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贝时璋、何泽慧在一起,那是2005年12月。何泽慧那年95岁,贝时璋101岁。都是中科院资深院士。两人的家门对门。何先生说:贝先生是我老师。当年何泽慧在振华做学生,贝时璋在振华做先生。)
何泽慧是我尊敬的人,如外婆一样的人。第一次见她是在2005年12月,我们去北京她的家看她,那个中关村科学院家属大院。清早我们从清华大学招待所出发,叫了出租司机,坐在车上左拐右拐,驾驶员就是找不到地方。何泽慧看我们还不到,就走出家门,她家住在二楼,下了楼,走到院子里,再从院子里,走到院门口,站在马路边的大院门口,等候我们,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那一刻,突然有了一种感觉,见到外婆时的感觉。亲情,无限温暖的亲情与亲近。 以后又有多次去看望她的经历。每次去她都与我们拉家常,乐呵呵地笑,丝毫感觉不到那是一个大科学家坐在我的身边。他说她的外婆,外婆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叫谢长达。她说她的三姨妈,三姨妈称作为三先生,名字叫王季玉,做了我们学校四十年的校长,也是何泽慧的校长。她说,他常老师考到第一名,可是姨妈总是会把她改到二名、第三名。她说张大千,当年张大千住在她家里,她家是苏州园林网师园。她说,张大千在她家画画,画完了送给我们小孩子,我们就拿着张大千的画折纸飞机,一时天上飞的都是张大千的画。她说她当年考到清华大学,就是要读物理系,可是物理系有个老顽固叶企孙,说女孩子怎么能读物理呢?不让她读,于是何泽慧说,我就与他斗争。最后叶企孙老顽固输了,我读了物理系。说完,呵呵地笑。我于是说,钱三强当年在班上成绩是不是还不如你?她又呵呵地笑。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去世。一个月后,我写了一首诗《最后的夏日》,还附了小序:我照常于七点多一点到学校(即2011年6月20日)。八点多钟,接到一电话,说何泽慧去世了。赶紧请人与她家人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系。得悉,凌晨六点,住院的何泽慧血压突然不稳,急速下跌,至七点三十七分与世长辞。这一天,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情:七点零七分,学校正门,即原清朝苏州织造署衙门上横挂的校牌,突然掉落,下午七点三十七分,北门的校牌,也突然掉了下来,两块校牌不是同时挂上去的,相隔一年多时间,却在同一天垂落。如何地神奇与不可思议。我们的学校是何泽慧的外祖母王谢长达创办的,她的姨母王季玉担任校长四十年,她的父亲、收藏家何澄长期担任校董资助这个学校。何泽慧本人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都在这里读书。这里既是她的母校,又是她的家。校园有一”花石纲"遗物"瑞云峰",石如有龙盘卧其上,为校园一祥物。
(在何泽慧书房,那年她97岁。)
今日在微信我个人微信号再发此诗,并写上上述文字,以表达对何先生的敬意与思念:
最后的夏日—-哭何泽慧
柳袁照(八子)
最后的夏日在天界与人世的边缘意象之神力让你作再一次冥想看一看自己的家忍不住悲思和痛楚你恣情地追逐
化风化雨这个园子这一天
树木青翠
而肃穆多少次进出的家熟悉而亲切瑞云上盘旋的龙
垂落翅羽这个园子这一天
从清晨到黄昏天悲地哀最后的冥想有无限的神力越过一切时光之界然后消隐
(2011年7月12日)
(在贝先生家)
何泽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象征,对她的敬仰,是一种群体性、整体性敬仰。十年前,学校100周年,我曾在那一届的高三毕业典礼上,作了《像何泽慧那样做校友》的校长演讲,今天看来仍然有意义。
像何泽慧那样做校友
柳袁照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举行2006届高三毕业典礼,意义非同一般。你们走过了三年,即将完成你们的学业,学校走过了100年,即将送走100届学生,这是一个无限庄重的时刻,是一个里程碑的时刻。
同学们,我们在这所古典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韵味的校园,真正学到了什么?我们弘扬了什么?我们为母校留下了什么?72年前,1932届同学当他们离开母校的时刻,在西花园勒石纪念,何泽慧篆书壬申级训“仁慈明敏”。他们把学校传予的中华传统“仁义”“慈爱”“聪明”“敏捷”等美德带向社会,把他们对母校的眷念、感恩之情永恒地留在了母校。11年前,已是80多岁高龄的何泽慧来到苏州,一个人匆匆地走进校园,匆匆地来到西花园来寻觅当年她与同学们亲手留下的一块“壬申级训”纪念物,老人手抚石刻,感慨万分。一位朴素、极平常的老人走在西花园,很快就被我们老师发现了:何泽慧,我们敬爱的老校友,一个响亮的老校友。随即学校请她为同学作演讲,由此,就有了我们学校宣传册上那张何泽慧回母校访问专门题词的经典照片。宣传册更新了一次又一次,但这幅照片却一直被保留着。
何泽慧,1932届振华毕业生。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会员,长期担任振华校董。母亲王季山,我们学校的创始人王谢长达的四女儿,王季玉先生的妹妹。何泽慧振华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毕业,成绩名列当年物理系第一。以后远赴德国留学。在德留学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约里奥·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与丈夫钱三强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新中国物理教材书上,第一个出现的中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就是“何泽慧”。今天学校的实验室,取名“泽慧楼”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南校区有一片“泽慧园”,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闻道廊”上有“何泽慧”的石像、石刻。何泽慧是我们学校的骄傲,也是我们每一位十中学子的骄傲。
上星期,我们赴山西太原灵石县参加何氏文化广场的落成仪式,这里是何泽慧父亲何澄的故乡。何澄6岁离开故乡,再也没有回去,长期居住在苏州,苏州“网师园”就是他的家。画家张大千就是受何澄之邀居住网师园,为网师园为美坛留下了一段佳话。1995年何泽慧回母校,就是来苏州参加何家向苏州市人民政府捐赠网师园的仪式的。
这次山西灵石何氏文化广场落成典礼,何家八位兄妹,来了三位,何泽慧因骨折未能成行。“何氏文化广场”为纪念何澄与他的八位儿女而建,这八位何氏子女,都是从“振华”走出去的科学家。八位儿女,何泽慧是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怡贞是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第一位留美女博士;何泽庆是长春地质学院资深教授,曾为温家宝总理的老师;何泽明是北京钢铁学院院长;何泽涌是山西医科大学著名教授;何泽瑛是南京植物院有声望的研究者;其他,还有何泽源、何泽诚等均有建树。何澄的三女何泽瑛,在落成仪式上深情地说:“两渡是我父亲的家,今天我们寻根而来。父亲6岁离家以后,他再也没回来,但他的心是系在故乡的。原来我不明白,他为何把自己书屋取名为‘两渡书屋’,现在我明白了因为他心中一直想着家乡。”何泽瑛又说:“我从小在苏州长大,吴文化浸润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天,我母校苏州十中的校长也来了,他是代表我苏州的娘家来的。我希望苏州的文化能够走进两渡。”当时,我在主席台上,听了真是感动万分。这次太原之行,我们走进了何家,走进了学校的一段历史。
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去,母校不会忘记你们,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何泽慧等校友一样,对母校的学子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占有学校历史的一席之地。今年10月即将举行百年校庆,你们为母校准备的纪念物,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红楼之西,在桂花园中,已耸立一块“泰运石”。这块石是一幅“童子读书图”,展示了一位挽着高高发髻的学子,双手似乎捧书在读的场景。百年校园培养了百年的学子,漫延成一道灿烂的风景。石上的纹理寓意着“发展”,落款为第100届毕业生、第一届振华双语学校毕业生毕业留念,这是一块富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记得在70年前,在母校30周年纪念会上,竺可桢先生说:“我希望七十年以后,那时振华女校已是规模大为扩充,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在座的同学已近九十之年,到那时,再来此地庆祝母校百年上寿。”竺老期望的时刻已经成为现实。这个时刻由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见证是何等的幸运啊!
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去,离别之前,请记住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精神。质朴大气就是浩然之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就是要我们返璞归真,学做真人,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倾听天籁”,就是倾听自然之声,就是要按照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而做人、办事,保持自然真诚之本性。同学们,我以这12个字为临别赠言,希望与你们共勉,希望我们都像何泽慧那样做校友。
(在2006年6月5日高三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我与何先生在一起,我如与外婆在一起。)
上述演讲的结束语:“请记住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精神。质朴大气就是浩然之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就是要我们返璞归真,学做真人,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倾听天籁”,就是倾听自然之声,就是要按照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而做人、办事,保持自然真诚之本性。”已经被我们师生一致认同为学校文化精神的表述。而何泽慧完美地体现这种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