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在此处
大概五年前,我满怀幽怨地在微博里写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在这里,梦想在别处。前面引用了吴淡如一句话“始终相信,说走就走,是人生中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光灿的自由。”
但前不久,我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再眺望远方
目光短浅起来,反复停留在一只觅食的麻雀身上
当青草和树丛覆盖那段铁轨的时候
我才猛然记起,去年冬天
雪融化时,它裸露出来的
伸向天边的手臂——
曾沉默而坚决地举起
很奇怪,从前那种说起“远方”或“在路上”就澎湃得不行了的念想,何时已悄无声息地消逝了?
一直一直,向往独自走。很小时,就梦想着背着包独自远行。那时的梦想着远行,其实就是想离家出走。就想快快离开,再也不回来。后来稍大点,终于离开家乡。再后来,想去云之南,去西藏,去……一直到在那个地方呆腻了,再换另一个地方。
而现在……我甘愿窝在这个小城。是的,甘愿。且不说小城里一年四季景色各异的万亩湿地公园,单就一帮呼之即来的老友,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况且,还有家人,还有,愈来愈割舍不断的眷恋。
曾经,无比厌倦这个城市。想过逃离。
几年前,辞掉还算清闲的工作,准备来一趟彻底的西域之行。后来种种可怖消息从那“蛮荒之地”传来,于是改道江南。在烟雨迷蒙的江南,着实喜悦了一阵子。但很快,一个模糊的真相在心底清晰起来,我想念这个小城。我想家了。啊居然?!
去年,在上海逗留十余年的阿S回来了。陪她去看了几处房子。大上海,她也是有房子的。但她说:如果没有爱和家人,那也只能算是一种没有底气的“有”。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开始喜欢一团热气的生活了。有家人,有朋友,感觉这才是让人安心的生活。
我懂她的选择。
愈来愈发觉,“生活在别处”,其实是一个悖论,譬如,每个地方都有想要逃离的人,那么,你想要逃离的地方,或许正是别人想要抵达的地方,你所抵达的地方,反而恰是别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说到底,在别处,不过是个美好的夙愿而已。源于我们对于现状的不满与不甘,也源于我们对于改变的憧憬与希冀。
所以,我不再张望别处。甘愿在此处。
目光“短浅”之后,果然发现诸多的美好。比如我们的小城,十分钟就可到丹尼斯买你想要的东西。十分钟就可进入万亩黄河湿地公园,享受真正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还有我的小日子,虽不富裕,但有自给自足的平实。闲暇之余,读书写字,回老家住上几天,到附近乡间走走看看,那些古旧风物,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给人一种宁静朴素之美。这美,有无限禅意。我由此写下了:远方不远。
得承认,这是心念的转换。其实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因了你认识的改变,它们都不一样了。
前不久和一位长期致力于国际极限运动的哥们喝酒,对于他的选择,在场的朋友给出解答:他不停地挑战极限,是为了不厌倦此处。每一次在别处,都是用来对抗平庸无趣的生活。回来后,会重新唤起他生命的热情。
对于生活了几十年的此处,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常年如一日的工作和生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倦怠感。而如何平衡这种情绪,则是我们终其一生的功课。也可以说是另一种修行吧。
二 爱的深处永远沉静
一年中,我最爱四月和九月。在我眼里,他们都属于爱情。
爱情。现如今说到这两个字时,很多人是不屑的,甚至是嘲讽的。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个不合时宜亦备受质疑的词语。
步入中年,不好意思再与人探讨这个话题。偶尔谈及,面对曾经的激越心跳不舍昼夜,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否定。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宁愿在暧昧之间穿梭迂回,也不愿与感情纠缠不清。
有人说,成年人的感情,是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几分。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
而现在你等待她(他),大多是等待一顿晚饭,尔后就是习惯,一连串的习惯……也许到生命最终的一日,也是这样不变的习惯。你习惯了她(他),仅仅是习惯她(他)在而已。
这是爱情么?我想说不是。但也无从辩驳。爱情最终都要落实到吃饭穿衣上……爱易逝,所以才艰难。艰难在彼此的懂得上,艰难在彼此的坚持上,艰难在深陷平淡日常,而不悔。
尽管在现世,人们好似一觉惊醒,及时行乐以活好当下的名头大行其道,都争先恐后生怕错失了光阴,能够保持内心纯净和安宁的人,愈来愈少了。
但我相信,这世上总有一些人,在坚持。这坚持,和信仰类似。
说到这里,忽然觉得悲凉,想到孤独一词。说到孤独,想到周国平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是因为孤独而寻求爱情。寻求爱情,就是为自己的孤独寻求一个守护者。
关于孤独感和爱的关系。我两年多前曾写过这样一些文字:孤独,我相信每个深刻的灵魂都会受它的侵袭。在那样的时刻,有时我们依赖于外物或他人,但那只是稍稍排遣了寂寥。最好的则是与另一个灵魂相契合,两个同样深刻而孤独的灵魂在呼吸间有了震颤,发出呼唤,从而相映成辉。而这却又是多么地可遇不可求。并且,还有一个问题是,真若遇见了,孤独感真的就能从此一去不返了么?
到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孤独感是无法根除的。但如若能遇到心灵同伴,那将是人生意义中最大的意义。
记得纪伯伦有这么一句话,“虽然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这句话的铿锵之力,最初读到时很是震撼。这让我联想到爱情,不管世界如何喧嚣,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心的深处永远沉静。爱使人具备了抵御外侵的力量,也使我们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多好啊。所以,爱,即便是饱含苦痛的,亦是幸福的。
在爱情这个话题上,可能永远也不会众口一词。要不然从古至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否定她却又吟诵她?而我认为,刻画爱情最彻底的要数马尔克斯,这个写出《百年孤独》的伟大作家,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有句话:“对于死亡,我感到的惟一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如此简洁而彻底的语言,让所有的描述都黯然失色。从我最初看到和后来每次重读,振聋发聩的感觉一直在。如果我在这里公开说,马尔克斯说出了我心所愿,真还不怕你们嘲笑。因为我从年少时就认为生死相许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但唯一遗憾的是,不知不觉已蹉跎至中年,爱的能力已消耗在年复一年的柴米油盐中,生死相许的事,还是留给下辈子罢。
【编者推荐】在《生活在这里》中作者写出了人生不同阶段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小时候巴望着外边的世界,等长大到外边闯荡一圈后,才感觉还是这里好。有亲人、有朋友、有家,感觉这才是让人安心的,开始喜欢一团热气的生活。这是心念的转换,其实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因了你认识的改变,它们都不一样了。
《爱的深处永远沉静》谈到爱情,在这个话题上,永远不会众口一词,不同的时段也有不同的含义,年少时认为生死相许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经历岁月的蹉跎后,才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不离不弃才是爱。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才永远沉静。爱使人具备了抵御外侵的力量,也使我们能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所以,爱,即便是饱含着苦痛,亦是幸福的。(张瑞)
【作者简介】吴冬,笔名红狐,卢氏人,现居三门峡。河南省作协会员。有诗、散文在多家刊物发表。出版散文集《青焰》获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三等奖。始终认为,写作是一条心灵道路,亦是抵抗虚无的最好途径。
作者的相关文章
●《朗读者》:沉默亦是无法言说的悲伤
本期编辑:张淑清
图片提供:冯 新
微信公众号:LSWY1818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阅读原文”,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