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贫困县
教育脱贫
文:大侦探来源:丽尔摩斯
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国务院扶贫确定的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清零。
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对抗贫困的路上,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了国家力量的主导,有爱心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等,也都在通过各种形式贡献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推动解决贫困问题。
在所有的扶贫形式中,教育扶贫非常重要,因为知识改变命运,它能够真正打破贫穷的代际传递。
在教育扶贫这条路上,无数孩子的命运被改写。而很多被改写了命运的孩子,也在反哺社会,一条爱心之路在延续。
1 “改变一代人”
2020年,“张桂梅”的名字和她的事迹传遍了中国。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让她读书”、“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因为张桂梅,贫困山区的女孩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年来,这位“奇迹校长”帮助上千位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她们的命运就此改写。
张桂梅曾经是云南丽江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兼任当地儿童福利院院长。福利院中收养的儿童中,不少是被遗弃的健康女婴。而在学校,她发现很多女孩上学上着上着就不见了,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辍学,还有不少早早嫁人。
民族中学和儿童福利院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如果她有文化,她会把孩子丢掉?我的初衷就是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张桂梅说。
当地经济落后,教育经费十分紧张,要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几乎不可能。但从2002年起,张桂梅就开始为这个梦想四处奔波,向社会发起筹款,但是很多人把她当成骗子,直到2007年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2007年,到北京开党代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她开始好奇张桂梅的故事。这之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张桂梅和她的女高梦在全国传开。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
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今年七月,华坪女高将送走它的第十届毕业生。2019年高考,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达到40.67%,本科上线率82.37%,排名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已经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走进大学。
“我想改变一代人。”张桂梅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2
一所神奇的学校
同样在2002年,一家针对贫困生的免费高中,正式开始招生。
这家学校的招生条件有三:1、胸怀祖国,有回报社会的爱心;2、家境贫困;3、学习成绩优异,学校承诺将承担学生从高中到博士所有的开支。招生条件的第一条是有回报社会的爱心,可见这家中学的特别。
这家学校就是国华纪念中学,它是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高中。学校位于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创办者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这是国华纪念中学刻在校碑上的话,也是办学者的初衷。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这句话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不仅上学不花一分钱,对个别家庭极为困难的学生,学校还会为其家属提供一定数额的经济资助。即使在学生离校后,对考上本科大学的学生,学校每年会给予11000到15000元的奖学金。
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人均培养费用超30万,毕业生几乎100%考取大学。从其官网上可以看到,国华中学教师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起步,师资力量雄厚。
在教育理念上,学校办学之初就要求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必须摈弃只知追求考试分数,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时弊,学校的办学目的决不仅仅是让学生考上大学,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校特别注重学生们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治,学生宿舍、饭堂、学生大多活动,大都由学生会自己组织管理,90%以上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截至2020年,国华纪念学校已毕业2582人,全部考取本科学位,已产生硕士803人,博士141人。
3
那些被帮助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很多80、90后都记得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个饱含求知欲大眼睛的小姑娘。
小姑娘的名字苏明娟,在大量的贫困生中,她是幸运的。因为那张照片,她得到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顺利完成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习。
同样因为那张照片,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贫困生的上学问题,捐助资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2002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后来进入银行系统工作,如今是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团委副书记。在社会的关爱下成长,现在她开始反哺社会:每年定期为贫困生捐款、成立“苏明娟助学基金”以及在全国各地参加公益活动,为贫困生出力。
18年以来,国华纪念中学共接收了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忘记招生要求的第一条,很多人都在有能力之后回馈社会。
其中,有三名学生在毕业后因为回馈社会这件事,被连接在一起。
湖北襄樊人杨少敏是国华14届毕业生。她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去往广西某贫困县的振华小学,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一天,少敏发现班里的陈小天不见了。在几番寻找后,她在通往城里的汽车上把小天拽了下来,并责怪他为何不去上学。小天感到委屈,对着少敏吼道:“我要去打工,爸爸已经两个月没往家里打钱了。我和我奶奶没饭吃,读书能比吃饭重要?你们城里人不懂。”
这是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少敏就像影片中的魏敏芝,寻找辍学的贫困孩子。
少敏并不是城里人。她从小也在农村长大,由于家里贫困便前往国华上学。对于小天的抱怨,少敏感同身受。她将陈小天送回了家,送给他一张自己中学时的照片,后面写着:只有你变得厉害了,家人才能过得更好。
他们不知道的是,小天爸爸患上急性重症肺炎,正在城里接受治疗,所以没往家里打钱。为小天爸爸治疗的医生叫蔡莹,黑龙江绥化人。她是国华08届毕业生,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
在今年 3月疫情期间,蔡莹自愿跟随医务团队驰援武汉,没法回家。小天爸爸脱离危险后,蔡莹帮他跟家里拨通了一个电话。电话那边的小天和少敏听到消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少敏在朋友圈发的振华学校的照片,引起了国华中学校友王永锟的关注。振华学校办学条件太差了,他决定给学校捐款。
王永锟是黑龙江鹤岗人,从小家里贫困,通过国华中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又成功创业,被评为“2019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尽管是外界眼中的精英,但王永锟现在还住在70平米的旧房里。因为在工作之外,他花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在扶贫。
王永锟走进少敏所在的振华小学。看到穿着破烂鞋子踢球的孩子,想起自己小时候穿的破旧鞋子,他百感交集。
?
这三个真实的故事,被拍成了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在影片结尾,三个主人公都异口同声说道: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
这条爱心之路,就这样筑就并得到延续。
— End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