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度好文))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有故事的丫头。点击标题下蓝字“缄默人”免费关注,我们一起前行!

点 击 查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人难,难做人。

很多时候,不仅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还要给自己铺个台阶。

如果不具备一点“心机”,做人就会陷入死胡同,既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只能阻在死路上,唉叹绝路。

0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没必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

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

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

“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

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在智慧谋略方面的“心机”,显然高于那些亭卒,正是因为他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02

而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

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

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

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

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

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反求诸己,则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

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

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给别人留退路是一种人情味。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人意的人。

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

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

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每一块都蕴含着不同的花纹与色彩。

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是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

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荡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

这清水和磁盆,就是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凭借——人生修养和做人的“心机”。

03

自持自制,不违背规则

为所欲为,既堵了自己的退路,又不给别人留余地,只有自持自制者才能按规则办事,做到守矩、慎独不吃亏。

也许你会认为自持和自制太限制自我发挥,是一种自设牢笼,自我封闭的方式。

但是,今天,人们有了越来越大、越多的自由,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做为一种“心机”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要明确规定什么是自持和自制,那么,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立法,并以这种自己为自己颁布的法来自觉地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持与自制力,这便是这一原则的内涵。

古代人之所以要讲究什么“慎独”实际上是说在那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被动地约束自己,而不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时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律条。

他所要求的也就是不仅在公共场合,而且在独处时都能够服从某种伦理观念和法律规范。

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规定。

对这种自我立法的服从程度,反映了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

不难发现,大凡“守矩”,无非都是出于某一种规则或律令。

由于这种规则或律令的要求,我们才决定止步不前,或接受某种自己不愿接受的事实。

作为这些规则和律令来说,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便是外在的;一类则是内在的。

前者是别人为自己订立的,后者是自己为自己订立的。

古人们之所以要强调“守矩”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

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守矩”则不是那样,它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之下的“克制自己”,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一种自我本身的需要。

它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守矩”是一种自我牺牲、是殉道或是一种所谓的忠诚。它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是对自己有利的。

例如,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就为自己订立了十几条规则,其中包括节制,即食不过饱,饮酒不醉,沉默寡言,俭朴等等。

显然,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自我立法,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并且能够始终如一地去遵守。

温馨提示

你我相遇在美好的春天A BEAUTIFUL SPRING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点在看,看更多精彩的故事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