

过风道处:山门高阔,观音婷立。纤纤玉指,甘露滴滴。弹千古之圣水,净万世之啸尘。举首望八角之亭,抬步登百阶之级。流云雾蔼缠绕于山巅,皎日朗月挥洒于深川。轻风起处,绿树摇曳;细雨落时,百花弹首。蓬叶随风而起舞,千山蔓延而逐波。游人嬉戏于道,风蝶追逐于林。飞鸟盘旋于碧空,狡兔腾挪于荒野。山如游龙而去,沟隐凤阁龙楼。山高临绝顶,裹衣难禁风。举手指霄汉,咫尺是天庭。玉帝常好客,邀游玉霄宫。蹁跹嫦娥舞,玉液醉刘伶。忘却归来期,日色已偏西。近看暮色起,遥看群山低。黄河东流去,洛水向北归。东望皇都五百里,西眺六百入帝畿。燕赵悲歌三千士,吴楚征战十万兵。遥想当年夏商周、秦皇、汉祖、唐雄据关中虎视东南,东出河洛而王天下;毛公驻陕北,南抚张杨,东渡黄河而定神州!观音山高俯天下,襟河洛而贯两京!

观音山草甸

原野缓平,草木青青。方圆阔可驰马,阡陌远可弯弓。跨青鬃而逐鹿,纵黄犬而捕兔。放鹰鹞而猎百雀,弓弦响而豺狼毙。牛几十而哞哞,羊攘攘如白云。瞠双目而抵角,见猕獐而狂奔。山雉雊迎朝日去,野禽啼罢夕阳归。雄雉长尾翎两根,枝上欢歌是画眉。布谷报季春日深,崖上鹰啼种麦时。乔叶如罗伞,繁花似绣锦。明朝天启间,刀兵动观音。农民无衣食,揭竿树旌旗。交兵草甸上,埋骨在山阴。妻哭夫而嚎啕,儿待哺而嗷嗷。父失子而饮泣,撕心肺而咽音。血染草而洇洇,千村悲而寂寂。欲离甸而几回首,悲难抑而泪潸潸!

栈道行

漫步栈道之上,天于叶间楚,道于林间幽。鸟飞池边树,猿啼千嶂廻。回首遍寻处,枝头悬尔身。青果味啧啧,三五共相戏。腾身树远离,英华落缤纷。丽人侧目望,仕子驻足寻。欲与猿相语,赧颜以报之。蚰鼠腾峭壁,樱花吐新枝。乔叶丛笼,千壁林立,履云端而不测其深;白云飘飞,雾蔼氤氲,村舍难见,鸡犬有声而难闻。少年荷锄而培灵芝,村姑挽篮而鬓朱萸。松柏翠而紫丁香,藤攀援而连翹黄。苍术凉而柴胡温,山丹红而桔梗紫。望彼山桃红李白,踏此峰而暗香袭。举目栈上壁千仞,俯身下探百丈深。前路遥遥红衫裙,疑是帝子出天门;白云为罗伞,流星作拂尘;逶迤云天路,飘乎栈道寻;相揖问何往,什坊拜观音。遥望帝子远,回首语同群:此境世间无,欲与诸君饮。葡萄山酒淳,野菊茶可品。把酒对明月,相寻古人迹。唯我五千华夏,万载河洛;伏羲据河图洛书而推八卦,文王演易而箸太极。处观音而思剑阁,贤哉!孔明,姜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弱蜀而征强魏!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死而不已。每忆此,不禁仰天而叹,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如,日饮酒千樽,夜对明月吟;昂首问河汉,倚天屠昆仑!

观音院

乍闻虎啸千嶂里,忽惊沉雷苍龙吟。太白登临怅廖廓,帝子入驻碧云台。一阙青词吊兴废,尘埃几度梵王宫?什坊千载观音院,几许佛音入梦来;冷月一轮佛门深,青灯对语话兴衰!

附:观音院考

观音院现存石碑一整二残。<据尚丁午录>一整碑碑文,上方正中横书四字,曰:”万善同归”。左右两侧分别书:”日”、“月”。

两断碑中,其中一碑正上方横书“口音院”。”口”为断裂之处。(古今之人抄录碑文凡遇字迹不清难以辨认,或字迹脱落处均用”口”表示。)

从下断碑的碑文可以证实断裂处即是”观”字所在之处。也即:断碑的上方正中横书”观音院”三字。据此,我们知道大明寺原名”观音院”。

另一断碑的碑文可以辨认:

“观音院先前开山历代…前人修而后人坏,今人坏而复 修…… 明帝求迎佛法……

灬堂真宰当境庙貌遐尔神诋故曰法门广大润德弘深遍叩诸贤 捨资…… 一方之瞻仰今众僧之奉也乃人天之尊也……至圣 朝启运万象一新况观音院古称名刹建碑修院焕然一新……

以有限之材享无穷之福今生福果乃后世津梁……

持晨昏参今有癸心僧可聪观音院造口口教主……

持重善成谓之功也悠久乎……

竭余本院拙愚为文

口口口普相

立碑记

到秀到明得云可秀到真

定隆

悟详悟隆”。

注: 一、以上文中”……”号者均为字迹无法辨认之处或笔者认为不甚关紧要处。

二、凡古碑文与古文一样,行文中均无标点(民国前)。

据以上碑文所载,可以断定:

一、观音山大明寺原名”观音院”。

二、完碑,即”万善同归”碑时代不可考。

三、两断碑为同一通碑,为记载观音院重修所立。

四、此断碑立于清朝(应在康乾间)。另从碑文的行文无标点看也应在民国之前。

五、观音院的此次复修费用来源于本院僧人及民间乐善好赐之士。

六、碑文为本院僧人(极可能是本院当事人或住持)所撰。

七、至此次修缮之前该院已历经多代,并已有过修缮。

八、至清初,该观音院己是名闻远近的佛教圣地,由此推断,该观音院极可能建于魏晋前后。佐证:潘河的乾明寺《重修歌舞楼碑记》载:”有唐以来古刹浩繁卢近商域在唐临畿地内故遗址较他邑为倍。”

一个附带问题,”观音山”与“冠云山”。据当地历代民间相传皆为”观音山“。况,山中“观音院”是没有争议的,也许“观音山”源于“观音院”。而观音院若始于魏晋前后,则”观音山“一名便应历经千年了。

至于”冠云山“的来历,其神话传说俱不足考,在官方地图中曾出现于一九六八年的卢氏地图中,及其之后的志书中。

至于究竟是”观音山“还是”冠云山“,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笔者相信”观音山”说。

以上文字供参考,诚望有识者勘正。谨受教!

后记

据当地人讲,观音院屡经风剥雨蚀,历尽沦桑。至八十年代中,虽然庙宇坍塌残垣断壁,然菩萨金身尚在。至九十年代初被人推倒金身刮去金粉。从此”观音院“里无”观音“。

编者推荐

观音山,今人称“冠云山”,位于豫西卢氏县潘河乡和灵宝市朱阳镇交界处,以山势雄伟险拔,山顶草甸坦阔畅达、草丰林盛、牛羊成群,自然风光旖旎,且香火缭绕,文化元素较浓等著称。近年来,随着相邻两县市对旅游开发的重视,更有卢氏籍前省领导张世军等贤达筹得亿元资金投入该景点的建设,已修通了直达山顶的水泥道路和人行栈道,使其知名度直线蹿红,附近游客络绎不绝。至此,观音山(冠云山)的旅游开发可谓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作者以一辈子的“农民”自谓,经历丰富,命运多舛,但文心雕龙,孜孜不倦,老而弥坚,国学积淀日臻熟稔,享誉“当年文化水平最高的大队干部”和“当代最有文化的老农民”。为宣传家乡,以资旅游文化开发计,作者恪尽心血,撰下此一相辅相成之不朽雅篇系列,其中还做了详实的资料查考,足见其为学态度之严谨和克勤克艰之精神。其显著的旅游文化推介意义,读者自可掂量得到;而其不菲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作为“赋”体这一国学瑰宝之文化元素的厚重,读者若细细品咂,也料能感觉得出,并大受裨益!(知和)

作者简介:岳代辉,笔名姑妄言之。卢氏县潘河乡下河村人。一九四七年生,汉族,高中文化。教过书,终生务农,三任大队长,村主任,付主任。信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 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卢辉 张瑞张欣燕 程向楠

文字编辑:知 和

排版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

扫码关注卢氏文苑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