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沁 心 科 普 /
沁心港湾
或许有不少小伙伴看到这篇推送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张图片我曾见过的。”没错,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need – hierarchy theory)。
这一理论如今越来越受人关注,在各种讲座中我们更多地听到了金字塔尖上的这一个名词“自我实现”,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再看一眼标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不妨就让小编我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价值”这四个关键词来逐一介绍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吧。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介绍的上半部分,只介绍前两个关键词“马斯洛”和“需求”,
一、马斯洛其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
第三势力?看上去好厉害的亚子。所谓第三势力其实就是人本主义思潮,在马斯洛带着他的人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心理学只有两大势力:早期行为主义方法和临床的精神分析方法。
对于马斯洛来说,这些模式是不够的,“总的来说……我想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即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被低估了。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Maslow,1971,p.7)行为主义下的人似乎只是机器,精神分析下的人又太像动物。马斯洛反对这两者,在他眼中,人有自由意志,人有趋向于健康、创造性和自我满足等更高层次的内在趋势,人“天生”是“要好的”,这一点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我实现、尊重、社交等等词语都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倾向。
马斯洛关于人性的积极观点深刻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其后出现的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都致力于探索人性中全面、丰富的复杂性,而不把人类行为限制在机械论或病态的模式中。
不过,在我看来,马斯洛最厉害的还是他问问题的能力,他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提出对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来说都是核心的问题:做一个好的人类成员是什么意思?人类有能力达成什么?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的可能性是什么,我们又怎么判断出一个人是否已经全面地实现了他或她的可能性呢?是什么造就了快乐的、有创造力的、需求得以满足的健康人?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超越童年时代的不成熟和不安全感?我们怎样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性理论,其中既包括我们非凡的潜力,又不失我们非理性、非成就性的一面?是什么在激励着心理健康的个体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谓是“来自灵魂的拷问”,激励着人们去深入探索和洞察人性。
二、需求是什么?
马斯洛于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他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做了系统的阐释。
书中所称的“动机”并没停留在“促使行为的内在力量”这一层最基本的含义上,马斯洛在其中加入了价值判断的成分,认为动机(motivate)是人本身的向善的倾向,就像一棵大树的种子一样,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内已经蕴藏了将来使自身成为一株大树的所有内在潜力。
人类的动机就是人未来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马斯洛关于动机的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而需求层次理论则是马斯洛用以解释动机组成的理论。
由此可见,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体系的一块基石,他将对于人的需求的认识视作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事实上,直到今天,他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仍然是人格心理学中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基础性理论。
那么需要为何如此重要呢?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事实和价值理论》一文中做出了如下解答:作为人存在的一个固有的方面,不仅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环境必须使这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就会出现身心疾患。这就是说,马斯洛列举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或生物的需要,就像人对盐、对钙、对维生素的需要一样。
下面我将逐个介绍金字塔上的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我们似乎不可能也没必要列出基本的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因为,只要我们愿意,它们的数量可以随意变大变小。一般认为,所谓的生理需要实际上是一类满足体内平衡的需要,但现在尚不明确困倦、运动、母性行为这些生理需要是不是用以维持体内平衡的。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一事实:机体在趋向于呆滞、懒惰和懈怠的同时,还保持着对活动刺激和兴奋的需要。
此外,必须要指出的是,任何生理需求同时也具有疏导其他需求的功能,比如,一个认为自己饿了的人也许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寻求安慰或依赖,而不是在寻求蛋白质或维生素;反之,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活动,比如喝水,来部分解除饥饿感。总的来说,界定生理需求这一概念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的优势。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所有需要都没有满足,那么是生理需要而不是其他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一个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对于食物的渴望可能最为强烈。有句俗话说“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用这句话来描述生理需求的特点十分贴切。
2.安全需求
对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等可以被大致归纳为安全类型的需要。
马斯洛从对孩子的观察中归纳出一点:我们社会中的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在成年人身上不明显)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他可以依赖的;在这个世界中,突发的、失控的事情或其他危险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在这个世界中,无论遇到了什么情况也会有强大的父母或保护人使他免于受难。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所处的社会安全、稳定、健全、运转顺利,这使得我们不受野兽、严寒酷暑、非法攻击、谋杀、动乱等的威胁。因此,从一种非常现实的角度上看,不会再有什么安全需要可以成为促使我们做出改变的有效动机。正如一位吃饱了的人不再感到饥饿,一个身处安全之中的人不会感到危险。
不过,寻求安全和稳定的努力还有一些范围更广的方面,这些方面见于一种极其常见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不熟悉的事物(Maslow,1937);或者偏爱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未知的事物。
那种试图通过一种宗教或世界观将宇宙统一成某种和谐的、有意义的整体的倾向,多少也是出于对安全的寻求。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将科学、哲学、宗教和伦理视作部分地由安全需求促成的(同时在存在着别的促动因素)。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
对爱的需要包括情感的付出和接受。如果这一需求不能满足,个人会强烈地感到孤独,极度渴求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孩子,甚至自觉举目无亲,尝遍浪迹人间的苦楚。
关于归属感,我们至今掌握的科学资料很少,尽管在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中它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借助艺术作品,我们能大致了解移民、频繁迁徙、流动性过大给儿童带来的身心伤害,儿童们变得没有根基或蔑视自己的根基,蔑视自己的出身及自己所在的团体。他们被迫同自己的幼时玩伴、亲朋好友分离,体会到作为一名过客的滋味。
我们可能已经渐渐淡忘了我们要结群、加入集体、要有归属的动物本能。我相信,个人成长小组、兴趣社区、专门性社团的广泛存在,也许部分地是因为对接触、亲密、归属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这种社会群体的出现,可能是为了抵消广泛存在的疏离感、陌生感、孤独感,这些感受正因为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社群的瓦解、家庭活动的分散化、日常交流的网络化而变得更加恶化。一个好的社会要发展、要健全,它就必须努力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4.自尊需要
一般人都有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通常是积极的评价的需要,也就是一种对自尊、自重、他尊的需要。
这种需要可以分为自身和外在两类,第一类是对自身实力、成就、特长、独立、自由等的欲望;第二类是对外在名誉、威信、声望、赞赏、重要性等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一种十足自信的情感,让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不可缺少。
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感觉,进而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使人寻求补偿或产生不健康的倾向。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基于他人看法而不是自身真实能力的自尊的危险性。最稳定和健康的自尊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立于外在声望和无依据的奉承之上。
5.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能够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某种意义上令人变得越来越独特而关键。
马斯洛有一句关于自我实现的名言——“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人有忠实于自身本性的需要,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不得安宁。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方式人各有异,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有的人可能想通过绘画或创造发明一展身手。在自我实现需求这一层次上,人与人的差距非常大。
自我实现需求的共同之处或许体现在它们明显的出现都依赖之前介绍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需要的满足。
实际上,自我实现需求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马斯洛为这一概念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实现理论,小编在这里只对其基本内容做了简单的介绍,更丰富的内容可以去阅读《动机与人格》一书。(如果有机会的话,小编在之后的推送中也会作进一步的介绍)
最后
必须要说明的是,马斯洛划分需求层次的依据虽然是科学的,但需求层次之间仍然有着界限不明的模糊地带。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各位小伙伴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明确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同时会对需求层次理论的价值做简要的概括。
? END ?
文编 | 娴子酱
美编 | 三石
往期回顾
科普 | 乳液面霜眼霜入门
荐影 | 《无双》——埋藏在冰山之下的故事
树洞 | 我为什么非对你催婚
草单| 向着远方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