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吴 炎 | 作家崇拜拾零

当初爱看长篇小说,只是废寝忘餐地沉醉于故事情节,至于著书的作者,从不理会。就如人们吃着喷香的鸡蛋,却从没见有谁去关注那只生蛋的母鸡。后来读到介绍《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一文,知道小说主人公少剑波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羡慕不已。由是凡读书必留意作者。文革时,人们交口称赞的《艺海拾贝》的作者受批判,他的著作被当作“禁书”,好奇心驱使,我偏要读,乃知是一本以艺术散文手法阐述文学创作理论的随笔精品,吸引力比小说《林海雪原》更甚。由此对写作此书的广东籍著名散文作家秦牧,就特别关注和喜爱。后来教学中对他的名篇《花城》《土地》《古战场春晓》都特别上心。

不知何故,我对广东籍作家情有独钟。知道农民作家杨干华是信宜人,就想方设法弄来他的《天堂众生录》恭敬拜读,并为他位至省作协副主席却英年早逝而耿耿于怀。读古典诗词,为古代罕有广东诗人而深感遗憾。唯一者乃唐代宰相兼大诗人的张九龄,广东韶州籍,他的《望月怀远》我熟记于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著名作家碧野是我省大埔人,他的名篇《天山景物记》,把处于天涯疆域的天山描绘得美仑美奂,引得当时热心于新疆建设的青年男女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它的怀抱。

秦牧他们毕竟离我们有点远,而我们本土甚至身边就至少有两位著名作家,就是大家都非常敬重的吴兆奇吴老和张慧谋老师。50年前,我认识吴老,彼时我们县组织民兵团,到湖南参加坪梅铁路建设,他是主管政工的团领导,我经常读到他发表在工地战报上的小说、散文等作品。我给战报写的报道,曾有幸得到他的肯定和鼓励,也赏识了其风采。一般人只知道吴老是中国书法界的翘楚,可能不清楚他也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文学上的造诣之深——不必说他的报告文学《赤地变绿乡》、史论《凌十八起义》、剧本《香女河》等,也不必说他刊发在遍布海内外各种诗词作品和诗词集,就单说他为《滨海文艺》撰写的长文《小城旧事》吧,文中那旧日的神电风光,电城人以之为骄傲的远去的城墙,以及玲珑精品般,现在依然耸立在城央的钟鼓楼和十字街,就令本地读者激动得热血沸腾。文中古城那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市井风情和逸闻趣事,俯拾皆是;那推动着岭南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冼夫人文化;还有如大海之浪花般闪烁耀眼的神文化、民俗文化,令我闻所未闻,大开了眼界。对于吴老,我自然怀着高山仰止之敬。

再说张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得国内重要文学奖。我与张老师至今尚无缘谋面,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报上常见他的大名,拜读他不少乡土文学锦篇佳作了,及至知道他是电城老乡时,羡慕和自豪感就油然而生。尤其是近两年来,从报纸、电视和网络视频等媒体里了解到他的丰硕的创作成果,以及对本市诸多文化活动的发起、参与以至作出重大贡献时,又不由令我生出了崇拜与敬仰之情。还有最近刊发在《广州文艺》的《那个年代》一文,将蕴藏于胸的父子情、同窗朋友情、父老乡亲情和难忘的故土情,以诗般的语言,自然而又是淡然地流露出来,诚挚而朴实,着实令人感动。

十年动乱及之后,文学不景气,无书可读。加上我的偏见、固执且无知,对人们整天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大为反感,不知微信为何物,网络文学与我这个网盲绝对无缘,昔日的小说迷竟然与文学成为路人。

世事无恒常。就在两年前,毕业三十多载的同学首聚,一个已是市级作家,为人热心的师妹,怜我老土,硬是不由分说给我开通并教我使用微信,我才如梦初醒,于是一觉醒来,这世界让我至少有三个没想到。首先,沒想到大家都步入了网络时代,只有我一人孤身只影被时代的列车甩在遥远的后面。现在,我这个井底之蛙,终于见识了生活中精彩纷呈、奇妙无比的网络世界。其次是沒想到我的同学,电白区的黄德青已是省作协会员,出版了一部长篇《村童》;珠海的杨柳青成了诗人;我曾经的同事,平时总是亲切地叫我炎哥的邵留生老师,也成了茂名滨海新区文学队伍的积极分子,写出不乡土气息浓郁的散文作品,笔下的电城,笔下的乡土,令人依恋与向往。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既古老又日日见新的滨海新区,有了自己的文联和作家协会,并创办了《滨海文艺》,还成立了一系列文化和民俗社团……我感觉自己简直是个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们这古老的小城好像一夜之间涌现出好一批作家和诗人,除了上文提到的,还有亦官亦文的张永忠,文气和人气鼎盛的阿哥和补天裂,还有文笔老辣诙谐的薛伟雄,我的另一位旧日同事杨保全,曾经的同事兼学生梦香……当然还远不止这些。他(她)们的作品如众星闪烁、繁花竞放,风格各具春秋。更难得的是,这个圈子里还有不少缀得一手锦绣华章或清新雅韵的女墨客。他(她)们都是我追逐捧场的本土作家群像。

也许有人私下里认为,本地姜不辣,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本土作家人熟面熟,缺少作家的神秘感,何况那个“土”字,让人联想到网络语的“山寨”。岂不闻,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里,不是有“山药蛋派”和“白洋淀派”吗?你看,这两个名称够土了吧,可他们的代表作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赵树理和孙犁。他们群里的作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作家,作品反映的也是当地的革命斗争与农村生活,当然也是乡土文学。其中《小二黑结婚》和《荷花淀》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滨海新区的文学艺术事业正呈现出一派方兴日盛的喜人景象,一批创作热情高涨的本土作家正在迅速成长。他们善于撷取生活或记忆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文学梦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思考,对故土文化进行着方兴未艾的搜索追寻,挖掘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被湮灭千百年的曾经的历史典故、人文故事和风物传说。通过亲人情和家务事,反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赞美家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给人以亲切真挚的审美感受。

滨海新区文联、作协和《滨海文艺》,积极推荐本土作家,凸显本土作家作品,加深广大读者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和宣传,有目共睹;作家们坚守文学创作初心,塑造好人物形象,讲好滨海新区新老故亊,无愧于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