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掌故:祁县盲人宣传队
刘红庆/文
刘学斌 杨慧渊/协助采访
“祁县盲人宣传队”是何时成立的呢?盲艺人张礼成回忆是1947年,当时有十几个人。而盲艺人王清德记得,1948年7月7日祁县解放,1949年才成立了盲人宣传队。他说:“第一次成立的宣传队坚持了三四年时间,于1952年解散。”
(图:张礼成)张礼成出生于1937年10月3日(丁丑年八月廿九),是祁县北谷丰村人。36岁那年因青光眼失明。1973年加入了盲宣队,他记得当时队里有九个艺人。王清德,1939年6月19日(己卯年五月初三)出生在祁县来远镇磨支村。父亲王玉山和母亲胡玉梅一共生了十五个孩子,成活了五个。王清德上面有个姐姐,他是长子,三岁因麻疹失明。失明后的王清德自己学会了拉二胡,二胡也是自己做的。十一二岁时师从老盲艺人杨金泉学打卦、弹三弦。杨金泉是祁县黄土坡村人,杨师父的“说书”技艺是从武乡县学回来的。那时能唱的主要书目有《呼延庆打擂》《五女兴唐传》《金镯玉环记》等。1963年杨金泉去世时才60来岁。
(图:王清德)王清德1958年到太原上了盲人学校,学习乐器、按摩。1962年回到祁县。下乡工作队的郝老师教了他一个秧歌《扛长工》的谱子。四清工作队不让算卦。怎么办?1963年12月1日重新成立了“祁县盲人宣传队”。这样,王清德就参加了宣传队。下乡演出。1970年,王清德与盲人沈烈珍结婚,生下三个孩子。妻子去世后,他又找了祁县子洪村的张九仙(1939—2002)。
(图:杨锦龙)杨锦龙(1954—1997),小名吉祥,祁县丰泽村人,十一二岁青光眼做手术导致失明。1978年25岁参加了盲宣队。找了有白化病的闫传华为妻,1979年,闫传华也进入了盲宣队。闫传华1961年1月3日(庚子年十一月十七)出生于祁县祁城村。夫妻俩1979年生下长子杨志贵,1985年生下次子杨志强,1987年生下三子杨志钧。王清德在宣传队唱了23年。1986年,改革开放了,算卦的生意不错,他就脱离了盲宣队,队长也不干了。独自经营自己,挣下钱都是自己的。而接任队长的正是杨锦龙。
(图:闫传华)到2016年,盲宣队还剩下张礼成、闫传华、李席成、刘狗仁四个人可以下乡演出。而整个社会上支持他们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村里、机关,会给三二十元钱。那之后,人都老了,实在下不了乡,就彻底不干了。宣传队至此不复存在。2020年底,笔者在好友刘学斌、杨慧渊帮助下,见到了曾参加过盲宣队的张礼成、闫传华和王清德三人。张礼成老来孤寡,被闫传华接到家里养老。王清德在谷村有房子,每个周四还与乡邻们闹票,唱晋剧。笔者见到王清德的时候,他刚从太原看病回家。心脏病,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只吃些药。祁县老一代盲艺人都主要是算卦的,演唱人才不多。传承的曲种主要是秧歌、道情。秧歌是本土的东西,流传在盲人中间好理解。而演唱道情使用渔鼓,这种南方的乐器,怎么会到了祁县?刘学斌认为有可能是晋商从南方带回来的。而盲艺人张礼成说,道情是从文水传过来的。北方道情和南方道情在祁县交叉,我们没法想象是一种什么味道。王清德的渔鼓很多年不用了,膜也没有了,就剩个筒子。使用方式与南方渔鼓一致。
而今健在的三位艺人记得的参加过宣传队的已故盲艺人还有:胡国鼎(顶),白圭村人。算卦、唱曲,一般艺人。70年代就六七十岁了,80年代去世。薛亮金,谷村人。不会算卦,唱得好、说得好,主要是原汁原味的秧歌,代表作有《换碗》《不见面》。马二小,西六支村人。唱曲水平不高。1985年去世。马士玉,王村人。《换碗》能唱一个多小时。史维强,东关村人。70年代有60来岁,2000年以后去世了。黄树明,鲁村人。会算命。活了80岁。李席成(1949—2015),小名“狗六”。夏家堡村人。李刚,小名“三儿”,会善村人,能唱渔鼓。70年代有50来岁,1979年或1980年去世。(音频由郝景绣提供)作
者
简
介
作者:刘红庆,左权人,著名作家。阅读魅力祁县 感知人文情怀
“书香祁县”微信工作平台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祁县文化、文学事业,促进文化、文学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祁县故事,传播好祁县声音,为“中国智慧”贡献“祁县力量”。
投稿邮箱:
397031434@qq.com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