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柳袁照:让地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
追溯历史,我国语文教学如从有文字算起,已有5000年历史。假如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也有2500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发展,都无法抛开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另辟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再说,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民族与传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渊源,我们在选择地吸纳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论”、“多元智力理论”等现代思想,体现多元文化的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有一个融入民族、扎根本土的转化吸纳的过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让地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的课题。所谓“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有言:“中国人在我们心目中仅仅是一个抽象物。南方与北方的中国人被文化纽带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民族。但他们在性格、体魄、习俗上的区别之大,不亚于地中海人与北欧日耳曼人的区别。”地域文化内涵虽然被现代的文化所冲击,但其独有的气质不会消失,只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新的面貌。每个不同的区域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与品格,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应该步入语文课堂的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我们的初步探索。
一、让吴地文化精神,回归语文课堂
本土情怀,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情怀。我以为语文课担当着责任,作为吴地的一所洋溢本土文化气息的学校,理当让优秀的吴地文化精神,回归语文课堂。
让“吴地的文化精神——先忧后乐与狷介之情”回归语文课堂。从唐朝韦应物、白居易开始,温山软水的苏州形象被塑造出来了。到了宋朝,范仲淹来了,他明白教化如同放牧,牧人必须从加强教育开始,在他出任苏州知州的次年,就设学立庙,文庙府学合一。当时被誉为“东南学宫之首”的苏州府学文庙,是古代苏州的最高地方学府,苏州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孕育出了“小桥流水、隽永清秀、雅致精细”的江南水乡文化,苏州府学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状元最集中之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把文化人的良知、社会的责任推到精神的最高点。
范成大,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居苏州石湖,恬静闲适如澄明石湖水水波不兴。可也是他年轻时奉命使金,索要河南北宋赵家陵寝之地,慷慨抗节,不辱使命而归。在个人意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时候,显示出了苏州人的铮铮铁骨。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一代忠魂伍子胥,尸悬沧浪西门城楼;抗金英雄韩世忠,在沧浪亭的残月下舞剑。“先忧后乐”是苏州这个地方的本色,明代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书生,有沉痛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苏州人骨子里的温文清高,与魏晋时期的沉郁疯癫不同,更多是狷介之气,不服输,勇于独辟蹊径进行自我超越。唐朝的杨惠之,与吴道子同门学画,耻居其下,为苏州创造了一份艺术瑰宝,一壁的泥塑罗汉终于让他名垂千秋;吴门画派的代表沈周,耿介特立,不满时政决意仕途;风流才子唐伯虎,从入仕科考的踌躇满志到牵连科场舞弊案心灰意冷的裂变中,成就为一名职业画师,心中块垒以乖戾偏张的画意来宣泄,自成一体;还有苏州异类金圣叹,批驳人性压抑,矛头直指道家佛家儒家,第一次把《水浒》、《西厢》从诲盗诲淫的官方判词,扭转为自我解放的人文主义。
我们不得不向苏州的先辈们致敬,没有沉眠于宁静的生活里,而是不断地在精神领域里孜孜探求;也正是这种不合乎时代节拍的韵脚,使暂时的走调或变调成全了我们去接纳全新的思想。修齐治平,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不能显达,那就修身齐家。性灵的解放成为道家的阴阳消长,园林营造的封闭世界在建筑形式、建筑格局和建筑功能上无不体现了道家的精神,如鲲鹏悠游大宇,进行一场“庄周梦蝶”的我与非我的心灵慰藉,在封闭的自我空间里找到了精神的自由。比如沧浪亭,全然用来体悟屈子与渔父问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看到了世界的本质,时世不予人机会,那就保全性命,保全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性。在《渔父》的教学中,我们就有意识的强化这一思想情感。又比如网师园,意作渔隐。其主人遗世独立,不再是简单的寄居原始山林,而是大隐隐于市。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结合传统文选必修模块的学习,把吴地的文化精神:“先忧后乐”与狷介之情”,尽力的张扬光大。
二、让吴地文化传统,进入选修课程
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程制度的设立,为吴地优秀文化传统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先后开发和开设了这样的一些区域传统文化课程:
“清朝织造署的作用与文化影响”。早在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呈现出“茧薄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的繁荣景象。清代在苏州设的织造署,专为皇室督造、采办丝绸,著名的乾隆的龙袍,慈禧的百蝶彩绣袍都出自与此。从目前建筑的保存忽然档案的记载来看,当时官署衙门可谓蔚为大观,生产的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天鹅绒、高丽纱、花素累缎等,更为我们延续了5000年衣锦还乡的故事。先古的吴地被视为“南蛮”,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断发,是为了方便在水乡泽国捕鱼;文身,是原始图腾的表现形式,在身上刺了如龙如鱼的花纹,为的是在岁中不受侵犯。一位叫女红的姑娘为使乡亲免受皮肉之苦,创造了在衣服上刺绣图案的方法,既保持了传统习俗,更由于有了色彩,更加美丽。苏州织造署。回想汉唐正是驼铃摇响的“丝绸之路”以丝绸为文化载体向外传播了东方发达的文化,也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迎来了胡琴、长裤和佛教,而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苏州经过千年的等待,也终于从一个丝绸出产地一跃为直接的文化交流者。
“从百年十中的教育历程看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苏州文庙有一座巨大的牌楼,上刻:斯文在兹。这是读书人的箴言。孔夫子的齐鲁文化从他的弟子―― “南方夫子”言偃传播算起,到如今在苏州完美地呈现出来,与北方的粗放与格涩相比,我们的地域文化沉静如处子,如同青衣葛巾包裹的智慧,还带着两袖清风的潇洒意态。最初的文化是读书人谋生的工具,是 “出世入世”的职业选择,自隋以来,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其中,苏州出了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尤其在明清共有202名状元,苏州就出了35名。状元及第不仅为苏州赢得了“姑苏文盛”的美名,而且让国人渐渐以往了久远之前的南蛮霸道;苏州人登堂入室进入了国家机器的高管行列,也满足了自我修养的需求:独立思考,抒写性灵。苏州文人凭借开放的姿态、崇文重教的风气、耿直狷介的性情把一座城市打造成精神归宿的天堂。2005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先后增选50和51位院士,其中三位原籍苏州,这样,苏州籍的院士从原来的97位增加到100位。李政道、吴健雄、钱伟长、贝聿铭等等,哪个不是文化巨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发和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从百年十中的教育历程看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
“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苏州园林,是士大夫退隐安居的私家住宅,是文人写意山水间的艺术生活,也是一片“壶中天地”。我们都体会过园林之美,所有古典的故事无不因为园林的舞台而多了一些艺术气息和灵感。可以说,《红楼梦》没有了园林的背景,会使园中主人公失去艺术的灵感,“红楼”也会了无颜色。我们常用“芥子纳须弥”来比喻园林境界。大意是在佛的面前,小如芥之种子,大到须弥山,虽然在物质世界里有天壤之别,但在佛性上是平等与相容的;引喻为物质世界的有限和精神世界的无穷大。苏州园林的院墙围起的世界渺小如芥子,但当这个微小的人造自然依着大自然的发展韵律而存在的时候,在审美上便拥有了与大自然同等重要的意义。园林 “叠山”“理水”,讲求中国画的飞白、点染,并以高度浓缩、盆景的形式更抽象、符号化。以拙政园为代表,规范了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岛”的构园格局,形象地堆砌了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方士炼丹幻想长生不老的具体场所,定下了学道的基调,而一山一水的构造,完全符合山水画的“平远、深远、高远”构图法。另一方面,亭、榭、舫、轩、斋、馆、台等的丰富造型和独特的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建筑本身的内容,在园林中显得活跃轻灵,宜观、宜游、宜茶、宜娱、宜春花、宜冬雪,与厅堂的正统一谐一庄,带着浓郁的思辨色彩。学生通过对造园艺术的探究,感悟苏州园林的哲学深意、处世态度,生发出个人在莽苍宇宙间寄生的感触。相对于西方着眼于局部精细的文明方式,东方文明,可能更注重的是和合、圆融。在这样的选修课程中,让学生完成一次文化之旅,在本土文化中,在世代相传的基因里重新感知、感悟先人流传的慰藉心灵的遗产,这是有限的语文必修课程无法给予的。这几年,我们的校本语文类选修课程,先后还开发和开设了这样一些:“曹雪芹的生平研究”、“红楼梦选读”、“太湖石赏析”、“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校园碑文选读”、“学校创始人及其教育理念研究”、“百年十中的教育精魂”、“学校的使命”、“费孝通文集选读”、“杨绛文集选读”等等。
三、让吴地文化精髓,编入校本教材
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是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为其提供支撑的。我们先后开发了以下这些校本教材:
编写成《校园碑文选读》校本读物。我们的校园是一座园林,更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校园之景都有象征意义:浓郁的文化弥散在校园里。我校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让十中历史上的校董、著名校友从档案室、校史馆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走进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浸润熏染每一位学生。我校开展对百年学校文化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和总结始于语文教研组组织教师与学生对散布在校园内各角落的碑文和摩崖石刻的研究,并编写成《校园碑文选读》的校本读物,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语文课程中开展教学活动,这极大地引发了我校师生发掘系列学校文化的热情。编写《校园碑文选读》,并非是炫耀学校里的几块石碑,而是想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课堂是无限的,要学会关注身边丰富的语文现象和文化现象,从身边发掘生动的学习资源,时时处处学语文。要学习前辈刻苦的精神、感恩的态度,像他们一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如,在西花园,由何泽慧、杨绛、陆璀三位校友题写的“爱国奋进”、“实事求是”、“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石刻,平静地向学生诉说着做人和求学的道理。漫步在校园小径和刻有著名校友和校董等砖刻的回廊,宛若游走在百年校园历史的长河。校园成为最靠近学生的校史馆;成为弘扬和培育传统美德的大课堂。这些,都是语言活动,又都是人文关怀,是语言、艺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统一。我们追求教学要 “实”“活”“美”,即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基本能力;引进生活活水,注重自主探究;强调审美教育。
编写成“文学苏州”校本读物。“苏州十中”是一所人文积淀很深的学校,在办学的一百年历史中,语文老师中,著名的文学家、作家,不乏其人,如苏雪林、叶圣陶、 张羽等,从我们校园走出去的学生中,著名的文学家、作家、新闻记者,同样不乏其人,如杨绛、费孝通、彭子冈,现代的知名作家中还有范小天、朱文颖等,他们都是苏州文学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人。通过编写《文学苏州》,把苏州文学史中的一些有影响的人,以及他们的诗文作品,较系统地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样既能弘扬地方文化,又能切实地使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环境结合起来,在统一要求与地方差异性的融合中,张扬学生的语文个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这本《文学苏州》发掘出有益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资源,体现了地方性和实践性,也有一定的学术性。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简明而完整。既可以作为一本苏州文学史来阅读,也可以把它作为苏州文学作品选本来阅读。国家倡导的新课程改革,要义之一: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这本《文学苏州》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素——“开放性”。每一章节都有思考题、探究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开放”,不封闭,确保语文教材和社会的和谐同步。以此为中介,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单个的信息汇成“宽带网”。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爱家乡,眷恋故土,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对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希望我们的同学阅读了《文学苏州》以后,对自己家乡古往今来的文学历史格外偏爱,做一个永远深情地爱着自己家乡的人。
把校园作为以本鲜活的吴地文化读本。作为有着百年深厚底蕴的学校,在吴文化的浸润下,不仅有古典校园,更有承继百年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学校精神内涵一起,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把校园本身作为一本书来开发,让一草一木都散发教育的意义。产生文化浸润和情感体验的效果。与此相应,还开发开设了校园文化课程。通过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旨在给师生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学校为师生搭建展示自我特色的平台。有形的读本与无形的读本,交相辉映。我们还编辑了《旧雨来今雨亦来》、《瑞云韵语》、《游走在石头与时间之间》、《迟桂花开》、《瑞云峰所看到的》、《瑞云今雨》等系列西花厅校园文丛达三十余册。语文学习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引进现实生活的活水, 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我们注重创新学习环境,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让地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说做的一点探索。我们的理念是:营造古典与现代兼容、东方神韵中又点缀西方元素的校园语文学习环境,使师生浸润于百年校园所散发的兼容的文化气息中;构建人文与科学并举、本土与世界兼容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学习大课堂,强调回归生命与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使学生在立足学校的基础上,关心家乡,关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放眼世界,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