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常识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袁炳纲/往直辖市里带酵子

往直辖市里带酵子
袁炳纲
陕西渭北乡下,过去有这么一句俗语:人馋了说媒,狗馋了舔灯。我和老伴,两个原本多年生活在乡下的人,如今却随子——也可以称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久居直辖闹市重庆了。也许是幸福把人宠坏了,也许是城里的一些食材失去乡下那原本的鲜美,我俩真成了吃了五谷想六谷的馋猫,老想吃家乡的一些老旧方法制成的食材。现在吃这些东西,不叫吃,叫享用了。只可惜如今的重庆,灯是华灯,不是旧时的菜油灯,舔不成了;没有婚姻介绍所,也说不成了。况且,如今的媒婆大都年轻貌美。所以,我们两个差不多近似于棺材瓤子的老朽,解馋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了。最好的方法是自做自吃,不是有“要得可口,自己下手”的哲言嘛!我们自己给自己蒸馍擀面,也经常食用一些生菜,譬如:生辣子、生葱、生萝卜、生包白菜……就这,还不够,这次我有事坐飞机,从重庆回陕西乡下的渭北农村老家,老伴又安排我来时带些乡下农村的老旧食材:烙面、牛筋面、辣椒面、粉条、小米、蒸馍酵子。从小到老,乡下农村这些老家的味道吃习惯成老瘾了,在城里整天白米细面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的我们朝思暮想那家乡的味道。老伴说:重庆市的粉条是机器制的,没有老家手工制的那种味道;辣椒面是粉碎机打的,味道赶不上老家石碾碾的味道;小米是隔年的陈谷用碾米机碾的,并且碾成米后放了很长时间,下到锅里熬好久都闻不到家乡当年新谷碾的米的那种新鲜的米香,更吃不出那种油香油香的原味原汁;城里买不到空心好吃的牛筋面;城里的馒头是发酵粉发的面,馍虚软胖大,吃了激素一般,不比农村用酵子发面蒸的馍,筋道瓷实!怎么吃也吃不出家乡硬碱面馒头那种馍香。在城里,想吃碱面硬馍,又寻不到酵子。如果不是因我坐飞机,她可能还要我新磨一些小麦面粉带过来。每次来重庆,如果车方便,我们总要带几袋新磨的小麦面粉。重庆超市的小麦面粉品种很多,但除了色白价高外,几乎再没有优点,好多里边有增白剂,添加剂。记得小时候,用石磨刚磨完一斗新面,母亲便马上用新面打一锅搅团,她说:新面打搅团香。也是的,确实香。刚碾下一场新麦,她也马上用石磨磨一斗面,擀好面条后,招呼左邻右舍前来尝品新麦面条那个鲜美。那时西瓜讲究吃刚开园的,小米要吃新打下的谷子碾的,麦面一次不许磨得太多,怕面粉放久了会丧失一些新鲜味道。玉米糁子也要吃早春播种的叫“早玉米”白色颗粒的,那收了麦以后,种的黄色颗粒叫野鸡红的“迟玉米”,只能磨面。用它做糁子也是没有那种油香味的,因为它生长期太短,只有六十天。那土豆,也分“早迟”,早的蒸吃好,淀粉量饱;迟的只能炒菜,脆鲜。还有那谷子,同样分“早迟”,早的吃小米饭油香油香,迟的一般只磨成谷子面,打饼子。那时家家户户蒸馍,根据家里人口多少确定蒸几层篾子的馍,人口最多的不过一次蒸三层。因为陈馍不好吃,缺香少嚼头,一股陈腐味。那时蒸馍的酵子家家户户都有,平时全埋在面瓦盆中。先泡酵子后启面(方言:发)。蒸馍前,细心的主妇,总不忘先切出一块,留作酵子。而那些粗心的则把启的面全部蒸成了馍,下次启面泡酵子前方想起来。不过,这不难,令儿子或女儿端一碗出去,随便一家,便可以借到酵子。同样,那时的豆腐是用上次做完豆腐的浆水点制的。每次用大马勺舀完成品豆腐后,做豆腐的三爷总要给大铁锅旁的半截水缸内先舀满浆水,留为下次点豆腐用,其余才用来饮牛。那时,人们什么都讲求新鲜水灵,鲜辣子、鲜豆芽、新鞋、新袜子、新新一家子。人也怕老,甚至在人面前,故意报小个人年龄,充嫩充小。记得当时人说只有一样东西新的不好,那就是老式木犁头上的新铧。有人有时显摆老,说自己胡子多长,有人马上顶牛打趣说:山羊刚生下来便长有长胡子,惹得众人一阵哄笑。如今的城市超市多,商品琳琅满目,几乎应有尽有,可大多袋内装有防腐剂,袋外写有保质期。买任何食品材,人们都要看看商品说明书,查查保质期,谨小慎微,一丁点不马虎。可这防腐剂,保质期还有部分食材中的添加剂,仅仅只能保证此食材没有变质腐坏,不能说明新鲜。乡下人吃糖,城里人尿糖;城里人普遍出现了富贵病——血糖高;乡下人为吃不胖发愁,城里人为减不瘦熬煎。过去人的口头禅是“羊肉膻气牛肉顽(方言,嚼不烂),想吃猪肉没有钱”……现时,肉里最贵的却成了牛肉,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的要求,似乎哄抬了一部分商品的价格,又打压了一部分商品的价格。过去的一部分低劣品成了如今的奢侈品,过去的土变成了如今的洋,穿粗布长衫的全是阔佬。于是,货价上出现了新鲜,无论什么食材,只要加上新鲜二字,便价格飙升。冷库里储藏的冻肉,永远赶不上新鲜肉的价格。过去最平常的粮食喂养猪和鸡产的肉蛋,也冠以“土猪肉”和“土鸡蛋”美名了,价格翻倍增番。不过,这土和当年的土包子不一样,是如今商品中的又一层暴发户,也是土豪。同样,街面上的食堂比比皆是,一家挨一家,一个连一个,但“妈妈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农家菜”,“农家乐”……等大型喷绘牌匾下的店铺生意总是比较好一些。那些极个别的碱面馍店门口,总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购买一锅新馍的提出。这用酵子发的碱面馒头,成熟后的香味,甭说吃,闻起来竟是那么诱人迷人,美女一般。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食品转基因了,许多丧失缺乏了原本的味觉了;可人们的味蕾灵敏了,注重养生保健了,人们现在要求的不是吃饱,而是吃好。人们对食材品种的更新换代,亦不是过去那种观念,一味要求高产,而是优质。什么是优质,可能就是物质原本的属性,用原本原始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食材,正如老伴让我带的这几种物品。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总结提炼出来的饮食文化真谛,只可以优化,不可以挪移变迁,使其基因发生蜕变。超市很大很好,但超脱超越了一些原本的基因不见得一定好。火车头始终应牵引所有车厢前进,如果甩脱了车厢,单头疾行,便不见得是好事了……对于老伴让我往城里带捎的这几种农村常用食材,如今在城里却是奢侈品,有钱很难买到一根针,至于酵子,钱多少恐怕都买不到。能买到的,只是一些替代品,这和中药中某一味,因买不到而用另一味替代一样,效果肯定降低了许多!我边准备这些往闹市捎带的几样物品,边想,并提起胡子嘴动,想了很多很多……大概是怕我忘记这极不起眼的酵子,老伴又一次发来语音微信:记着,一定要把酵子捎上,用发酵粉启面蒸的馍不好吃,这你知道!不能再想了,我得出门借酵子去了,因为那个偌大重庆直辖市,借不到一块小小的蒸馍的酵子。不过,这次给大城市借的酵子,不能和乡下去邻家借酵子后一样,蒸馍时切一块发面还回去。这是刘备借荆州,十借九不还。这里距家太远——八百公里路程呀!不过,我很希望有人在重庆市找我借酵子。我更希望我的酵子,能发出许许多多数不清数目的碱面硬馒头来,让闹市的人们也享用那筋道香甜的家乡味道。作者简介
袁炳纲,生于一九五五年,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镇坡北村人。一九七二年参加教育工作,执教于坡北初小。一九九六年调入原建陵教育组,二零一五年退休。小学高级教师,从小热爱文学,先后在《陕西日报》,《咸阳日报》,《秦都文艺》,《秦川》 等刊物,《秦川文化》《西部网络文学》等平台上发表过作品。《秦川》杂志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
持续关注,更多精彩资讯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链接
《秦川文化》招募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李会锋/情感杂谈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介明智/那山那水那日子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袁军武/雪花飘飘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李怀远/难忘岁月
【秦川文化】袁伟/父亲与房子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李晚怡/诗三首
【秦川文化】想去卖字/孙俨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杨学艺/冬日三首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司晓升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袁军武/苞谷面醋饼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张正阳诗歌欣赏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解亚媚/回到家乡(五首)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赵西林/故乡的情怀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司晓升/词三首
【秦川文化】秦川诗人追思文友武永乐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金阿云/神秘的鹤冠峰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武文智/越战总机值班手记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介明智/爱在冬季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袁战利/回望2019
【秦川文化】冬过腊八节/刘晓春
《秦川文化》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 1906716164@qq.com
496879272@qq.com
注意:小说散文5000字以内,
自由诗50行以内
必须原创首发
秦川文化,一个有个性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特邀顾问:周明
顾问:任法融 叶广芩 朱文杰 吴克敬 陈长吟
何丹萌 孙见喜 李彬 史飞翔
文学策划:刘慧
书画策划:萧虎章
主编:舒优良
副主编:王天周 万毅 惠智勇
执行主编:肖春茂 宋一凡
编委:张正阳 王冬雨 颜世玉 董刘洋 李亚红 杨园园
商务合作微信号:lh15991690133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