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营子岗台古寨
时红跃
没事做的时候,活不忙了,常年漂泊在他乡的我总是非常想念家乡!想熊耳山,思洛河水,想卢园广场上的夜色,想卢氏山城街市的夜景,想岗台大桥夕阳西下时的黄昏,还有咱那岗台古寨。
我的家就在离岗台大桥南头一百多米处,坐落在岗台古寨的东墙根上。我生在岗台古寨,長在岗台古寨。文友白墨老师说我是,睡在《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人,而且家中一定还有宝贝。哈哈!我觉得白墨老师說我的这两句话,前一句真实,幽默;后一句有点错了——俺家啥宝贝也木有,是真木有呀亲人!早先还有几件瓦罐,石斧什么的,后来都被文化馆的一个姓牛的管理人员连哄带吓给弄走了。
工作之余,我总是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些能萌动心灵的人和事用文字写下来。最近这一段时间,我感觉思想好像被掏空了,几十年到处漂泊,积淀下来的那一点少的可怜的文化,也很难凑合到一起弄成个篇了。
人出门久了,有时候会想很多,这一段不知怎么了经常会想起咱那岗台古寨,最近听说岗台古寨文化遗址将要被城填化建设永远地抹去!古寨消失了,我也就再不能像白墨老师说的那样,在“仰韶文化”遗址上睡觉觉了,我家几代人生活的老宅院也就再也没有了!而且现在岗台大桥,二零九国道的修建已经占去了岗台古寨四分之一,岗台古寨上有我們这一代人童年玩耍时的影子,有我们太多的梦与向往,有我们一九七零年代前后,很多营子岗台人太多的美好记忆。
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寨上玩耍,有时候是跟着大人们去锄地、刨地。锄地刨地的时候经常会从土层里刨出一些红色、黑色、陶色、灰色的瓦片来,有时候也会有动物的骨骼化石和石斧一类的东西。还隐约记得十来岁时有一年,由于那年夏季雨水过多,家里的两孔窑洞口年久失修,加上雨水冲刷,窑口的门窗都裸露在外。两间窑洞是爷爷、奶奶和父亲、姑姑五几年从西南山搬回来后,没有房子住也修不起房子,就自己一下一下打出来的。这两孔窑洞也就是我们最早的家了。
看到窑门口破裂,不成样子,爷爷就与父亲商量修补一下。修缮窑洞口无非就是先得把窑口修齐整了,把门窗往里弄一下,再用土坯起个墙,然后和上一些泥浆抹光抹平。到了那年冬天,父亲自己做了个木轮子,捯饬成独轮小翻斗车,然后上到六七米高的寨墙上,顺两间窑口往下卸土。那时候我也帮忙干活,卸了一米多宽、十来米长的斜坡。这期间就翻出了不少的动物骨骼化石和石斧瓦罐来。那一段,我们总是一边干着活,一边听大人议论咱岗台古寨的古往今来。往下挖土才发现,古寨的土质分好几层,上层是黄灰土,下挖一米多一点处就成了草木灰层。父亲说,看看这草木灰,再看看这些石斧瓦罐,这可能就是远古人类生存时,刀耕火种遗留下来的。再往下挖,快到寨根部时,就发现有一米多厚的江河湖泊的水生物化石层了。父亲和叔们都在议论,说可能远古的时候,卢氏这一块地方可能就是个湖泊,岗台土寨这一片地方肯定生活过史前文明的人类。可能因咱古寨处在卢氏盆地中间,且略高一些,四边又全是湖泊,所以后来才叫岗台?也有人说,岗台是后来闯王李自成的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因此才有了寨上、岗上、东营子、西营子等村名。
岗台古寨遗址东北方和卢氏县城隔着洛河相望,正好背靠熊耳山,侧卧洛河水,是名副其实的山青水秀、人文荟萃之地。岗台古寨,南北长约三百多米,东西稍短些,约二百米左右。它北临洛河,南有宋家村,西南角是真正的岗台村。沿着正東正西向的寨墙根和古寨落上,散居着二十来户人家。早先是在古寨东北角的洛河边上,也就是现在岗台大桥南头二零九国道这一块,有十几间土窑洞和十几座很古老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这才是我们最早先的村,叫岗底村,現在叫北头组。不管是岗台村,宋家村,岗底村,现在统一都叫“横涧乡营子村岗台”了。
七零年代以前,岗台古寨四周沒有现在这么多的房屋。寨北差不多在洛河里面一些,东西两面的寨墙很多都还存在,寨南还没有建营子公社工作点,寨西和寨上也沒有民房,土寨呈长方型很完整,七零年代以前没有什么人敢动过古寨上的土地。到了八零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活逐渐地好转一些,有少数人开始修建起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我們村里修房子沒有别的地方,那个时候的人们思想固化还不够开放,谁敢想,谁又能想到,几十年后的岗台河口,从前荒凉的老轱辘壕口,竟然能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繁华街市呢?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人的生活渐渐好转,我村新修房子的人也逐渐多了。那个时候,房子都是修建在古寨的西边和古寨上,都是土木结构五檁四平的,略大一点的房子。
修土木结构的房屋,主要是挖土做坯,用土坯做墙,或者用木板做壳子打的土墙,屋顶是木架木梁。占地动土、修土木结构的房屋当然要挖古寨上的土了。不挖则已,这一挖就挖出了仰韶文化时期很多的小件文物来。由于太远古了,都是一些海贝壳,鹿角,鹿骨,石器,瓦器什么的。石斧大都是浅绿或浅灰色的,石斧的刀口薄而锋利,手柄圆而光润,瓦器的罐子种类很多,有方的,有圆的,有直的,也有扁的,还有的像锅台形状的,种类很多。
记得八零年代前后,我差不多十来岁、弟弟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对大说:该再修几间房子了,俩个娃子大了,爷爷、孙子、大老子一家八口人,住一座三间土房可真不中呀!于是,家里就开始修房了。爷爷花了一千多块钱,大出力气,没有找人,自家修。修土墙的房屋自然又要动土,这一动土就又挖出了几件石器、瓦罐来。大家都很高兴,我还高兴地想着有木有人要?能卖上个百儿八十该多得劲呀。可没曾想到沒过几天,县文化馆那个文化管理员老牛咋就又知道了。他来了就理直气状地把我家的宝贝拿走。这且不说,还说了很多吓唬老百姓的话,把人气哩!大家都说:哎!县文化馆的那个姓牛的管理员,他的鼻子像是狗鼻子,贼灵,贼灵的!
那个时候农村人谁懂得那些瓦罐,石斧还是什么文物呀!也由于不懂它的价值,记得那些年村里有人挖出了那些东西,有的就拿这些东西当喂狗喂鸡的食盆子,反正也不值什么钱!可消息不知道咋就又传到了县文化馆那位老牛的耳朵里了!那老牛就又骑个飞鸽自行车,飞快而至,他很心疼很生气地大声吼叫,”你们,你们,咋、咋、咋能这样不懂珍惜、乱搞呢?这是文物呀亲人们!以后,以后再不敢这样乱搞了,这是破坏文物知道吗?大道理讲完他又拿东西走了。走时还不忘吓唬:以后要把岗台古寨申报文化遗址,建立保护,今后谁再遇到这些物件要上交,国家会给予一定补偿。当时就有些村民上交了,看物定价,三五七八,十来块不等。
八五年以后,岗台古寨上下没有再建什么房屋了。后来再建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平房楼房,也都建到了河口小街附近。之后沒过多久,岗台古寨真的也申报成功,成了省级文化遗址。从八五年以后,到二零一零年的这几十年间,除了种植核桃苗木之外,岗台古塞上再也沒有啥人动过。这几十年间,勤劳智慧的营子岗台人,辛勤劳作,奋发图强,在一些能人的带领下,以营子岗台为中心,搞起了核桃苗木产业。营子岗台人,凭着这一片背靠熊山,面迎洛水,地肥水丰,阳光充足的良田沃土,凭着实干精神,使营子岗台经济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发展。现在的营子岗台,沒有一点闲余的土地,到处全都是核桃苗木,岗台古寨上也全是经济林。两年前,政府开始搞二零九国道以坝代路南迁和高速公路出口大桥工程,占用了营子村很多土地和古寨南头,这几年政府又搞城南新区开发,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征用建房,成规模的核桃苗木基地被砍光伐净。岗台古寨遗址也在所难免,真的要被彻底摧毁挖平。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仅有的一点文化遗产也要被抹杀一空,断根绝底。红红火火的核桃苗木产业被活活生的弃废,历史悠久的岗台古寨遗址将要永远消失。听到这一消息,我深感痛心啊。
这几年走过一些地方,也见过不少古寨,很多地方都在古寨遗址的基础上投资搞旅游开发。在海南三亚不远的凌水县英州镇跑车时,曾多次去看过椰田古寨。我也曾深有感触写了一篇短文叫《椰田古寨》。其实,那个椰田古寨在建景区之前,连个啥遗址也没有,就是在靠近三亚的椰岛中线高速路边,一片极其普通的椰林槟榔树丛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从平地上修筑起来的。主要是以展现黎族、苗族古老文化生活的微缩景观为主的景区。内设十几个小景区,有苗医,苗药,织布,刺绣,银器,乐器,石磨,水车,钻木取火,百毒蛊惑术,比武招亲,黎族歌舞,苗族舞蹈,岭南小银锤,还修建了国内最大、东南亚地区少有的各种银器制品展厅,和黎族苗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展厅。就是这样一个纯人造的,没有一点遗址的,纯现代人制造出来的微缩景观,也美其名曰:“椰田古寨”,真不知道“古”在哪里,“寨”出何方。甴于靠近三亚,又邻近大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椰田古寨旅游观光者摩肩接踵,生意兴隆,火爆异常。不算旅游商品的收入,仅景区门票年收入,我估算就在五千万元左右。
我们的岗台古寨不但有遗址,而且离它一两百米远的大桥东边,还有几潭四季长流的暖水泉。据我所知,下柳村洛河边,养殖的中华鲟鱼基地,靠的就是那几潭四季常温,清纯甘甜的泉水。如果咱岗台古寨也能得到投资开发,把史前文明原始人的生活场景与“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刀耕火种的状态,也还原成一些景观,利用咱岗台古寨前几潭暖水泉,也搞个洗浴厂馆疗养院什么的,也许咱岗台古赛不会像现在这样的哀落,破败,岗台古寨的发展或许也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什么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作者简介:时红跃,卢氏县横涧乡营子岗台人。司机,初中文化,喜欢文学。业余时间从事手机文学创作已数年,作品散见于卢氏微吧、卢氏焦点、长征心路、行苇春秋、行参菩提等微信公众平台。
作者的相关文章
卢氏文苑||时红跃《那一年我十七岁》
文字编辑:知 和
排版编辑:阳 光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卢氏文苑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阅读原文”,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哦!
守护福守护家人的平安和幸福!
平安保险咨询热线:18838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