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播放《送元二使安西》微课设计方新小学???李婷《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独树一帜。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 “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借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球人体会前人对友人依借别的离别之情。下面我就从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六个环节来谈谈对本课时的教学安排。(一)知诗人王维 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ji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现存诗400余首。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安西: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出塞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元二即将远赴安西,王维特意到渭城来送。(二)解诗题元二:姓元,在家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三)读诗文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四)明诗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南难懂,注意强调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即可。(五)入诗境这首诗是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两句是一个整体,诗人那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而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尤其“更”字表明酒已经喝了很多杯,可谓是“语尽情遥,含吐不露”。从这一句诗我们体会到诗人与好朋友之间难分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配上古曲《阳关三叠》,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六)悟诗情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 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希望大家在朗诵和吟唱中获得启发。总结:古诗虽短,但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将这首诗反复诵读,感悟诗情。同时,再多找一些送别诗加以诵读,加深对古人送别诗的理解与体会。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xxyw@txlexue.com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语文在线小学版”原创文章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并在转载文章中注明作者及简介、来源公号等信息。转载请链接“语文在线小学版”原文链接,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本公众号凡注明来源的文字图片,均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意味本号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涉及作品内容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xxywzx1@sina.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