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常识

我未见好仁者(《论语》晨读,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表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我未见好仁者
【晨读内容】4.0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表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表情]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导读学者】
黄裕生:清華大學哲學系 教授
何光顺: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語文學院 教授
倪素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吟诵老师】
柳慧、康月芬、徐俐、崔茂新
《论语》里仁第四 第六章 来自论语汇 00:00 02:57
子曰^ 我未見好仁者 惡不^仁者 好仁者 無以尚之 惡不^仁者 其為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
注:^入声字短读;*关键字重读;~强调或语气长读。

【晨读笔记】
朱丽君:
【論語晨讀】第70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丙申年十月二十三 2016年11月22日星期二

崔茂新:
第一句中间的“,”号,应该去掉。

黄裕生:
这一节有歧义
这一节讨论仁者如何面对不仁者,以及为仁之难与易。不过,对这节第一句的理解有歧义,所以对第一句可有两种句读。我们尝试分别讨论。
一种是传统的句读:“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世道衰,礼乐坏,仁者稀。以致于孔子说,举世望去,竟没见过一个真正喜好、崇敬仁的人,也未见一个真正厌恶不仁的人
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下,好仁的人怎么样?厌恶不仁的人又怎么样?然后再回过来讨论第一句

何光顺:
嗯嗯,圣人这句话真让人感慨良深,我感觉,这句话,当理解为圣人说,举世望去,竟没见过一个真正喜好、崇敬仁的人,也未见一个真正厌恶不仁的人
孔子在这里谈到了仁人君子必须具备的两个行动向度

黄裕生:
崔老师、何老师以及群里诸位等会儿纠正

何光顺:
既为仁人君子,则在行动上不能做乡愿之人

黄裕生:
在夫子看来,好仁的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境界、品格很高了,很完美了

何光顺:
他必须从情感、态度和行动上表明立场
然而,这恰好是最难以做到的

黄裕生:
是两个向度,还是两个层次,值得讨论

何光顺:
很多人把忍气吞声,把当和事佬,把乡愿作为宽容和包容

黄裕生:
与好仁的人相比,至于厌恶不仁的人,显然不如好仁的人那样完善,因为他首先不象前者那样主动求仁,积极向仁,而只是对不仁的人与事持消极、否定的态度
所以,这种人行仁,只是停留在防止不仁的人把不仁的事情或行为施加到自己身上,或者最多只是停留在阻止自己行不仁之事
简单说,恶不仁者行仁,有两个层次:避免别人对自己做不仁之事与防止自己做不仁之事
能做到这两个层次,当然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他还没到最高层次,也即好仁者的层次。因为好仁者有一种对仁的主动性。不仅如此,好仁者,对于不仁者也一样仁以待之,或者以直待之,而不恶之。因为好仁者只从仁这一最高原则来审视、理解一切人,包括不仁者,而不从一人的态度、行为来看待、理解这个人
所以,好仁者不恶不仁者,不敌视不仁者
这是种解法,请崔老师、何老师及诸位纠正
这样一来,本节第一句就不能象前面那样理解了

何光顺:
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当下的微信群还有我们的交流圈,如何作到不能滥充好人,就是在一个交流中对一种恶当疾除之,对一种善当彰显之,然而,现在很多圈子和微信群已经不能将恶摒弃,将善彰显,在这里,我倒是要称赞崔老师的这个微信平台,一个纯学术的讨论群,没有严格的彰显仁的礼仪和规则,那么,仁就会被一两个小人给搅得无容身之地,因为小人有的是时间,她可以成天在网上搅混水,她可以专门破坏,根本不按规则出牌,只会谩骂,这种不仁的人,如果不能被按规则给予制约,就会让一个地方的风气坏下去了
好仁者,就是要明确的表明自己对于良善、正义和人的爱,这种爱,是充满善心的,是付诸行动的,见到仁人,我们就当去维护他,去帮助他,以使仁人不陷于孤立

黄裕生:
首先上面那样句读与理解就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不合事实常理。因为如果说举世没有好仁者,还可以理解,但是,说这个世界连一个厌恶不仁的事与人的人都没有,那就很不可理解。因为夫子周围的学生们大都爱憎分明,且不说颜回
所以,第一句似应读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与恶不仁者都是仁者,都能行仁,但是,它们有高低之别。它们的高低就在于,好仁者不恶不仁者,理由如上。恶不仁者,只是仁的一个小境界。好仁者作为“无以尚之”的最高境界,不会停留在“恶不仁者”
这个解读是否成立,可以再讨论

何光顺:
黄老师这里说得非常好,能“好仁”,能“恶不仁”,这都里的“好”和“恶”就表明一种君子的主体自觉和当下实践的统一,就是知行合一

崔茂新:
好仁者是出于仁人之心对待所有的人的,包括仁者,也包括不仁的人。

何光顺:
恶不仁,就是要表明对于罪恶、伪善等的憎恨,这种憎恶,同样是以善心和爱为基础的,是怕不仁之人伤害良善,而必得对不仁之人予以谴责和声讨,以使其远遁,以让其受到规则约束,以不让旁观者误以为不仁者代表着社会的一种潮流

黄裕生:
是的,所以,恶不仁者,也是在行仁
夫子这里似乎在于区分好仁者与恶不仁者,虽然二者都属仁者或行仁者
好仁者,夫子说他是“无以尚之”

何光顺: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里就是刚才黄老师解读的,爱好仁义的人就是最高的境界了,这种仁人君子的爱好仁义,是从正面去说,从反面去说,他就能使那些不仁义的事情不沾染他自己,其实也就是摒弃和远离小人。
圣人论人言事,总是扣其两端而竭焉
既言其正,又言其反
既言好仁,又言恶不仁
然而,圣人叹之,这个世界,他未能见到能行此中道之人

崔茂新:
我一直以来就是这个解读,虽然原来写过文章(《试说〈论语〉的两处误读》,《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期),但@黄裕生?老师此处的解读理由论证,仍给我诸多启发。

何光顺:
既能好仁,又能恶不仁,如果没有恶不仁,好仁就显出其不真诚性,如果恶不仁,没有好仁做正面原则,那这种恶不仁可能只是权宜,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

黄裕生:
[玫瑰]崔老师敏锐,早想到了

何光顺:
因此,好仁,恶不仁必须两者兼具,正和反,就是硬币的两面,而后成为整体
一些政客也能暂时的恶不仁,但他们不是真正的好仁

黄裕生:
这里的好仁者 ,也许就是指孔子心目中的圣人

何光顺:
一些看起来好仁的人,如果没有恶不仁的具体行动,则其好仁无足道。然而,孔子言好仁,就同时包括了恶不仁,所以孔子这里说好仁是最高境界,但不可忽视这个最高境界里有着好仁的现实的反向展开,那就是恶不仁。

崔茂新:
首先,孔子不可能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至少颜渊就是一个喜好仁德的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都说明孔子是见过喜好仁德的人的。

黄裕生:
他能判定君子小人、善人与恶人,因为他心中有绝对而澄明的仁爱标准,

何光顺:
这里的恶不仁,我在当前微信的时代,就是我刚开始说的感慨良深,能够同时好仁而又恶不仁的人,在孔子那里,他几乎没有见到,而到当今时代,我们又能见到几人呢

黄裕生:
是的,说举世望去,没有一个好仁的人 ,也没有一个不喜欢不仁的人,的确不好理解

何光顺:
人们总是怕得罪人,好仁就必会恶不仁,但恶不仁就会得罪某些小人,就会被他们诋毁

黄裕生:
哪怕是大坏人 ,他自己也不会喜欢坏人

何光顺:
正确的理解,就是如刚才上面所言的: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一个既能好尚仁义又能憎恶不仁义的仁人君子了。
同意崔老师那里不用断句

黄裕生:
何老师的解,也一解

何光顺:
因为断句的话,其实就是我上面说的,好仁的人,单独肯定是容易见到的;恶不仁的人,单独也容易见到。
但能够同时做到既好仁又恶不仁的,就难见到了

黄裕生:
单第一句,何老 师此解可通
[微笑]结合后面两句,何老师此解,就还需贯通

何光顺:
孔子后面展开了论述,表明好仁虽然是最高境界,但必得有恶不仁随而行之。好仁为立仁之道,而恶不仁为行仁之道,恶不仁,也为好仁之具体化行动,如果没有恶不仁,而仅有好仁,则好仁不能全矣。

崔茂新:
说孔子没有见过“恶不仁者”,就更没有道理,正像@黄裕生?老师所说,厌恶不仁的人,境界并不高,我们都见过,比如人们吵架时常说:“你不仁,我不义。”意思是说,既然你已经这样不仁了,就不要怪我对你不义了。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由此说明,孔子是见过“厌恶不仁的人”这种情况的。孔子所不曾见过的,是性好喜爱仁德的人厌恶憎恨不仁的人这种情况。

何光顺:
嗯嗯,黄老师,我这里来继续解后面的呢,“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孔子这里是谈的人的能力和人的意愿的予盾,就是奥古斯丁所涉及的知、愿、能三者的矛盾

丁跃伟:
讚成黃老師好仁者不惡不仁者,因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漢時郭泰對待不仁之人的態度值得注意,對於不仁者仁者有化導之義,而非深拒之

何光顺:
其实从知识上说,我们很多人都能够知道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从能力上说,我们其实往往也是有能力去好仁,去恶不仁的;但很多人虽知道仁知道不仁,也有能力去好仁和恶不仁,但他不愿意坚行好仁和恶不仁。因为他知道如果要坚行好仁和恶不仁,就会遭致恶人的愤恨,他宁愿做乡愿和老好人,而误以为这就是仁,好仁的正面标举容易,而恶不仁的反向施为和实践却难矣。

黄裕生:
好仁者不恶不仁,乃夫子之恕道

何光顺:
黄老师这两天刚好要在《云山论道》发奥古斯丁的文章,推荐大家阅读,以理解奥古斯丁所谈的知、愿、能三者的矛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圣人的这段论述中被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黄裕生:
对于不仁不义者,怀有一份同情悲悯,一份教化改变之的期待

何光顺:
从知、愿、能这三个角度来看,孔子谈到了认知、能力和意愿,如果能够三者统一,则为真正的仁人君子了
但对于不仁的人,仅仅教化是不够的,圣人憎恶不仁者,非憎其人,而憎其恶行之伤道了

黄裕生:
何老师一解,也有一得,正反两说,值得参考,

何光顺:
故要有礼仪规范以约束不仁者,此为恶不仁的具体化了

黄裕生:
跟大家讨论、学习,总是有所得 ,

杜英:
“对于不仁不义者,怀有一份同情悲悯,一份教化改变之的期待……”[玫瑰][玫瑰]谢谢老师的指导,收获颇丰[太阳]

崔圣:
@黄裕生?老师说:这里的好仁者 ,也许就是指孔子心目中的圣人。那么,虽未好仁,恶不仁者,是否亦可为君子?

崔茂新:
@何光顺 广州?关键问题在于,憎恨憎恶不仁的人,有违于仁者爱人,而且,“好仁者”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一旦用其怨恶之心对待不仁者,社会就会岀现戾气重、抱怨多的局面。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孔子在这里是不赞成“好仁者恶不仁者”的。

何光顺:
小结:圣人在这段话中谈到了仁人君子必得有好仁和恶不仁的正反兼具的主体行为之实践,是知行的合一,然而,这种积极性的好仁,否定性的恶不仁,单独分开,人们易见,但合而观之,则难见,有人好仁标举其道,但在批判小人之伤道方面又不敢言,有人虽然在打击小人恶人,却不一定有好仁的真正原则和尺度,可能只是为着在权力方面上位,他们非好仁者,能同时见到好仁和恶不仁兼行之者,不亦难乎,不做乡愿不做小人,不亦难乎?从这里开始,孔子又涉及到认知、能力和意愿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就是如果认识到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又有能力去好仁恶不仁,那么愿意将其能力和认知付诸于实践,让仁义大行,让不仁之恶行隐遁,却很难见到,此岂不令人感慨,不令人痛心。故圣人最后言人们其实并非没有能力行路和恶不仁,但我却没有见到同时行仁和恶不仁的仁人君子啊,这就是孔子的感伤所在。愿我们皆不要做乡愿,能从好仁和恶不仁之两端行之,而可得中庸之道,而可弘君子之学,以让圣人之道行于今世矣!

郑静:
好仁者不恶不仁,乃夫子之恕道

何光顺:
恶不仁是有好仁作为基础和原则的,不是真正的憎恶某个人,而是对其伤道之恶行予以批判和否定了。如果没有恶不仁,则好仁自不能成立矣。所谓亲贤人远小人是矣。

黄裕生:
@崔圣老师,恶不仁者,也许可以是君子,也许只是一般人。虽然,他已是可贵的。

何光顺:
恶不仁者也可能是政客,比如希拉里
这种恶不仁者,也本身就是小人和恶人
因为他们只是让自己的恶不仁表现出来,以讨好选民而已,但他们并非真正的好仁呢。

崔圣:
谢谢@何光顺 广州?老师的极具见地的总结[强][强][抱拳]

何光顺:
再回复崔老师下呢,孔子有谈到乡愿和君子的区别,乡愿是看起来好仁,所有人都喜欢他,而君子是好人爱之,而恶人憎之,恶人为什么憎之呢,就是君子除恶而行善以弘道了。
明天见呢,先下啦,今天还有好多事情要做

馬震宇:
不恶不仁,如何才能去掉自己身上的不仁呢

何光顺: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恶人杀人了,说爱这个恶人,是很容易的,但做为仁人君子,必须将这个恶人绳之以法,这就是恶不仁。如果说不恶不仁,那这个罪犯就不能得到惩处了。
当然,要恶不仁,是艰难的,因为要将这个恶人绳之以法,可能遭遇到很多阻力,有的恶人并非简单的一个强盗杀人,其背后有可能有很强的势力,恶不仁是艰难的,当然,恶不仁,就是内省的又是外向的,内省的,就是不能让不仁之行染己之身,外向的就是对于恶人的不妥协了。当然,如何将恶人绳之以法,则需要道和权两者并用,又涉及其他问题,此处不深论之了。

崔茂新:
@何光顺?我认为夫子是把“恶人”和“恶事“分开的,惩罚做“恶事”的“恶人”,并不是“恶不仁者”,是拯救他身上的人性,因此,仍需以仁爱之心尊重他的人格

崔茂新:
@黄裕生?谢谢黄老师的抬爱。其实,这个“误读”(另一处“误读”是八佾篇王孙贾问曰章,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我认为,“不然”后边不应该加句号,而应该加逗号,理解为“如果不这样”)是我1986年偶然发现的,当然写了一篇不到2000字的小文,投《孔子研究》,结果不仅没有给发表,原稿也搞丢了,手写稿且就一份。直到1996年重写这两处误读的文章,写了5000字,后来《古汉语研究》就给发表了。今天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倍感亲切。而且@黄裕生?老师从仁作为最高的原则的角度论证这个问题,给我以新的启发。谢谢。@何光顺?老师从中庸思想论述此章,也很有发明,新人耳目。谢谢何老师。谢谢@崔聖?圣兄,谢谢@杜英?。[玫瑰][玫瑰][玫瑰]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的导读,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指正
这一章可以分为两个小节。两个小节的意思似乎是独立的。第一个小节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叙述“好仁者、恶不仁者”的罕见、“好仁者”和“恶不仁者”者的特征描述,以及这两种人的关系,即“恶不仁者”也是“其为仁矣”,是仁者行为的一部分。
第二个小节为:
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是针对某些人为自己找“力不足”借口的人说的,打消他们的借口。
这两段,都可以用论语中孔子与其他学生的对话互证。第一段可以参见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与仲弓谈仁的对话中,也于本段相关。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但在孔子和他最好的学生颜回之间,对仁的定义却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们知道,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对越优秀的学生,要求越高。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因而对颜回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在颜回之下,子贡和仲弓都是十哲之一,而仲弓位列德行门,子贡位列言语门,因而孔子对仲弓的要求,在仁方面应该高于子贡。孔子和颜渊讨论的仁,可能是他对仁的最高要求,而对子贡和仲弓、冉有等人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要求。
我们看看孔子对这几位学生各有什么要求。
孔子对子贡的要求,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仲弓的要求却有三点。其中第二点是恕。除了第二点之外,还有两点。第一点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实际上是要仲弓在出门(与人交往)、使民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上,按照“礼”(见大宾,承大祭)去做。
第三点是“无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不怨,即不怨恨他人,才能够有“爱人”之心。“不怨”的范围很宽,具体例子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可见,孔子的“不怨”其实是告诉仲弓,“仁”已经是最高目标,追求仁德所得的结果,已经是主观努力所得到的最佳结果,不论结果多坏,都要平和接受。
孔子对于颜渊的高要求,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对于仲弓,孔子仅仅要求在“出门、使民”两件大事上依礼而行,而对于颜渊,孔子要求全部行为“视听言动”都要依礼而行。或者说,礼是“仁”德的具体体现。与仲弓相比,孔子对颜渊的要求是全面的。与子贡相比,孔子对仲弓、颜渊的要求是具体的。可见对孔子来说,高要求是具体的全面的要求,低要求是原则性的、主要行为的要求。
但,”恶不仁”并不是“恕”,而是恕的对面。恕是要求主体对别人不采用不仁的行为,而“恶不仁”却是强调如果他人对自己采用了不仁行为的时候,主体该如何应对。这种品德像“恕”一样,是“仁”德的一部分。但孔子似乎没有给他另外一个专有的名称。
不使不仁加诸己,实际上对他人的不仁行为的制止。制止了他人的不仁行为,自己才能有行仁的自由。因而,“恶不仁”是好仁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果给它个名字,用那个词好些?
我觉得这种品德,正是“武”德。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武释为”止戈为武”。在汉语中,武德有”除暴安良”的意涵,正符合孔子的“恶不仁者,不使不仁加诸其身”的意涵。
我有个宝贝女儿。我对女儿的教育很重要一条,就是让她去学散打,先能够防身。一个女孩子,如果出门都保证不了自己的安全,一生只能仰他人鼻息,哪里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呢?
对于本章的第二段节孔子具体所指,可以参见他和冉有的对话: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这两段结合,我们可以理解孔子“吾未之见也”的,是没见到因为力不足而停止的人。从孔子看来这样的人也许有,但孔子自己没有见到过。
从理性思维来看,仁道为“爱人”,是符合相关所有人利益的,因而应当并没有阻力,怎么会有“力不足”呢?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孔子自己欲行道于天下,就遇到了无穷大的阻力,以至于子路甚至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自己也绝望了。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换句话说,如果把仁理解为主观的良善动机,只是主体自身的选择,那么确实只要“欲仁”、“好仁”、“安仁”、“利仁”就可以了,但如果把“仁”理解为客观的结果,比如良善的社会秩序,那么,即使是修养如孔子,多能如孔子,都会“力不足”的。人只有经历过才会吸取教训,人的短期利益,人的任性随意,以至于人健忘的特点,都不是个体单纯良善的道德动机能够制约得了的。个体道德不足以化成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路径的不通,在孔子的一生已经看得很清楚。对于社会秩序来说,除了道德以外还需要专门的学理的研究与实践,需要人类理性和理想精神的有组织的累积,是孔子之后的今人,应该反思到的。
发言完毕,请各位师友斧正

何光顺:
国庆兄谈得这段很好[强][强][强]

何光顺:
崔老师建这个群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如有不仁者,如谩骂盖帽子打棍子的小人,则制止不得必移除之,这就是恶不仁,这里不涉及尊重还是不尊重不仁者的人格问题,一个人行不仁之事和他的人格是不能分开的,我们不能说他行了不仁的事,他还是有高尚的人格,还是值得尊重的,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谈尊重还是不尊重,就将其移除远避即好。所以,崔老师建论语汇群,实际上也是做到了好仁和恶不仁了,只是在理解恶不仁这句,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要尊重不仁者的人格的这样的话的。
尊重不仁者的人格,这是非常抽象的,是容易犯政治正确的偏差,比如批评这个不仁者将其移除出群,算不算得上不尊重他,一个不仁的人,在人格上是崇高的还是卑污的?人格有高下,如果对一切人格都一视同仁的看待,这正是当代教育的毛病所在了。

崔茂新:
孔子并不是一般性地反对“恶不仁者”,也承认“恶不仁者”可以是一种“为仁”的作为,只是认为真正喜好仁德的人不应当厌恶不仁的人。这里的不厌恶,不是是非不分,不是乡愿,而是惩戒阻止其恶事恶行而拯救其人性之失。
我所谓尊重人格,是基本人权意义上的。比如对于囚徒,随意侮辱人格,搞人身摧残,再如文革当中以革命的名义对“坏人”的无所不用其极。
都是不尊重人格的案例。

叶紫:
今天几位老师讲解非常精彩,学习了。请教一个问题:今天这段,如果结合“何以抱怨,以直报怨”这句理解如何?还有,西圣耶稣也谈到宽恕,名言“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也给他”,是否和今天这段内涵有关联呢?

刘国庆:
武力是强大但短暂的力量,信仰是持久而温和的力量。在两者对垒时,信仰需要先生存才能积累。所以信仰在初生时,不必也不宜与暴力对抗。但当具有了止恶力量时,哪个基督教国家是自废武装的呢?
要积累信仰的力量,组织化时必不可少的。后期,儒门也是经过了一场大辩论才突破“君子不党”的

叶紫:
@何光顺?当然,要恶不仁,是艰难的,因为要将这个恶人绳之以法,可能遭遇到很多阻力,有的恶人并非简单的一个强盗杀人,其背后有可能有很强的势力,恶不仁是艰难的,当然,恶不仁,就是内省的又是外向的,内省的,就是不能让不仁之行染己之身,外向的就是对于恶人的不妥协了。当然,如何将恶人绳之以法,则需要道和权两者并用,又涉及其他问题,此处不深论之了。——讲得精彩!赞同[表情] 

刘国庆:
不过从你这段话,我倒想起另外一个事“恶不仁”命名为“武”好呢,还是命名为“直”好?

叶紫:
直!
@黄裕生?能做到这两个层次,当然已经很了不起了。但他还没到最高层次,也即好仁者的层次。因为好仁者有一种对仁的主动性。不仅如此,好仁者,对于不仁者也一样仁以待之,或者以直待之,而不恶之。因为好仁者只从仁这一最高原则来审视、理解一切人,包括不仁者,而不从一人的态度、行为来看待、理解这个人。——精彩

刘国庆:
恶不仁,可以引申为守护自身权利之義,所以我觉得这事满重要

叶紫:
花夫人:
昨晚抽空听了21日上午崔师的语音,深有启发。
感觉崔师是从另一个角度解析了“富贵贫贱”和道义的关系,这其实和刘师的解析互为补充,如果两人互为融合就更好了。
崔师是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谈“术业有专攻”、为“精益求精”,所以,求学问要“问对人,跟对人”,否则就可能“误人子弟”了。
刘师是从社会意识的角度谈“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所有职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孔子专注“求官治理天下”的学问,有点“轻商”的嫌疑。殊不知,孔子时代还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养活自己和家人多于相互交换的商业行为。
平日里,刘师在群里,口口声声宣传不能“尊孔子为圣人”,每遇具体某件事,又对孔子苛责有加,其实,刘师潜意识已经把孔子当作“完美的圣人”对待了,呵呵。20161122

刘国庆:
@叶紫 ?谢花夫人费心弥缝。不过,个人更赞成亚里士多德的作法:“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为师讳,虽未自负能超越前贤,但更不敢对先师顶礼膜拜,自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叶紫:
这也并不矛盾吧,孔子自身就提倡“为尊者违”[微笑],“亲亲相隐”

刘国庆:
不太赞成“为尊者讳”的作法,我觉得应该是“当仁,不让于师”

汤兆宁:
我觉得“恕”和“恶不仁”没有什么矛盾。可以原谅别人,但内心明白这样的“不仁”是自己不喜欢的。论语讲“里仁为美”,可以选择自己择仁而居。圣经里的“约伯记”里当撒旦在神的面前控告约伯的时候,神首先对约伯这个义人的评价是:“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 (约伯记 1:8 ) 在这里,“远离恶事”十分类似于“恶不仁”而远之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没有“恶不仁”的品性,天天在不仁的环境里面生存,试问,人是否会被影响呢?所以“里仁为美”是孟母的选择,也造就了一个在正能量环境里面培养出来的伟人“孟子”。

崔茂新:
心怀仁爱的人,对不仁的人不应当厌恶、憎恨,从最高境界说,仁者爱人,当然也包括不仁的人,憎恶不仁的行为,不憎恶他这个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从低处说,厌恶、憎恨不仁的人,实际上是用别人的不仁惩罚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生活在憎恶、仇恨的消极情绪中。为了自己的心态阳光,也不应该憎恶不仁的人。[呲牙]
对于不仁而又不悔改的人,远离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琴声:
对于不仁而又不悔改的人,远离是一种很好的策略。[鼓掌][鼓掌][鼓掌]

崔茂新:
夫子说“泛爱众 而亲仁”,就有“远离不仁的人”的意思在其中。
亲近有仁德的人,自然就远离了不仁的人。
@刘国庆?我想说的是,无论颜渊,还是子贡,他们都没有因为敬仰夫子而失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夫子行不言之教,建构师生共学切磋交流的学习型组织原初孔氏学团,也正是要涵养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我倡导“终身解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的生活方式,滋养自身的仰圣情怀,也是着眼于敬仰夫子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的人格精神,涵养自己的文化个性,而不是出于美化或圣化夫子之目的在每一个节点上曲意为夫子辩护,或者“为圣者讳”。我礼敬仰慕的是我心悦诚服的真圣人,而不是“为圣者讳”、曲意辩护美化而造出来的假圣人,我活在夫子与“我”的心灵对话之中,自然有“我”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在其中。

刘国庆:
@崔茂新 谢崔师高见![玫瑰][玫瑰]
崔师以自己的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终身解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中,自然是崔师的自由。
我则要为自身和周边人的幸福,上下求索,也是我的自由吧?

崔茂新:
我深信孔子没有什么需要后世敬仰者为之“讳”的“缺点”“错误”,至少迄今为止,我没有发现。套用夫子的话说,“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
@刘国庆?没有说不是你的自由,但你把敬仰夫子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对立起来,认为敬仰夫子就一定是“为尊者讳”,就是为了爱吾师而废了真理,就是自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这是我不认同的,认为有交流的必要。

刘国庆:
@崔茂新?没有那样认为呀?敬仰一个人很正常啊,谁没有敬仰的人呢

馬震宇:
鲲与鹏的自由 vs. 鲲鹏的自由 [偷笑]

張弛弘弢:
每個聖人的心中,都敬仰著另一位聖人。(如夫子敬周公。)
@刘国庆?劉兄,先找個能令自己敬仰的先賢吧! 讀論,不能多憂懼,少悅樂;不能多愚智,少慧門;不能多邪見,少正知;不能多消極,少積極。若相反,便不能樂己,不能樂己,焉可樂他? 

刘国庆:
我敬仰的人还多呢。子产,孔子,墨子,庄子,老子,王阳明,严复,柏拉图,耶稣,伯克,休谟……
@張弛弘弢?好多呢。您看

崔茂新:
@刘国庆?回翻一下你上面的言论,是不是这样的,至少有没有很容易造成别人那样理解的可能性?至少我一直以来都是真心仰圣的,而不是“为圣者讳”,包括我不认为你所认为的孔子的“缺点”“错误”是“缺点”“错误”。我真心地承认我境界太低,还发现不了孔子的“缺点”“错误”。

刘国庆:
@崔茂新 ?各有所见,知无不言,和而不同,欢迎指正

崔茂新:
@刘国庆?至少国庆兄和我都是说话不违心的人,仅此一点,我们都具备作孔门弟子的最低要求。[呲牙][呲牙][呲牙]

井玲:
@崔茂新?请问,这章的最后两句怎么解释?

崔茂新:
@井玲?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正用心力于仁之上,一定不会因为力不足而无法追求至上境界的。这是孔子特别强调的观点,但孔子从来不把话说死,而给不同意他的观点的人以人格尊重,给他们陈说自己的观点留岀余地和空间,这是孔子尊重他者的仁爱情怀的具体体现。
所以,最后两句话,补足省略的部分,就是:或许有用心力于仁而因其力不足不能追求至上境界的吧,我却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

张楠:
对于恶不仁我有些小看法 我打个小比方 并不是具体的事 我觉得当遇到不仁之人时 我会先觉得他们可怜 往往这些不仁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到正确的教育 我觉得可能错在教育 若是可以挽救 让他醒悟那是最好 若是实在无法挽回 即便是为了保护其他人不得不杀之 也没必要憎恶他 [表情] 
或者说 你会觉得 一切都是有因果的 他的不仁只是果 何必去憎恶他
还请各位老师指点 这些是我的一些小看法

汤兆宁: 
“恶不仁”应该不能完全等同于“恶不仁之人”。

张楠:
嗯 可是我觉得即便是不仁的根源 也无法真正的厌 因为总有更根源的事 我还是会觉得可怜

汤兆宁:
不仁之人自己最终都会自食其果,但如果“不仁”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周围的人,这就牵涉到“仁”了。因为爱人最高处是为众人着想,坏了众人生存的环境而任凭之,这样是否正确呢

张楠:
比如说 教育不当 导致某人不仁 而教育不当也是有原因的 那教育的不当值得去改变 但也无法让我生出厌恶
我是觉得不恶 不等于可以容忍
罪大恶极之人 当诛 但我还是会觉得他是可怜人[可怜]

汤兆宁:
是没错

刘国庆:
@张楠?如果这不仁是伤害了你,比如砍断了你的腿?

张楠:
@刘国庆?首先要看为什么砍断我的腿

汤兆宁:
张兄好可爱[微笑][微笑]能这么客观看待问题,不容易

刘国庆:
@张楠?因为他不仁啊。他是个坏人

张楠:
极致来说 他是丧心病狂的 无缘无故的伤害了我 那他可能也会伤害其他人 如此人 当诛
可不等于就要恶 因为我会觉得更值得恶的 是造成他这样的因
我只是会觉得他可怜 走上一条不归路
当然 我其实做不到这样 这是在我冷静理智时的想法
当场估计还是会怒的
@汤兆宁?其实做不到的[表情]
只是我觉得 应该这样

刘国庆:
@张楠?如果因就是他本人呢?人不是被决定的,人的行为是自己动机的结果,或者说,人的动机时他行为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

张楠:
每看见插队 随地吐痰的 我都想就过来抽他[表情]
@刘国庆?因果 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请您举个例子 因就是他自己
我尝试看看

刘国庆:
@张楠?世界不是都是理性的。

张楠:
@刘国庆?您的例子呢[表情]
肯定不是都理性啊 都理性也有可能 那除非是人工智能生命[表情]
哎呀 突然想起小时候看的动画片 铁臂阿童木 那是多么纯洁善良[偷笑]

汤兆宁:
远离不仁的环境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时候人容易软弱,容易被环境影响。但是环境能影响人多少呢?关键还是看内心吧。我见过价值观十分坚定的人,哪怕生长环境的价值观完全不同。

刘国庆:
举个真实的例子吧。原来从北京到宝坻的长途车,由几家运行,相互之间有竞争关系。比较霸气的是大口巷的那一家,和官府关系好。一次因为争客人,把另一家售票员的腿打折了。后来那家就退出竞争了。现在这家垄断了这条线路。现在假设您是被打折腿的售票员?

张楠:
@刘国庆?嗯 的确很值得气愤 而且牵扯到不止一个人 这不是一个不仁之人 而是很多 这是一个社会性的不仁了

刘国庆:
@张楠?这样的事是商场常态,可不是个别。

崔圣:
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理论与现实当中!

张楠:
最直接的应该是棍子吧 不说棍子了 憎恶打折我腿的人么 可这群一起抢的 也值得憎恶吧 若不是这样 他或许也不会来打我 那我憎恶这群人么 他们也是为了生计 收入在争抢 那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用暴力来获得利益 因为家庭 因为社会 因为教育的不当
那到底是要憎恶谁呢
对于打人的人 应当受到惩罚
对于公司 应该负连带责任

汤兆宁:
是“恶”这样不仁的事情,不是人
不仁之人自会得到天惩

张楠:
对于社会 教育 只有我们努力去改变

刘国庆:
惩罚打人的行为,就是“恶不仁”呀。

张楠:
@刘国庆?可是 我不恶他啊[表情]
我只是觉得他可怜
对于社会 教育 只有我们努力去改变

刘国庆:
惩罚打人的行为,就是“恶不仁”呀。
奖善必先志恶

张楠:
惩罚和恶 不能划等号吧
惩罚不一定就憎恶 憎恶的也不一定就要惩罚
这两个词 貌似交集有 也算不上太大吧
刘老师 您是故意偷换概念 还是真的没概念啊[表情]

刘国庆:
“恶”这个字,古文不仅是现在的“憎恶”一義,比现在宽。
@张楠?你可以研究下这个词的古义。

张楠:
好吧 那和惩罚也不一样吧[表情]
您这个等号划的 怕是要让一片下巴都掉下来了

刘国庆:
你看朱熹怎么解释这个“恶”字
他的解释是:绝去不仁之事。这不是我的发明吧?

张楠:
刘老师啊 我还是看吧 您知识丰富 我比不来啊 看看其他老师怎么看您的说法[呲牙]
@汤兆宁 ?其实 如果可以挽救 我倒是更希望不仁者悔改 不希望受到天谴 [撇嘴]

汤兆宁:
是的,只要悔改就好。可惜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呀
我的一点看法,众多的不仁来自骄傲。只有谦卑才可能看清楚方向,可惜人总觉得自己可以胜天。

刘国庆:
怕是来自私利,来自无知,来自冲动的作恶都很多。
如果恶人可以随意伤害善良者而不受惩罚,善良者如何生存?岂不是活下去的都是恶人?
就像现在的环境被破坏一样。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惩罚,谁会保护环境呢?

张楠:
[发呆]刘老师 您这段话说的好
哪位老师说过不要惩罚的 当真应该好好看看

汤兆宁:
惩罚来自法律,也来自良心。

刘国庆:
朱熹《论语集注》中,把“恶”解释为“绝去不仁”

李耐儒:
在这个群里,我最敬重的除崔老师外,就是刘国庆老师。[呲牙]我相信,学儒之人,应该能接受不同观点,哪怕是质疑。对很多老师来说,论语是他的专业,讲好论语是他的分内之事。而对于一个做企业的人来说,花那么多的精力在论语上,我相信他是真的爱论语,爱孔子。

张楠:
@李耐儒?李老师所言 甚是[鼓掌]

刘国庆:
能得耐儒老师青眼,真是诚惶诚恐,[尴尬][尴尬]。我是到这来学习的,所以不敢隐瞒自己呀。群里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非常感谢。这个群认真探讨的氛围,是我见过的群里最好的。[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 
【论语正义】
4.0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複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已,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雲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o正義曰:“其爲仁矣”,爲仁,即用力於仁也。“矣”者,啓下之辭。王氏引之《經傳釋詞》:“矣,也,一聲之轉。”《三國志顧歡傳》:引“其爲仁也”。“加”者,《呂鑒不苟論》《當賞篇》注:“加,施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者,申言爲仁之事也。夫子言:“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又《表記》:“子曰:‘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並言爲仁實用其力。惟力已盡,身已斃,而學道或未至,方是“中道而廢。”其廢也,由於年數不足,有不得不廢者也。如是而後謂之力不足,是誠不足也。若此身未廢,而遽以力不足自諉,是即夫子之所謂畫矣。夫仁,人心也。人即體質素弱,而自存其心志之所至,所亦至焉。豈患力之不足?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一日”者,期之至近而速者也。“蓋有之”者,言此用力於仁,人必有耳,但我未之得見。“蓋”是語辭,不是疑辭。《漢石經》“我未見好仁”下無“者”字。皇本“用其力於仁”下有“者”字,又“力不足者”下有“也”字,“蓋有之矣”,“矣”作“乎”。
  o注:“難複加也。”
  o正義曰:《說文》:“尚,曾也。”“曾”與“增”同,故注訓“加”。皇疏引李充曰:“所好惟仁,無物以尚之也。”
  o注:“言惡”至“爲優”。
  o正義曰:注以經言“好仁者,惡不仁者”,是就兩人說之。“惡不仁者”不如“好仁者”爲優。意以“惡不仁者”或是利仁、強仁,若“好仁者”,則是安仁也。

【论语译注】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表情]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表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表情]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o尚——动词,超过之意。o矣——这个“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顿。o盖——副词,大概之意。

【论语集注】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惡,皆去聲。夫子自言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絕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於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難得而見之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疑辭。有之,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论语注疏】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已,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云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疏】「子曰」至「見也」。[表情]正義曰:此章疾時無仁也。「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見性好仁者,亦未見能疾惡不仁者也。「好仁者,無以尚之」者,此覆說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為德之最上,他行無以更上之,言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說上惡不仁者也。言能疾惡不仁者,亦得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義於已身也,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也。「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者,言世不脩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間用其力於仁道矣乎,言人誠能一日用其力脩仁者耳。「我未見力不足」者,言德輶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須用力,故曰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也。「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者,此孔子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曰蓋有能為之者矣,但我未之見也。
——【义工老师】——
轮值理事:崔茂新
晨读主持人:朱丽君 杜英
内容分享义工:丁跃伟、耿雅鹏、柳慧、欧阳慧一、杜英、朱丽君、崔圣、顾芳绮、张楠 、郭利琴、楼一家、 江宏澤、王玉峰、杨蓓、文静、张小军、邓晓颺、王莉、汤兆宁、刘翠媛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論語滙】网站 。      ↓↓↓

我未见好仁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