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常识

绿色基础设施(前沿:绿色基础设施(2018/6))

绿色基础设施
加关注!
微信号:规划建设前沿
同济城建干部培训中心将每1~2周推送一期当下最前沿的规划建设问题的综述性摘要。

编者按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产生是近30年以来的事,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等同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那些事却一直没有停止。在美国,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美国佛吉尼亚联邦)的同时,也作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999)。今天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水系不完善,绿地不配套,内涝严重,洪涝频发等生态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突出,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本次前沿围绕绿色基础设施产生以及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关切、重要政策、重点观点、重点研究和重点实践,介绍绿色基础设施在我国的发展脉络、进程和生态实践,使大家能够较全面了解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作用。进一步思考绿色基础设施在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机制以及“海绵城市”、“韧性城乡”建设和实现策略。

——主持人:王云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导  景观学系副主任

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政策与实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如作为栖息地,净水源,迁徙通道,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在宏观尺度上,GI是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承载水源涵养、旱涝调蓄、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与国家长远利益的生态服务。在中观尺度上,GI是基础设施化的绿色空间,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它具有广泛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水质污染、恢复城市生境、提高空气质量和缓解城市热岛等基础性生态服务,同时提供游憩、审美、文化与精神启发等层面的人居环境服务。在微观尺度和技术层面,GI是以绿色技术为手段对场地进行人居环境综合设计,以恢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绿色基础设施以一种与自然环境发展相一致的方式寻求土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模式,绿色基础设施提供了一个用来引导未来增长、未来土地开发及土地保护决策的框架。其思想始于150多年前美国自然规划与保护运动,主要受F.L.奥姆斯特德有关公园和其他开敞空间连接以利于居民使用的思想,以及生物学家有关建立生态保护与经营网络以减少生境破碎化的概念影响。绿色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对于灰色基础设施的依赖,节省国家公共资源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人类健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是维持自然生命过程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

1顶层部署
习近平主席: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五个新观念”,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落实其中的发展观要求,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难题。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其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计划到2030年实现17个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李克强总理: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加强地下水保护和修复,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要加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彭有冬:

2018年7月6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森林城市·绿色共享”专题论坛,彭有冬指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大力实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战略,形成了全球应对城市化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热潮,力图通过增加森林和绿地,打造完备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提高宜居水平,扩展生态空间,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中国要坚持科学规划,始终把森林作为城市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
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森林城市,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发展格局。到2035年,基本实现森林城市生态服务均等化,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设的生态福利。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借鉴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和经验。

“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 金鑫:

2018年3月24日,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做了现场发言。应该进一步探索“智库+”的模式,通过智库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增进绿色发展共识,深化绿色产业和技术合作,促进绿色能源发展,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绿色金融机制。

2
政策文件
四部委发文指导绿色“一带一路”: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5月5日,环境保护部在其官网发布了由环保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建成务实高效的生态环保合作交流体系、支撑与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合作基地,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政策和措施,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打好坚实基础;用5年至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

环境保护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
2017年5月11日,环境保护部印发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基础设施建 设标准规范的生态环保要求,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行业的环保标准和实践,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

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
《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绿色交通发展总体适应交通强国建设要求,有效支撑国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工程要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创建,实施交通廊道绿化行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

3
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宇振荣:提升生态功能 打造绿色空间
2017.7.13中国国土资源报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战略性规划和管理网络,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系统,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湿地等构成的网络。通过不同层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从我国部分市县开展土地整治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情况和现存的问题看,规划重点应落实到市级土地整治专题规划中,将规划内容和方法有机融入《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中,并可上推提升简化到省级,下推细化落实到县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副主任  陆小成:海绵城市视域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2017.7.24中国城市报
建设好海绵城市,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绿色基础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关键载体。它能调节雨洪,充分利用雨雪等作为再生水的重要来源,减少缺水城市的生态压力。同时,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清洁的空气与水、调节气候、户外休闲等空间场所。绿色基础设施破解传统单一目标的市政排水管网、污染治理技术、景观美化工程等建设,将这些要素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适应雨洪涝害的重要载体和功能平台,构建城市生态化的人居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可以缓解城市化造成的环境恶化与城市污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修复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绿色转型,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建设美丽城市空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利顶:城市生态空间优化是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
2017.10.23 第一届中国土地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城市化在带给人类现代文明丰硕成果同时,也带来如:城市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城市内涝、雾霾效应、城市面源污染等问题。通过生态空间优化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缓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内涵包括:(1)空间扩展:从传统二维的平面格局优化,发展到三维立体的空间格局优化;(2)功能提升:从重视城市用地的使用功能,发展到重视城市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3)理念转变:从突出城市景观视角的美学价值,发展到突出城市景观的抽象生态服务价值。要求通过城市自然和人为要素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实现生态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格局整体优化,从而增加城市的灵性和生命活力,从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提高水、土、气、生、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对象包括:城市生态用地、城市三维空间和城市景观管理;城市生态空间优化的途径包括: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三维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经济学等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共同完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刘海龙:灰色基础设施的生态化、绿色化
2015.11.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分会场:绿色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实译为基础设施,GI指对灰色基础设施通过生态补偿、改造,使之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及景观化。多指中小尺度案例,包括增加绿色元素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加强生态格局与过程的连续性;采取生态技术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破碎化影响;针对周边生态本底环境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及使之具有社会文化及其他公共服务职能等。绿色基础设施的意义体现在面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弹性缓冲作用:
■ 提供多方面的自然系统服务(生物、水文、气候等)
■ 提供综合的社会服务功能(文化、游憩、经济)
■ 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尽早保护,借以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发展模式;
■ 建立从总体到局部、多尺度、多层次的系统格局,立法实施管理;
■ 区域多尺度公园绿地系统网络
■ 流域洪涝防治与水域空间保护网络
■ 地域文化遗产整合保护空间网络
■ 地方休闲游憩与慢行系统网络
■ 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系统
■ 地方食物自给与生产性景观体系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吕明伟:公园作为绿色基础设施主导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5.11.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分会场:绿色基础设施
吕先生认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没边界的土地,城乡地区统筹的一种方式。绿色化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取向,以“绿色化”统筹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国土大地景观是很必要的。其次以公园为主体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也显著。公园让城镇更加宜居,美好,强调城镇化统筹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会为人民生活、城镇景观安全等带来优势。

4
实践案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城市化与区域生态耦合及调控机制(2017YFC0505700),首席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永龙教授。作为课题之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2017YFC0505705),课题该负责人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
针对城市化区域的水系功能不完善,绿色基础设施不配套,旱涝灾害频发、 城市内涝严重等生态退化及功能受损等问题,从典型城市群区域、重点地区单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城市内部重点场地三个层面,分析区域—城市—场地多尺 度绿色基础设施的供需平衡,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度与评估方法, 通过水系调整、绿地适宜布局和旱涝调节等探索高效生态系统服务的韧性调控过程,研发典型城市化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构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典型城市化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供需平衡研究;(2)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度与评估方法;(3)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与调控;(4)高效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引自 Yuncai Wang, Jiake Shen, Weining Xiang. Ecosystem servic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adaptation to urban growth: function and configuration,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2018,4(5):132-143)

河北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张家口市绿色城镇体系建设三年(2018—2020年)行动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0年,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落实一批体现绿色城镇理念的示范项目,初步建成全国绿色城镇体系建设典范。具体任务开展主要围绕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三条主线实施,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提出,到2020年,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落实一批体现绿色城镇理念的示范项目,初步建成全国绿色城镇体系建设典范。
绿色基础设施。完善垃圾回收利用设施配套。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处理设施和农村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建设,建立科学化、密闭化、压缩式的城乡一体化作业服务体系。加快污水处理及监测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水质监测设施建设,加强清水河、洋河、桑干河、潮白河等水系治理。推进城镇集中供热和农村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到2020年,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村庄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

贵州: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2017年6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新疆五省(区)部分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迈入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区域探索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发展新阶段。
经过对贵州省绿色金融产业进行系列调研,六盘水市代表团尹晓芬代表在今年省“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大力发展贵州绿色金融的建议》(第479号代表建议),建议打造贵州省绿色金融“一中心、一示范、一体系”格局,即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中心、建立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投融资示范区、构建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从而大力推动贵州省绿色金融产业发展。

成都成华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打造全覆盖绿色空间系统
成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打造全覆盖绿色空间系统,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规划建设“两轴两带四河四道”主体绿道体系,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体育运动、文化创意、应急避难等功能,以绿道为脉络串联全域绿色网络,构建“城园一体、绿轴串联”生态绿网体系,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建北湖生态公园、城东体育公园、海滨公园二期等9个累计2500亩市政公园,到2020年形成“22.6平方公里生态区+300公里绿道+30个公园+810亩小游园和微绿地”五级绿化体系,彰显“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大美意境。
同时,成华区将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主动融入全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慢行交通为补充”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计划,加快构建14线58站轨道交通线网、7环13射骨干路网,打通26条“断头路”,全区道路密度提升至10km/km2,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交通圈。做强区域性通信枢纽功能,重点加快成都电信大数据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成为5G商用实验试点的首批城区。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坚持“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理念,规划建设成都自然博物馆等城市重大功能设施和1264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探索建立小型分布式中水利用系统,不断完善居民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广绿色居住和城市森林花园建筑。
(排版:王琳;审阅:张立)

同济城建干部培训中心将每1~2周推送一期当下最前沿的规划建设问题的综述性摘要。快来点击关注我们吧~
依托于住建部和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济大学城市建设干部培训中心致力于对城市管理和建设管理领域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知识传授、政策解读、观点解析,是领导干部专业研修、信息分享、交流沟通、教学相长的园地。了解更多详细情况请
登陆培训中心网站:training-caup.tongji.edu.cn.
也可直接邮件联系:training-caup@tongji.edu.cn.
亦可电话垂询:021-65982937、65986733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