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柳袁照:尊严是一种气度

我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尊严是一种气度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时候,叹老嗟贫,咏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句子。那个‘自’字好不令人惨然!好像是衮衮诸公裘马轻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风里’。其实同学少年这一段交谊不攀也罢。‘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纵然不以为耻,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脸。”(《雅舍小品·同学》)
读梁老的《同学》,我倏然想起曾读过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人是有阶层的,穷人和富人,百姓和达官,草根和明星,白丁和学者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即便曾同窗共读。因为,不同在同一个阶层,也许永远不会有对对方阶层的深刻体会与感悟
我也写过一文《同学》,在我眼里,“同学”是一个多么温暖的称谓,他(她)是那个与你共为一场考试乐与哀愁的人;是那个下课铃声响起一个买菜一个打饭与你并肩合作的人;也是那个毕业的告别宴上默然离去、不愿和你道别的人……可是,我却未曾想过,若干年后,当年的我们或许已早不在同一阶层,我们中或有人显达、或有人尚为果腹奔劳。梁老说“风云际会,拖青纡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缠万贯者有之;有一技之长,出人头地者有之;而座拥皋比,以至于吃不饱饿不死者亦有之。”(《雅舍小品·同学》)聚会尚且可能,但相聚时的心境还能一如当年吗? 或许,一个叫做“尊严”的东西如鲠在喉,不得释怀。所以,仔细想想,我们也许早就各自走远,一路上的劳苦,渐渐变作了冷暖自知。
可是,有一种尊严,叫做“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这是孔子描画出的子路。孔子说他,穿着破旧的袍子,与富贵中人穿了皮袍的——大陆北方冬季严寒,非穿皮袍不可——站在一起“而不耻者”。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自己就把自己看扁了。可子路没有自卑感,丝毫不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气魄是不容易养成的,孔子说这种气度叫修养,只有子路做到了。
而这种修养,我把它叫做尊严,尊严是要有气度的。
相形之下,古有渔父者,路遇奔逃去吴的伍子胥,接济他一餐饭。临行,伍员嘱咐他:“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藏好饭钵、剩汤,千万不要泄露我的行踪!渔父长叹。伍员走不远,就听得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渔父竟然翻船自沉了;介绍荆轲给太子丹的田光,也为太子丹的一句“愿先生勿泄也”而拔剑自刎,临了说了句“我死了,就不会泄露秘密了吧。”这种“士可杀不可辱”的尊严近乎迂腐与偏狭,素不知“少小有才国家用”啊!
然而,尊严仅用气度打底,还是薄脆了些。
记得那个高阳酒徒郦食其,六十一岁时去向刘邦求职,刘邦端坐在床边让两个女人为他洗脚,郦食其一见面就问:“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的吧?搞得刘邦恼怒不已,大骂其“竖子”, 郦食其不紧不慢地说,那你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的态度来接见我这么个勇敢、有智慧而又品行高尚的人。话音掷地有声,刘邦赶紧道歉,奉其为上宾。一个去求职的人能如此倨傲,仅凭气度吗?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意思是,向诸侯进言,就得藐视他。见到了不起的人,把他看得很平凡,很普通,这是需要气场的。气场从何而来?
我们继续来看孔子对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的称赞:“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妒忌,不贪求,哪里还行不通呢?君子坦荡荡,内心恬淡、平静,如此做人做事自然气度高华。子路听了老师用《诗经》中的两句赞扬他,就“终身诵之”,孔子看不过去,就说他了:“我说你好,你就得意起来了,这不过是做学问的过程,而学无止境,做到这样就到处炫耀,那你就已经不行了。”
而那个高阳酒徒最后也的确没有让刘邦失望,不但帮他赢得了人生的第一场胜利,顺利进入咸阳(当然,“鸿门宴”是后话,与这位高阳酒徒不相干);而且仅凭一根舌头,不动一兵一卒,就帮刘邦游说下七十多座城池。
唉,我们都希望有尊严地活着,也希望老同学二十年后再聚,能气宇轩昂,一派运筹帷幄之态,却不知尊严原来还要用学识作底气的。
附录:我为何推荐《雅舍小品》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共收文章143篇。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散文的代表作,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令阅读者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该书显示了梁实秋所具有的深厚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的实力。作品中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正像作者在《雅舍》中所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正如冰心在《读〈雅舍小品选〉》中写道:“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朱光潜在致梁实秋的信中认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也就是说,译介莎翁戏剧可由他人承担,但书写《雅舍小品》则鲜有“替人”——直至今日,我们尚未能发现在小品写作上有梁实秋那样的功力、实力和创力。冰心和朱光潜的评价,当为公允之语。——柳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