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随笔
我曾经工作过的学校—桂林市雁山高级中学就在这个美丽的公园内。
1.谦受益,满遭损
我学了多年英语,没有把英语学好;教了多年英语,也没有把英语教好。这是老实活,不带半点矫情;特别是,我当了多年英语教研员,仍感到有不少困惑,要面对许多挑战。对比一些地方,特别是教育发达的地方,他们的英语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我不禁觉得相形见绌,感到很惭愧。每当我正襟危坐,带着无比羡慕的心情拜读钱钟书、林语堂、辜鸿铭、吕叔湘和许国璋等大师们用英文写的文章、著作时,我的的确确“suffer from the pain of inferiority(直译:遭受了低人一等的痛苦;意译:自愧不如)”,感到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他们的英文功底、学术造诣令我望其项背,很自然迅速联想到我那点点可怜巴巴的知识和那拿不出手的雕虫小技真是令人汗颜,相形见绌。因此,在与英语老师相处时,我尽可能keep a low profile。我深深感到,Steve Jobs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说得多么正确。一个人不能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太看重自己的人,必定不太看重别人。
我对毛泽东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解读是:谦虚使人受益,骄傲使人倒霉。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又不居功自傲,为人处事低调,内敛,韬光养晦,他的人品、人格必定受大家的接受,许多好处自然会落到他的头上;反之,如果一个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做出丁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夸夸其谈,周围的人必定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感到有威胁。请设想一下,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的人品,同时感受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威胁,我们还会对他“投桃报李”吗?
2.常怀“感同身受”之心
2011年8月暑假我去北京参加了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杨鲁新博士和我们说起她认识的一个英语教研员,这个人为人很强势,武断,英语老师们都对他敬而远之。我越听越感觉到怎么好像是在告诫我呢!杨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在与老师们讨论教学问题时,要尽量多用建议、商量的口吻,要润物细无声。”一线教师是很辛苦的,在教学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尽了最大努力去搞教学。老师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学时谁都不敢太马虎。作为教研员应尽可能设身处地为教师的教学实际着想,常怀“感同身受”的心态,不要“站着讲话不腰疼”。有些课,如果让教研员去上未必有老师们上得好。
凡事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不想当然,不以自我为中心判断人和事,这反映了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胸襟。“感同身受”并不是哗众取宠,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有原则和道德底线,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从实际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求得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和谐的氛围;后者出于一己私利,用言论和行为,以博得好感和拥护。
3.由“3 Goods”所想到的
陈琳教授关于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的标准“3 Goods”很在理:Good morality(良好的师德水平)、Good methodology(优质的教学策略)、Good command of English(精通英语)。三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对Good morality我的理解是:英语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水平首先必须enjoy teaching English。Enjoy teachingEnglish的前提是:教师要始终明白,干教育这一行是发不了财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心无旁骛地静下心来钻研教学,以淡定的胸怀、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满腔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眼,不势利眼;因此,“Good morality”是干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至于Good methodology,我认为一个好的英语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实效性。每当他设计出一个巧妙、实用的教学活动,他会很兴奋。好的教法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修订高中英语教材主编 陈琳
关于Good command of English我的感慨不少。如果英语老师的英语底子薄,对待许多教学问题自然会浅尝辄止,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时难免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明显不自信。由于他受限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他难以深入浅出地教学,只能浅入浅出;也许有时候会浅入“深”出,硬头皮讲些深奥的东西,学生被弄得云里雾里;他在教学时会经常表述不清;该讲清的地方他没有讲清,不该讲的地方却费了许多口舌。其实,语言表达的不清晰,不到位,有时候甚至错位,与其说与口才有关,不如说与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有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说的好:教师的内功与观念的更新同等重要。总之,如果教师的英语基本功扎实,加上灵活的教法,他在教学时定会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
4.小议creativecompromise(创造性妥协)
外研版新修订高中英语教材英方主编 Simon Greenall
“compromise”一词前面用上“creative”,令人拍案叫绝,印象深刻。“creative compromise”是2006年我在一次培训会上听著名英国教材专家Simon Greenall发言时所提及的。Simon Greenall也是外研版高中英语新修订高中英语教材英方的主编。当时在培训会上他并没有详细说明什么是“creative compromise”,只是希望中学英语教师在遇到教学问题时应该“look for creative compromises to problems and solutions”(寻求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变通之策)。我很快就喜欢上了“creative compromise”这个教学理念。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对“compromise”一词有如下解释:an idea or thing that is the result of an agreement between two people or groups who want different things(折中办法,妥协协议);an agreement between two people that is achieved by both people accepting less than they wanted (由于双方让步而达成的折中;妥协)。
毋庸讳言,中学英语课堂存在种种高耗低效现象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有的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特别是遇到教学困难时,不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加以解决。“妥协”不等同“投降”,不是贬义词;“妥协”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策略性、灵活的让步,这好比我们如果不能一次性付清款买房,可以按揭买房;如果无法采用按揭方式买房,可以租房;单靠自己的经济实力租不起房,可以和别人合伙租房;如果连合伙租房也办不到,那只有暂住父母或亲戚朋友家里;但是,如果连这一步也行不通,去收容所也还是有栖身之处的(笑话)。这便是通过“妥协”、“变通”寻求折中的办法。在教学上“妥协”、“变通”甚至“让步”之后,尽管我们“accept less than wewant”,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保护,学习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也会明显。
举例来说,有的老师让学生背诵课文,结果有许多学生背的吞吞吐吐。“背的吞吞吐吐不如读的清清楚楚”(李正南,1981)。这时我们不妨采用“creative compromise”。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待他们能够流畅朗诵课文之后再要求他们背诵课文。如果因课文太长,有些学生背不下来,可以让他们背某一段落。再如,我们在进行试卷讲评时,不应逐题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错率高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那些答错率相对低的题目,教师可以忽略不讲。这就是“creative compromise”。没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借助小黑板;没有挂图,我们可以画简笔画;如果不懂画简笔画,我们可以让学生来画(学生当中擅画的可不少!),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丰富表情和体态语言。这也是“creative compromise”。总之一句话,变则通,通则灵。
“creative compromise”的核心是“creative”。必要性创造性的根本。脱离实际的创新举措不过是花架子而已。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变通,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有效途径。
5.妙不可言的“3 ups”
笔者(左一)在参加编写外研版新修订高中英语教材时荣幸近距离得到陈琳先生(左二)的指导。右一、右二分别为教材编委刘晓老师和钱建源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给英语教师们提出了“3 ups”:“Speak up. Stand up. Shut up.” “3 ups”有别于一些专家的长篇大论,它很接地气,通俗易懂,过目不忘,针对性强,妙不可言,对于我们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很有帮助。
“Stand up”指教师要站着上课。这一点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得到。现在连大学教授上课都是站着的,我们中学教师上课如果坐着就不好意思了。当然,也没有什么法律条规明令禁止教师坐着讲课。但你如果坐着讲课,是没有人会干涉你的。只是大部分教师习惯了站着上课,因为站着讲课,讲话顺畅,教态舒展。不过,我在听课时发现,有些老师,特别是男老师喜欢把双手撑在讲台上,这种教态似乎不太好。我们可以不时下讲台走动一下,这样的教态会显得轻松,自然。
“Speak up ”意即大声讲话。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音量最好是略微大些,稍微exaggerate(夸张),目的是让教室里每个角落的学生都听得清 。有的教师天生嗓门就小,在使用“小蜜蜂”之后,学生听起来舒服多了。可是,教师却不太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声音宏亮的习惯。有的学生声音本身挺大,但由于自信心不足,说话时,声音过小,其他同学听起来很费力,“知识流”在课堂上没能很好流动起来。从某种角度来说,声音的大小会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听课的效率。
“Shut up”意指下课铃一响教师就应该“闭上嘴”,不要拖堂。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有拖堂的习惯。教师偶尔拖拖堂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拖堂成了家常便饭就不好了。我认为,下了课仍然不能“shut up”的教师时间观念是不够强的。我常常问拖堂的老师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拖堂?”,所得到的回答几乎是清一色的:“因为时间不够!”什么叫时间不够?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每堂课都是45分钟(或者40分钟)。与其说把“时间不够”当成借口,不如老实承认自己规划时间的能力不强。一节课有若干教学步骤和活动。每个教学环节耗时多久是有讲究的。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更加需要周密部署,妥善安排。例如,导入活动原则上规定是5分钟左右,结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却用了10多分钟,这势必挤占后面教学活动的时间。此外,每堂课的核心活动在一节课的什么时候出现也很关键。如果核心活动按预设应该在25分钟的时候出现却因为课堂中的某些变故推迟到了38分钟才出现。这时,教师会因为时间紧迫而手忙脚乱。
一个老师什么时候懂得科学合理规划时间,他的课堂效率也会真正提高了。我很欣赏一句话:人从容则有余年,事从容则有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