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弄臣
桐城自古至今贤达辈出,乡贤文化绚丽多彩,明清二朝名臣大儒灿若星辰,《桐城县志》记载崇祀乡贤祠历代共三十九位名臣鸿儒,明朝四川按察使余珊位列其中。嘉靖八(1529)年余珊病逝于任所,嘉靖皇帝亲赐余珊“君子”,命少宰欧阳铎题其署“君子堂”,赐谕葬、崇祀乡贤。余珊只是三品按察使却得到了儒家文化最高褒奖君子的称呼,少之又少。
01
余珊高祖避乱于元季明初由新安迁桐城,卜居西乡竹城保。余珊生于成化辛卯(1471)年三月,少聪颖,好诗书精理数,筑草庐于喜子墩攻读举子业。正德二年余珊与齐之鸾同中江南乡试举人,正德三年(1503)戊辰科殿试余珊中呂柟榜进士,时年三十七岁,同年齐之鸾落榜。
余珊初任行人司行人(一种官职),正德七年授北直隶山东道巡按御史,上任初即上疏指出庶吉士许成名等罢教习,留翰林十七人。余珊认为朝廷用人不当,上疏论之,语侵内阁费宏、杨廷和等多名朝廷重臣,但他生性秉直,不畏权贵,朝廷虽未采纳其言,但他直谏不悔,遇事敢言,在御史中鼎鼎有名。其间多次谏奏朝廷改善治下民众疾苦,也得到朝廷肯定,直谏有声,留有美名。家乡桐城在县学为余珊立有举人和进士牌坊。
02
正德九年(1509)余珊兼巡按长芦盐务,朝廷委以巡盐重任。明朝长芦盐场转运司位于今天的河北沧州,巡盐御史直接负责盐场的一切事务。盐务利润是大明朝的最大经济来源,由朝廷掌控,派巡盐御史和宦官共同管理。巡盐御史职责非常重要,但是往届御史在宦官掌权的明朝都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帮凶,有几个正直的御史像涂祯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要么罢官要么下诏狱致死。
余珊的耿直忠谏在刚开始的任期内得到了朝廷充分的认可,多次采纳了余珊的建议,但每次的谏言奏效的结果都损害了宦佞集团的巨大利益,宦佞集团勾结一气决定和余珊来一场鱼死网破的斗争。风雨欲来风满楼,余珊也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在诗中写道“仙乎鬼乎安在哉,使我不得少追陪。遐思立马空徘徊,摩天黄鹄声哀哀”。“逆鳞犹可畏,吾亦愿攀援”,这是他对时局弊政的嘶吼和悲愤,以及自愿孤身扭转大局的决心。
正德十年五月是余珊巡盐御史最后的任期,他希望在任内能彻底的改善盐政环境,搜集了充分的证据,上奏正德帝,揭发宦官张锐、吴经以及正德帝义子锦衣卫都指挥使朱宁(即钱宁)、江彬之流操纵全国盐场的奏疏,建议必须拔掉宦佞集团的头目。
这在朝廷掀起一股巨浪,刚刚经历除掉大宦官刘瑾的朝廷上下,难得的一小歇宁静又被打破,佞宦集团再次被御史上疏弹劾。宦佞集团依靠昏庸无能的正德帝撑腰,因为他们得到的好处也用在了正德帝的吃喝玩乐上,自然花言巧语得到了正德帝的默许,而和宦佞作斗争的直臣们极力支持余珊奏疏,朝廷上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私下里朱宁江彬派锦衣卫将余珊以诬陷之名逮进锦衣卫大牢,即诏狱。众所周知,整个明朝进诏狱的人能活着出来的没有几人。幸运的是,群臣极力向正德帝上疏营救,才得以保住性命。
史书记载了余珊这段历史,“为所诬,下锦衣狱,杖濒死,朝论争救之”。余珊出狱后被贬为安陆州判官,身体却落下了隐疾。从余珊巡盐遭贬下诏狱,导致在其之后的明朝巡盐御史再也不敢人上奏揭发宦佞的霸行,长芦盐务弊政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以根治。
翰林院侍读学士顾清作诗一首《送余德辉御史赴安陆判官得月字》表达了对余珊遭贬的愤慨和无奈。
郢客歌阳春,希声入寥泬。
和者不数人,千秋竟消歇。
君今郢中去,感我生素发。
冰霜只自许,白日谁担揭。
驱车涉远道,万里在超忽。
江乡富兰茝,庶足充揽撷。
怀人应有赋,去国那能恝。
行矣欲何言,赠子天心月。
顾清将余珊比作花中君子兰花,称赞他是天上明月,达到了他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度。
大理寺少卿周纶也作诗一首《送余侍御珊谪判安陆》。
去国秋声动,监州复逺行。
梦中宫树渺,江上楚云横。
折槛名逾重,投湘愤未平。
氷霜自爱惜,出入本来轻。
康熙年间桐城先贤潘江在《龙眠风雅》中这样介绍:珊公迁楚之日,大儒作二诗送之,比干王璨贾谊其倾倒可知矣!
03
巡盐谏言使余珊告别御史生涯被外放地方官,从御史变成了小小的判官,但他没有抱怨没有放弃,仍然忠心报效朝廷,从安陆判官到左迁开州判官,再到澧州知州,每一次调迁,他都鞠躬尽瘁,得到了当地士民的高度评价。
在开州他和同年知州潘埙修开州(今天濮阳市)城墙,记有名篇《填实城市记》,再现了当年筑城盛况,后又建贞烈祠、修乡贤祠、修文庙、修名宦祠。在澧州他感怀吕仙造福澧州人民,建地标建筑遇仙楼予以纪念。同年王崇庆《开州志》评价余珊:虽好疏狂若无人,但为人落落、多闻见、有风节、谦恭体人、颇以为是少之!
正德末胡缵宗任安庆府知府在安庆府学旁为余珊、钱如京、萧世贤、齐之鸾立有进士坊,在怀宁学宫东为余珊、李淳、李楫、钱如京、丁楷立黄门侍御牌坊。一时间余珊、钱如京、萧世贤、齐之鸾成为桐城士子争相效仿的楷模,为明后期桐城人文崛起奠定了基础,他们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为后人树立了标杆。
04
世宗嘉靖改元启用正德朝落职的言官,余珊被擢江西佥事,奉命剿灭梅花硐巨贼。正德末王守仁任江西佥都御史欲剿灭梅花硐贼,此时宁王叛乱,不得已放弃剿匪改灭宁王,后王守仁剿宁王胜利升任南京兵部尚书,梅花硐巨寇得以继续疯狂猖獗,祸害赣湘边境。
余珊这次接替王守仁剿匪,利用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先做了认真部署首捕匪首,后围山逼降,不死伤一兵一卒不出月余就剿灭了梅花硐巨寇,成为继王守仁之后又一在江西带兵成功的儒将,名震朝堂,被奉为江西名宦。
嘉靖三年余珊又被朝廷委任四川兵备副使,驻守威茂兵备镇守羌戎。这次面对的不是山区匪盗,而是训练有素的羌戎各族部队组织。余珊到任先是削减每年犒番数十万金,养兵练将,造战车,习兵法,训练了大批专业有素的部队,再施以朝廷的恩威劝告各番,诸番献上珊瑚等名贵珍宝贿赂余珊,被他严词拒绝。
屡次遭拒之后,诸番真正从心里佩服并敬畏余珊。据方学渐《尔训》记载一则传说:“公观察四川日,尝夜戒卫兵:明旦有屠者二人争殴赴司,急缚之!”士兵如言照办,明第二天早上果得二人。审讯得知,是戎夷刺客。原来他家有自制小浑天仪,时刻观测天文。余珊会自制浑天仪观察天象,有孔明太乙之术,通天彻地之才,不费吹灰之力擒得刺客,力震羌戎各族,不出二年,四民皆服,在余珊任内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四川边境平安无恙。当时传唱一首歌谣:余公赛诸葛,群山大川和,戎汉一家亲,永远喜和乐。
余珊治理威茂得到嘉靖帝高度赞誉,嘉靖四年二月嘉靖帝特诏余珊以四川兵备副使身份向其进言。朝廷刚经历大礼议之争,新皇权和旧阁权冲突刚分出胜负,皇帝诏有功之臣进言,本是想听听群臣的赞歌,彰显新帝的威风。余珊仿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上疏嘉靖帝《陈言时政十渐疏》,全文洋洋洒洒一万四千余言,言语恳切、引经据典、直指问题要害、并详细给出方案。
今天我们上搜索引擎查找余珊和《陈言时政十渐疏》,有几十万的搜索量,凡研究和学习明史的人都会引用和伴读此疏论,涉及明朝中前期的社会政治、军事、人文、天文地理等各方面,是一篇明朝皇帝及谋臣治世的教科书式参考样本,也是后世研究明史的最真实史料。所以明末清初明史大家万斯同就亲手撰写了《明史稿·余珊传》,全文收录此疏,让其流芳青史。
余珊在疏中直指嘉靖帝大礼议过错和当朝十大弊政,指出十若有一,四海不保,最后指出首辅费宏怙恩恃宠非首辅之才。此疏一出,史书载群臣皆惊。余珊居然不领皇帝好意,大礼议之后第一个给皇帝和首辅当头一棒,此疏被首辅费宏公之于众,上下一片哗然,直臣都为余珊叫苦不迭,看来他这次真的要舍了性命。余珊自感难逃一劫,随即上疏一封回乡作家庙乞休疏,也做好视死如归的最坏打算。
意外的是年轻的嘉靖帝经过与旧臣的大礼议之争成熟了起来,迟迟没有公布十渐疏的处理结果,反而嘉赏余珊家庙为余氏祠堂,并不允其致使,继续留任四川。
故桐城古邳余氏祠堂独享殊荣,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余珊成为桐城历史上获皇帝亲封此殊荣第一人。同年八月嘉靖帝吩咐有司将余珊十渐疏收录皇家史籍,抄录供群臣观阅,成为嘉靖中兴的一柄戒尺,后来《世宗实录》、《皇明大政记》、《明史》等都全文收录此疏。
05
四川威茂兵备府坐落在一片低洼之处,破旧狭小,常常遭水患之灾难以进出,兵备府的邻居自愿让出自己的居地给余珊建新房,改善兵备办公和住居环境。但他说:“富贵而占穷乡邻便宜,不义;年老而疏远旧识,不仁”。邻居道:“大树之下,草木应该让之。”他说:“不对,大树应该给草木遮阴,我不能照顾于你也就罢了,岂能作贱于你?”始终不愿拓建。
嘉靖五年余珊因丁岳父艰回乡,四川军民深感余珊的恩惠,为他建了生祠,日夜为其祷告祈福平安,开四川名宦先河。嘉靖八年余珊升任四川按察使,就任月余旧疾复发,病逝于任所,二袖清风,无资以殓。
嘉靖帝得知消息感其忠贞,称其“君子言行,慎独一生”,崇祀名宦祠,派少宰欧阳铎亲赴四川吊唁,派出少宰吊唁这也是外臣的最高待遇,欧阳铎亲笔提匾“君子堂”悬于按察使厅堂,并下旨地方官衙在余珊家乡桐城竹城保为其立“廉宪坊”石牌坊一座,表其功绩,遵其遗嘱,将余珊遗体运回老家安葬在喜子墩其草庐旁,设石仲翁二对,石马二对,建望柱牌坊二座,设石仲翁礼遇超出明朝三品官员的待遇,可见嘉靖帝对余珊厚爱至极。
继任四川按察使余姚三贤之一的胡东皋赴名宦祠拜谒,独顾余珊神位曰:此岂可以倖致哉?余公诚吾师也!
余珊为官二十年,律已甚严,清节终始如一,命运坎坷,仕途多绛。晚遇嘉靖帝,得以展其平生所学,施其出将入相之才,被誉为君子典范,虽珊珊来迟,然实至名归也。
06
余珊一生著作颇丰,但大多散轶,万历年间同乡太仆寺卿马孟祯录其遗篇十分之一二楫《余竹城集》,另有《余廉使奏议》二卷。在明末清初的桐城,余珊因此文集为读书人皆知,名气最盛,齐之鸾也因曾孙齐山康熙年间楫《蓉川集》,被《四库全书》采录,二人被尊称为余齐二公。
康熙年间何永绍先生在齐之鸾《蓉川集》序中,先是大篇幅介绍余珊,再赞齐之鸾,可见其是先熟知余珊,后因《蓉川集》而再识齐之鸾,余齐二公之名在后来桐城派先贤文中总是被同时提起。乾隆之后《余竹城集》不存,而《蓉川集》流传后世,余齐二公的影响今天才有了大不同。
余珊遗作虽不多,但多首名篇至今传唱不衰。他赴应天府乡试经过泾县查济古村落写下《查济》一诗:
武陵深处是谁家?傍水依山共一查。
不怕渔郎漏消息,明年还约看桃花。
今天是泾县县政府对外宣传泾县的历史名人诗作之一。
嘉靖元年余珊应安庆知府胡缵宗之约和齐之鸾同赴天柱开堰之约,留下了登三祖寺的《登塔》:
孤塔何翩翩,突出层云巅。
飞鸟薄清障,古木团苍烟。
不见鹤外锡,空余山中泉。
绝代有山谷,流水还连连。
以及描写虎头崖的《石屋》:
万山含翠着云烟,与客携壶醉洞天。
长笛一声青鸟外,却嫌金屋贮婵娟。
这几首经典之作,今天是天柱山对外宣传的名人名篇,流传千古。
由于安庆历史上多次战乱,特别是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对历史遗迹的破坏,今天在桐城和安庆再也找不到当年纪念余珊的牌坊了,有幸的是余珊墓由市文物部门整修一新,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廉政教育基地。那精雕细刻活灵活现的石仲翁石马仍在诉说着主人曾经的丰功伟绩,残垣断壁的望柱遗存昭示着后人不应忘记主人的君子风范。
齐之鸾在余珊去世后赞诗一首,高度赞扬了余珊的君子模范精神。
青天皎日兮,公之贞;
景星庆云兮,公之文;
鑑空衡平兮,公之心;
夹谷笑谈兮,公之兵;
泰山岩岩兮,公之身;
攀辕遮道兮,公之民;
惟收一钱兮,公之清;
仅容旋马兮,公之庭;
清白传芳兮,公之子若孙。
读青史之十渐,令汗下而沾巾。
吁嗟兮,
汉汲黯,唐魏徵,
意是其公之前身。
应愧夫古今之弄臣。
?精华推荐?
一帘茶梦飘香来
还乡记(二)
那年黄镇大使回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