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阳曲县第二中学校 高存良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多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的名篇佳作。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把对山水和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游记中,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使我们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感受文章音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但古代士大夫兼济天下的情怀对他们来说尚难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归纳。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本课主要采用朗读、讨论、探究、品味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思路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感受音韵美,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感悟意蕴美,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思政教育】
通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想象美景,把握结构,体会情感,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
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字吗?(醉翁亭)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听读感知
多媒体显示:活动一:我是导游者
提示:导游词包括交际语言和景点概述两部分。交际用语包括表示欢迎、介绍自己、预告景点、预祝成功几个要素。景点概述中,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景观的基本情况,起到介绍知识,激发兴趣,传播文化的作用。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
2.我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示例:
大家好,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你看它的造型精致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下面请大家尽情欣赏吧。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炼醉翁亭的的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三、朗读品味
多媒体显示:活动二:我是朗读者
1.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喜欢上这里的秀美风景。美景因美文而扬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录音棚录下自己朗朗的读书声。
要求:
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2. 对《醉翁亭记》的评价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同学们认为本文的音韵美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具体的句子或段落加以说明。
要求:
读出骈散结合也字煞尾文言语体音韵特点。
朗读交流:
(1)“……者……也”判断句式的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
(2)21个“也”字,24个“而”字,回环往复,韵律独特。
(3)骈散结合,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4)有许多千古传诵的成语(峰回路转、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呼后应、觥筹交错)、名句,脍炙人口。
注:学生谈出2-3点即可,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补入、补齐。
教师在学生边点评边提示,师生一起总结。
示例:节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示例:语气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应轻读。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需重读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需重读
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注:此处是学生的朗读表演,旨在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音韵美,可让学生摇头晃脑,拖出长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点拔和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丰富语言积累。
3.梳理文脉,背诵课文。
(1)四人小组任选一段创意朗读课文,说明理由。
展示交流:(学生可按层意轮读,齐读,重读等)
教师预设:
第一段:山—水—亭—名;
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
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
(2)请大家从某个角度,梳理全文文脉络。
提示衔接词:(首先,其次,接着,最后。)
讨论交流:
教师预设:
生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生2: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生3: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生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生5: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于内心深知的乐趣)
生6: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生7: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总结:同学们的概括很精当,很有特色,第二位同学用“亭”字一线串珠,第三位、第四位同学用“乐”字,第五位同学用“醉”,第六位同学用“醉翁”“乐”,一线贯穿,巧妙组接。
学生根据以上线索背诵课文。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显示:活动三:我是探乐者
试用标题对句:范仲淹《岳阳楼》求古仁人之心,欧阳修《醉翁亭》述与民乐之文。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
1.同桌两人互助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山水之乐
(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宴酣之乐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禽鸟之乐。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之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
2.四人小组合作研讨。请给这些乐趣归类,并探求其内涵。
多媒体显示:思考:
(1)禽鸟因何而乐?
(2)百姓因何而乐?
(3)太守因何而乐?
注:(1)学生答出禽鸟因山林而乐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山林美景的句子,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品读、体会禽鸟因何爱(乐)山林。
(2)学生答出游人因“从太守游而乐”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百姓“游而乐”的句子,反复品读、翻译,体会百姓的安定富足,乐由心出。
(3)难点探究
提问: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学生答出太守因百姓而“乐其乐”时,老师可以适时的补入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旷达胸襟。
多媒体显示: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贬官至滁州做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欧阳修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注: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组织学生探讨:欧阳修是被贬至滁州的,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可本文却句句写“乐”,原因何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欧阳修并非“乐已之乐”,而是“乐民之乐”、“与民同乐”,所以才可以抛下个人的悲喜得失,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结: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五、专题探读——(初中文言文中仁人之乐)
多媒体显示:活动四:我是小记者
同学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回读经典,与作者对话,感受先贤的内心世界,倾听历史的回音。
1.集体回忆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乐”的文言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当一回小记者,向别的同学提问,“假如你是xxx(作者),请结合选句谈谈你的苦乐观”
互动交流:
结束语: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从现在起,我们要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树立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的远大理想,把祖国的强盛当做自己的梦想,争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时代新人。
【作业布置】
《给欧阳修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亭之概说:环境亭名由来
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图
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亭之乐:禽鸟乐—游人乐
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
仁人之乐:复兴大任
【教学反思】
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学习中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 “也”字句, “而”字句,骈偶句等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意蕴美。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读通,感知内容;二读课文,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三读课文,推究文理,品读课文,鉴赏美点;进而比读群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专题探究的能力。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结构不好掌控。偏重于整体理解,结合内容分析时字词积累点拨的较少。
作者简介:
高存良,男,阳曲县第二中学校教师,1971年月生,199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教改能手。太原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站成员。教学格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生命因语文而精彩,快乐与语文同在。”
本期编辑:武斌斌
本期运营:安彦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