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十点电影」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十点君一样,挑电影的时候看到某些标签就会觉得这部片非看不可。
类似,”奥斯卡获奖影片”,”IMDb、豆瓣评分网站8分以上”。
或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今天十点君要推荐的这部片子,就集合了以上三大标签。
逃离德黑兰
ARGO
这部《ARGO》(中文译名:逃离德黑兰)曾拿下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等大奖。
片子导演是颜值适合当演员,但导编的才能更受认可的本·阿弗莱克。
上一次他拿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的影片,你可能也会有印象,是他和马特·达蒙合作编剧的《心灵捕手》。
《ARGO》讲述的是阿弗莱克饰演的中情局特工伪装身份,潜入政治动乱的伊朗,救出几位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故事。
听起来是好莱坞英雄式的电影,但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故事是根据上个世纪国际关注的美国伊朗人质危机事件改编。
片名也是源自,美国官方一直到本世纪才解密的,ARGO营救计划。
因为是改编自著名的国际政治救援事件,让这部片的可看度大大增加。
很多观众看片子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
是的,而且从头紧张到尾。
如果你想象不到那种到最后一分钟,心还悬在嗓子眼的感觉,那就听十点君跟你讲讲剧情。
1979年,伊朗国内革命达到巅峰。
全国的激进分子都在抗议美国庇护了伊朗前国王,要求引渡其回国接受审判。
事态愈发严重下,激进分子暴力攻进了驻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并挟持了里面五十几名工作人员作为人质,强力威胁美国采取措施。
大使馆里都是些文弱的公务员,对于那些持枪的暴力分子完全没有反抗能力。
使馆的护卫军队也不敢直接挑起冲突。
因为在当时白热化的国际矛盾下,一旦挑头,事态会一发不可收拾。
工作人员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后一扇门被冲破之前,把使馆里所有文件销毁。
然后乖乖束手就擒。
于是,最后一小时,销毁文件的碎纸机快速运转到烧掉,连签证章也被毫不犹豫砸毁……
很多人都知道,驻外大使馆享有国家领土级的保护。
但当暴力分子无视这层政治共识后,大使馆的人无异于暴露在敌国任人宰割。
这时有六名工作人员偷逃了出来,躲到加拿大外交大使家中。
殊不知,对于在国际关注下被羁押的大使馆人质,伊朗革命分子还不敢轻举妄动。
但对于暴露在街头的美国人,他们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地枪决。
因此,这六个人的处境最为危险。
美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要先把他们救出来。
营救他们的难度在于,无法用军队强攻,因为会激怒伊朗。
只能在伊朗革命军没发现的情况下,把他们转移出境。
但因为异国脸孔太过显眼,如果没有合理的身份和借口,一旦被发现,六个美国人在当时环境下很容易被当成间谍直接枪毙。
形势越来越危急,美国政府的救援会议上,官员们提出的方案却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有人建议让他们假扮成记者,但记者的身份太过敏感。
有人建议假扮成国际学校的英语老师,但当时伊朗的国际学校早就都关闭。
有人建议用自行车载这六个人到边境离开,但德黑兰离土耳其边境有三百英里。
种种方案提出之后,没有一个靠谱的……
最后,本·阿弗莱克饰演的秘密营救特工托尼·门德斯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更离谱的……
他建议,可以假扮成科幻电影制作团队。
蛤??拍电影?这听起来是不是很不严肃?但托尼是有一定考虑的。
因为好莱坞在伊朗应该有一定的知名度。
到异国风情的伊朗取景拍摄,动机听起来也比较合理。
其实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应该没有一种方案能听起来百分百合理吧。
于是,托尼找来好莱坞大佬莱斯特和奥斯卡编剧约翰·钱伯斯一起参与规划营救方案。
首先,要让这个电影团队看起来绝对真实。
于是,他们快速成立了一个电影工作室,并在营救结束前都保持正常运作……
拍电影要有剧本才合理,因此他们真的买下了一个科幻片剧本的版权。
这个剧本的名字就叫《ARGO》。
为了加强这部电影的可信度,他们甚至举办了电影发布会,邀请了许多电视和杂志媒体,极力加强电影的全球曝光度。
在这些准备完成后,托尼才踏上了伊朗的国土,开始正式救援。
整个救援计划是,托尼以加拿大电影制作人的身份入境伊朗,把提前做好的加拿大护照带给使馆的六个人,到时候再以七个人的电影团队身份坐飞机离开伊朗。
听起来流程简单,但没有入境记录的外国人要怎么出境??
还是正当伊朗全国上下都对外国人身份敏感排查的时期。
而且这种光明正大坐飞机离开的方式,要求他们伪装的身份具有百分之百的可信度,让满大街的革命军相信他们。
这样明显充满风险的计划,每一步都可能是最后一步。
托尼心里其实也是没有底,但不管如何,营救正式开始了……
托尼到达伊朗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国家文化部,获取电影拍摄批文。
这是他们伪装的电影制作团队获得认证的第一关。
还好文化部很乐意,但却意外地要求要带电影团队去城市街头观光。
此时六个人拿到自己的新身份才一个晚上,他们需要在文化部官员面前不露出任何破绽。
更大的困难还在于,这群长着西方脸孔的外国人,在街头被一群对美国充满敌视的伊朗路人包围,本身就是很大的冒险。
果然,一路上看到各种不友善的围观,还有街边用吊车悬挂着的尸体。
从外面回来后,这六个人都吓得不轻。
他们开始对第二天从机场离开的计划充满质疑。
一边内讧,另一边美国政府竟然也打来电话说计划取消……
因为如果他们在加拿大大使家里被抓枪决,会引起国际社会同情。
但如果和特工伪装成拍电影的身份在机场暴露被抓,对美国而言却是一种耻辱。
对此,托尼很难接受。
因为如果他离开,那六个人的命运不堪设想。
于是他决定自己把任务完成。
但缺乏美国官方支援,第二天到达机场后,他们面临的是更多意想不到的难关。
因为计划取消,美国政府定的机票无法出票。
出境时,移民署查不到六个人的入境备案资料。
好不容易到了登机口,竟然又被拦下来审问。
革命军打电话到电影工作室调查,电话却没有人接。
与此同时,大使馆被粉碎的人员名单也在拼凑完成,革命军发现有六个人逃掉了,马上联系了机场……
环环相扣,步步紧逼……
十点君看到最后十分钟时,心还揪在一起。
具体结局不多剧透,你们可以自己去看。
只能说,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片,编剧的改编处理让全片节奏紧凑,矛盾紧张,一口气看下来绝对过瘾。
虽然全片的政治氛围浓厚,甚至颇有美国主旋律色彩。
但编剧对美国官方的调侃,对美伊两国政治观点的均衡展现,还有对于好莱坞电影业的黑色幽默处理,都平衡了可能会造成的一边倒立场。
也有人觉得《ARGO》能获得那么多业内认可,主要因为片子里是依靠拍摄电影为名进行营救,这简直是让好莱坞的电影业者骄傲了一把。
或许这不无道理。
但当片末出现真实历史人物跟剧中人物的对应照时,所有的观众都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不靠谱的营救计划,确实真正地发生过。
一群人确实曾经置身于那么危险的境地,想方设法只想回家。
而未能逃出来的,另外五十几名大使馆人质,被革命军扣留了444天。
他们让我们知道,和平真的可贵。
想看的,爱奇艺有
给个大拇指,四月不水逆
后台回复1-3中任意一个数字
有惊喜彩蛋跟你道晚安哦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分类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