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江志伟:水墨乌镇水汪汪

水墨乌镇水汪汪
安徽黄山 江志伟
  是“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好呢,还是“水墨乌镇,风雅桐乡”更好刚刚走进浙江桐乡的乌镇,友人就将这个两难命题抛将过来让我定夺。我知道:那前者,是原先乌镇政府网页上的宣传语;而那后者,则是刚刚向全国高手征集来的广告语;我更知道:其实,这二者实在是“鱼与熊掌需兼得”的难分伯仲、各有千秋。因此,我说:容我游罢乌镇之后再来投票吧。
  就这样走进了“不一样”的“乌镇水墨画”中,就感慨起那好一番“水墨乌镇水汪汪”来,但见那:石板路上,平仄着湿漉漉的古韵;小石桥畔,婀娜着湿漉漉的倒影;古戏台里,铿锵着湿漉漉的吴歌;老街左右,高耸着湿漉漉的木门;敞门茶馆中,蒸腾着湿漉漉的氤氲;林家铺子内,回响着湿漉漉的市声;河埠廊坊边,脆响着湿漉漉的浣衣曲;过街券门旁,呢喃着湿漉漉的软乡音。乌镇呵乌镇,家家尽枕河,做不完湿漉漉的美梦;步步有动画,赏不完湿漉漉的美景……
  无论是东栅的香山堂国药店,还是西栅的文昌阁;无论是东栅的宏源泰染坊,还是西栅的乌镇古邮局;无论是东栅的百床博物馆,还是西栅的王会悟纪念馆……只要它们都根植在乌镇的土地上,就注定了它们的如诗如水的“水汪汪”特色情结:以水煎药、以水润笔、以水浆染、以水通邮、以水漆红花雕床;而王会悟这位已经载入了中共党史的乌镇女杰,则更是急中献智、以嘉兴南湖之水托起那艘红船—那艘载有她丈夫李达等15名“一大”党代表的南湖画舫,开完了“一大”会议,完成了开天辟地的镰刀斧头交响曲。难怪乌镇人是那么地爱水、乐水,所谓“乌镇人家两件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其实讲的就是“茶馆喝茶”与“澡堂泡澡”。然而,在此“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在此“全镇竟拥有16座图书馆(室)、60多家茶馆”的文化古镇,小小两件乌镇俗事,经“水”这么一“包”,居然就“乌镇”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得多了。
  在乌镇的东栅、西栅间徜徉,映入眼帘的景致,却非但没有任何“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陌生感,倒反而觉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尤其是惊讶地发现了在这遥远的乌镇,居然也有我已经司空见惯的马头墙和砖雕门罩,简直太出乎意外了,尽管它们并不是徽派而只是浙派;而修真观里的古牌匾上方,居然高悬着一只巨型算盘,则更让我这个来自“珠算宗师程大位”故乡的游客倍感亲切与惊讶;还有那似曾相见的古戏台,台面右侧张挂着的那块历经沧桑的剧目预告牌,让我的思绪霎时闪回几十年;而那老街古宅门楣上方高悬着的“仿古空调漏箱”的生态文明创新装置,又令我大有“他山之石”的感慨。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此次时间的过于短暂,我未能亲眼一见友人向我出示的一张《乌镇老街祭祖图》中的“一街烛光闪烁、一街目光虔诚”的非常动人、特别温馨的民俗文化场面,当然有些遗憾;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是古老乌镇史诗的“诗眼”之一。
  作别乌镇的时候,友人居然还未忘记要我投票的事儿。我当然也只能是实话实说了,出其不意,我投给他的却是我心中的“江氏”乌镇广告语,语曰:“乌镇—心可停泊的港湾,情可怡然的街巷”。因为我觉得:正如“一百个人的眼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其实,在一百个人的心中, 是定会有一百个乌镇的,那又何必要强求唯一呢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江志伟,男, 1947年9月11日生(农历),安徽黟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职称。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连心锁》、《皖南风景线》、《老街与少女》、《黄山松宣言》、《花山谜窟揭谜》、《黄山恐龙之谜》、《算神大位》、《花山谜窟》、《珠坛撷韵》、《算神大位》、《郑寒砚集赏析》、《徽菜飘香》、《走近程大位》、《韩再芬》、《周诒春》等多部,合著的有《黄山与徽文化》(与朱万曙、程亚星合著)等。此外,编有《旅游文学讲义》及其配套教材《旅游文学作品选》各一部。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