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大也要看绘本-
在2018年台湾的书店里找到这本书
作者是昨天的绘本《第一百个客人》的翻译者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郝广才
是一部有着独特韵味的绘本
透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像诗歌又很白话
最重要的是里面有满满的人情味
下一站:暖暖 摄于台湾
回想起两年前在台湾的旅程
这是个容不下太多名山大川的小岛
但是那些缺失的广阔图景
却被格外浓郁的人情味补足了
这算不算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补偿效应呢?
在九份听《九份的咖啡店》 摄于台湾
不知道是因为旅行还是因为绘本
激发了我内心的诗意和汹涌的情感
2018年在旅途中写就的文字
今天看来还是很美的
引经据典的、故事简练却还感人
听起来像自夸
实则是一种惆怅或者是一种警醒
现在的我恐怕是不及当时的状态
同时也极为感恩
能有机会再次感受当时被深深震撼的心情
文|萌萌
图|5+1
排版|居居
音乐|《看淡》田馥甄
笔者的话
味蕾
是永远不会忘记要回家的
我此时站的地方
越过面前的台湾海峡就是大陆
彼时只觉得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思乡之情情真意切
但当自己真的站在他曾眺望家乡的地方
才知道什么叫:百感交集
如今斯人已去
大家重又提起他的诗:
“当我死时
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家喻户晓
图片来自网络
那你可知此诗的后半段?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餍、饕、餮
都让人想到大快朵颐
在这诗里
虽只是表达贪恋故土山河
却不免感叹
果然最不忘故乡的地方
是味蕾
今天在台湾的文艺风格书店里淘到一本绘本
《妈妈的一碗汤》
随手翻时,只觉得里面是9碗汤的制作方法
但仔细看完,已是热泪盈眶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妈妈的味道陪伴着女儿的一路成长
一边为女儿煲汤
一边用心记录汤的制作方法
让女儿喝,也教会她做
四季的汤、生病的汤、考试熬夜的汤、排解压力的汤、思念的汤
妈妈用所有的爱煮做汤
陪伴女儿一生的成长
后来妈妈去世了
女儿又学着妈妈的样子
为自己的女儿煮汤
生命有时
传承不息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书里的文字会唱歌
翻阅的时候仿佛可以听到纤细的孩子的歌声
孩子们唱着:
“多少希望,多少盼望,
多少爱,都在妈妈煮的一碗汤。
要多少风浪?
才知道家是最安全的港。
要多少风霜?
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此次台湾之旅
同行的有一位去给母亲扫墓的老先生
如今两岸通行便利
母亲却已经去世几十年了
这次带着新儿媳一起前往祭拜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老先生的父亲是位空军飞行员
母亲是大学老师
接受着高等教育的母亲也做的一手好菜
用现在的话说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江南的小菜点心信手拈来
他到如今都记得母亲曾经做菜时的样子
聘聘婷婷、温婉柔美
仿佛岁月安然 现在回忆 恍如隔世
父母前往台湾后
妈妈的味道让他思念的几近疯狂
曾多次想游过这湾海峡
被众人当作疯子拦了下来
我们听了他的话 不禁哑然
接着导游说起一个她身边的故事
高秉涵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台湾律师
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
在战争中孤苦飘零
受到了前往台湾的士兵们的帮助
最终被带到了台湾
高秉涵长大之后,士兵们都老去了
老兵们常拜托他:
等我死了,请你带我回家
因为感念恩情
同时自己也有着同样的切肤之痛
两岸开放后
高秉涵两岸奔波
20多年间
捧着50多位老兵的骨灰回乡安葬
落叶归根
终归故里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导游小姐说,她记忆最深刻的
就是高秉涵曾说过
每年春节,对岸的母亲都会亲手做一桌他爱吃的好菜
为他留一套碗筷
念叨着儿子能吃到该多好
总是便老泪纵横
死时都没有闭眼
此时要为母亲扫墓的老先生已潸然泪下
众人心有戚戚焉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说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那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远去
但当站在海峡的此岸
眺望彼岸的故土
我们仍会试着去想象
那是怎样百转千回的眷恋
怎样声泪俱下的思念
怎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憾
图片来自绘本《妈妈的一碗汤》
于是这里的人们仍然做着
天津的打卤面
上海的腌笃鲜
四川的回锅肉
浙江的雪菜百叶毛豆
……
他们发了狠似的
要把对家的记忆留在食物里
一代代传下去
不曾做过游子的人不会知道
“回家”这个词有多美好
而味蕾
是永远不会忘记要回家的
天下的游子啊
愿世上的母亲终能拥你入怀
愿你归来依然是少年
2018年1月14日
于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