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其他常识

人物坊|骚人悲歌《大文坊》第八十二期(总355期)

吴廷梅;笔名:吴婷梅,湖北宜昌人。作协,剧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人物坊”主编。作品散见纸刊和诸多网刊。
骚人悲歌
太阳与月亮,春夏与秋冬,更迭不休。繁花与草木,绽放与枯萎,试问故人依旧。吟一句离骚别愁,醉一世报国春秋,奈何长路漫漫上下难求。哀民生几多艰难,叹家国无以为报,惟心之所善九死不悔,纵身一跃江水悠悠澈是非。
—-题记。
少年才俊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于楚宗室贵族屈原降生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芈”姓;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出身贵族,以现代人定义,他是实至名归的“富二代”,但他不是众人眼中的纨绔子弟,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百姓,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众口一词的赞誉。十一岁便有了“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的传世佳话。
屈原自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且非常乐于助人。周围的邻居村民都非常喜欢他、赞誉他。话说楚国年代战事连连,硝烟弥漫,个个诸侯国的纷争不断。他自小就有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他饱读诗书,学到书本上待人需善待的道理。他说只要善待每一个国民,就能兴国也。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初荷展露时节的一个下午,小屈原读完书跑跳着去街上玩耍,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子,一边低头欣赏脚上,母亲刚给他做的新鞋:崭新的布料,蓝色的暗花,雪白的鞋带,亮眼清新。
他轻盈地追着滚动的小石子,生怕磨破了脚上的新鞋。低头的瞬间,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找寻,远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前行。他疾步上前,仔细查看,发现老婆婆米袋上有一个窟窿,米正顺着那窟窿往外漏。他急忙喊:“老婆婆,请等一等,您的米袋漏了!”老婆婆停下脚步,错愕张望。
老婆婆卸下米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该怎么办?”小屈原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紧锁。他低下头,看见那根白色的鞋带,灵机一动,对婆婆兴奋地说:“婆婆,您别着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便毫不犹豫地把那鞋带卸下来,婆婆明白了,她说:“这漂亮的鞋带,多可惜阿!”
小屈原不再等婆婆说话,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鞋带绑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看着婆婆被岁月侵袭过得脸,对婆婆说:“您累了,我帮您背回家吧,您带路,好吗?”说着从地上拎起米袋扛上柔弱的肩膀。不一会儿就到婆婆家,原来婆婆是一位守卫边疆战士的母亲,婆婆连声道谢。小屈原说:“您的儿子为国效力,我帮您是应该的。以后您家里有需要帮忙的事就去找我,就当我是您干儿子吧!”说完看着少了一根鞋带的新鞋,欣慰满溢,道别婆婆,旋风般回家。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
随着四季景致的更迭,乐平里也在最后一抹金黄萧瑟里走向寒冬。北风呼呼而来,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冷,雪比往年来得早了些。在这样的大雪天,溪边林间已无从落脚,散步成了奢望,“读书洞”便是屈原必去的地方。“读杂书”,那些平日里不能携带入学堂的书,到晚上便可在那里名正言顺地阅读了。
一天晚上,屈原走进书洞,点亮油灯,拿出一本白天借来的记载民俗书,如痴如醉阅读书中精彩的内容。窗外狂风暴雪,仿佛与屈原无关,他充耳不闻,徜徉在书海里。到了四更天,他感觉有点冷,便起身找一床棉被披上,正欲继续阅读时,突听一老者在外唱歌,歌声由远及近,已到门前。他被歌声吸引了,连忙起身走到门边屏气聆听,歌词古老而陌生,其中有段歌词是这样的:
赶快把天门大大打开,
我要乘驾浓浓的乌云下来。
我命旋风作我的先导,
我使鹅毛大雪洗涤那空中的尘埃。
你盘旋着已经降临下界,
我越过空桑山跟随你来。
……

屈原正听得入神,耳边蓦然传来敲门声,他回过神来想:”这敲门人定是唱歌的人,我倒要结识一下”。他打开门,扑面而来的一阵寒风夹着一层雪遮住了双眸,他揉揉眼睛,才看清被雪裹成小雪人的来客。来人不等屈原招呼便径自进屋,跺跺脚,丢下一个大麻袋,取下斗笠,朝门外抖着厚厚的落雪。屈原行着抱拳礼,打量着这位来客:身材瘦小,散发披肩,两鬓斑白,满脸皱纹,鼻子冻得通红,但双眼炯炯有神。看屈原疑惑的目光,老者便自报家门:“我是巴山野老。外面风雪大,想在此留宿一宿”。屈原虽觉老人相貌和行为怪异,但本着助人为乐的心态,好心收留了老人。
屈原将老人的住房安顿好后,还吩咐厨房为老人端来了饭菜热汤。看着冒着热气的饭菜,老人没有立即就食,而是大声斥责屈原,没有酒水,怎能进食?屈原反应过来,抱歉地说着失礼失礼,再命人端酒上桌。吃着热菜,喝着美酒,巴山野老紧绷的脸笑容荡开,待酒喝到酣畅时,老人又高声唱响了那古老而陌生的歌。但此首歌与先前的歌调不同,带着些许忧伤与愁苦。听罢,屈原便借机用自己阅读的那些诗歌与老人攀谈起来。许是酒足饭饱的缘故,巴山野老的话渐渐多起来,还询问起屈原的家室,又问他平时阅读的哪些书,他一一回答。
从与屈原的攀谈中,老人知道了他的家世。仿佛老者对他的贵族身份毫无兴致,而是对他小小年纪博学多才陡增了兴趣。老人一改之前的态度,似有感慨地说:“好小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从今若是奋发图强,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啊!”听老人一夸,屈原不好意思了,他谦虚道:“多谢您夸赞,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喜欢读书,不管是治国良策,还是民俗俚语我都乐于阅读”。老人听后,哈哈大笑说:“好啊,这正是我欣赏你的地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阅读广泛,还能将书本知识落实到行动上,深入民间,收集素材,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视野会更加宽广”。

听着老人的见解,屈原有偶遇知音的感动,便敞开心扉与老人交谈起来,引经据典,即兴赋诗,如痴如醉,老人也有相见恨晚之憾。谈到最后屈原见老人有了倦意,赶忙说:“老人家,您也累了,不妨早点休息,只不过……我还想……”见他吞吞吐吐,老人爽快地说道:“年轻人,有什么就说!屈原赶紧一吐为快:“我想劳烦恩师将方才提到的那些书名再说一遍,以便我日后搜集借阅。”老人听后,仍旧一脸和悦,起身往门口走,同时头也不回地说:“好了,今天我老人家也累了,还是早点休息,这个明日再说吧”。屈原不好再说什么,恭恭敬敬地送老人出门,然后吩咐家仆好生安顿老人就寝。
第二天早上,屈原起来时巴山野老已整理妥当欲将离开。屈原忙问老人要去哪里,老人说:“我老人家四海为家,来去自由,只是我这一麻袋东西太碍事,先托付给你保管,待我云游回来再取!”说罢,老人家头也不回地走了。
屈原看着老人留下的那个破麻袋,鼓鼓囊馕的,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心想无论如何,受人之托,就得保管好。一年后,还不见老人来取。好奇心的驱使下,屈原打开那个破麻袋,他诧异了,里面装得都是书!这些书中内容那晚老人提起过的,也有他从未见过的,还有一些书是他梦寐以求的…..看来老人是故意留下这些珍藏赠予他,怕他觉得书籍太珍贵不敢接受,才想出“托书”这个法子。

情窦初开
周显王四十四年,屈原十五岁,正是窦蔻年华,心花绽放的年纪。
屈原每天早起读书,累了就沐浴晨曦沿着田垄漫步。连续三天,都见一小姑娘背着大竹篓,右手拿着一把镰刀飞快地划过野草,左手迅速接住,然后头也不抬,顺势扔到背后的竹篓里。整个动作娴熟老练,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小姑娘的面容很青涩,丹凤眼,橘瓣唇,小巧而精致,十三四岁的模样。望着小姑娘背着满满竹篓消失在田野里时,屈原心里总会升腾一阵莫名的失落感。好几次,他都想与姑娘打个招呼,问声好,奈何没有勇气开口。
又一个清晨,天气阴郁。屈原走出门又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小姑娘低着头,忘情地割着草。屈原远远地看着,心想这样默默关注也挺好的。
乌云集聚,越积越多,雷声霹雳,随后哗啦啦下起了大雨。小姑娘头发淋湿了,她无助得抬起头。突然看到屈原所在的屋檐,她咧开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飞快地跑到屋檐下。
草装满了竹篓,她想卸下来,却有些吃力。屈原见状赶忙上前帮忙。小姑娘回了一个甜美醉人的笑容给他,并问道:“下雨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屈原第一次听到小姑娘的声音,清爽利落,像檐梁啪嗒滴落的雨声。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回家也没事做,在……这看你割草”。
小姑娘擦着头上的雨水说:“唉,割草很累吔,有什么好看的,看你这打扮,平时很少干农活吧”屈原点点头。小姑娘低头想了会,狡黠地笑道:“那以后你帮我割草啊,我俩一起割”。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欢喜的事屈原心花怒放,捣蒜般地点着头。
后来,屈原每天都在房檐下等候,遗憾的是,小姑娘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过。很多人猜想小姑娘雨后回家时遇到了意外,但这只是揣测,详尽缘由无人知晓。
屈原《九歌》里,主人公也是苦等心上人而未至。也有人猜测他经历过一段伤心往事才有感而发,相思苦草漫天涯,就当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切的独白吧!
(下集待续)

微旬刊《大文坊》书画艺术院
为丰富本刊内涵。现决定成立微旬刊《大文坊》书画艺术院。书画艺术具体由以下诸位负责。院长:朱炳明总顾问(兼);院长助理:陈佳新;书画艺术院秘书:白雪。
编委会主任:张兆昆
总顾问:朱炳明
编辑:东方虹
视频技术:杨世英
编发:微旬刊《大文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