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精彩纷呈的人生(上)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精彩纷呈的人生
精彩纷呈的人生(上)
作者:向素珍
2020.9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CS孩子,又经历了战火纷飞年代的洗礼。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人生故事精彩纷呈。外交家、教育家、中加友谊使者、医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艺术家、戏剧作家、编辑、诗人……,一大批CS孩子活跃在多学科、多领域的世界舞台。
CS孩子们离开中国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毕生致力于中加友好,有的还成为了中加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1、为中国的英语教育奉献终身的伊莎白(Isabel Crook)
伊莎白1915年12月1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曾就读于华西加拿大学校。1938年,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毕业并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到成都。在此期间伊莎白邂逅英国共产党员戴维·柯鲁克(David Crook),后结为夫妻。受其影响,伊莎白于1943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45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人类学博士。
图片说明:伊莎白在晋冀鲁豫边区调研(拍摄于1947-48年)图片说明:1947年夏天,伊莎白夫妇来到冀豫交界的武安(当时是河北涉县)西部山区的十里店村开展社会调查,完成了极具社会价值、报导中国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与《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这两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使西方了解了真实的中国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并被西方许多社会学教师指定为学生必读书。图片说明:2007年前总理温家宝就《十里店》一书写给伊莎白的亲笔信
图片说明:1948年夏天,伊莎白夫妇应中共之邀来到石家庄西部一个叫做南海山的小村庄,为叶剑英、王炳南领导的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教授英语,为中国培养早期外事干部,从此开启了他们全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者,他们在此辛勤耕耘了60多年。照片为1948年伊莎白夫妇在南海山。左起:叶剑英、韩丁、柯鲁克、伊莎白(拍摄于1948年夏)
图片说明:1948年,身着土布军装的柯鲁克和伊莎白夫妇在南海山外事学校(拍摄于1948年)
图片说明:伊莎白与她的学生(拍摄于1950年)
图片说明:作为人类学家的伊莎白,不辞辛劳地一次次走进中国边远山区,走进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了解不同人群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状态,分别在理县嘉绒藏族地区、汉源彝族地区和璧山县大兴镇进行社会调查。2013年98岁高龄时,她将当年调研收集的史料重新加以整理、编写,出版了《兴隆场——抗战时期四川农民生活调查(1940—1942)》一书,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历史的鲜活记忆。
图片说明:2010年7月,伊莎白的孙子柯霜晨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同年底,作为家族在中国生活的第五代,他来到祖辈生活工作过的华西坝,成为了一名烧伤整形医生,延续着家族与中国、与华西坝的情缘。照片为烧伤整形医生柯霜晨
图片说明:2012年,伊莎白的2个曾外孙女在北京出生。迄今,连同她的姥姥在内,她的家族共有6代在中国生活过,三代出生在中国。目前有四代幸福生活在北京。(拍摄于2016年)
图片说明:2015年,伊莎白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家招待会上。
2019年9月29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伊莎白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伊莎白是一位善良、宽怀、坚韧、睿智的伟大女性,无论受到何种打击和磨难,她总是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微笑面对人生。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中国。今天,伊莎白依然居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一栋普通的教师公寓里。
2、世界和平的使者文幼章(James G.Endicott)
文幼章1898年12月出生在四川乐山。1909年与弟弟成为华西加拿大学校的首批学生。他在加拿大完成大学学业,分别获文学学士,神学学士、神学博士学位。
抗战期间,他率领医疗队四处奔走,救死扶伤。解放战争时期,他反对内战,冒着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危险,在成都少城公园激情演讲。1949年5月,出任加拿大和平大会主席,组织了“禁止原子弹”请愿活动。1952年荣获“列宁和平奖”,1957年当选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副主席和国际和平学会第一任会长。
图片说明:1938年汉口沦陷后,文幼章向新征入伍的士兵发表演讲,鼓励他们抗击日本侵略者。(拍摄于1938年)
图片说明:1939年,中国军官护送文幼章和牧师弗雷德·欧文到四川的一处军事基地为新兵进行抗日演讲。(拍摄于1939年)
文字说明:文幼章还是一位教育家。在四川期间,教会安排文幼章给中国学生上英语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改革英语教学法上。他倡导生动形象的英语教学方法、亲自撰写课文和教师手册、编著了《直接法英语读本教授书》、与朋友合编了《新语法词典》。这些读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累计印刷超过四百万册,在中国内地英语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文字说明:从1948年开始,此后的四十多年间,文幼章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多伦多编辑出版了《加拿大远东通讯》。目的是向他的同胞们宣传新中国鼓舞人心的发展,敦促加拿大政府加快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好关系。
文字说明:1952年,文幼章夫妇访问中国时拜会宋庆龄。新中国成立后,文幼章为发展中加友好关系做过许多工作,与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黄华、廖承志等都是多年的好友。
文字说明:1959年10月,毛泽东接见文幼章率领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代表团。后排左三为文幼章,前排左一为文月华。
文字说明:1972年1月,文幼章在1949年以来第4次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会见并亲切称赞他为“中国话说得比中国人还好的外国人。” 他打趣地对总理说:“还有人笑我的中国话是带四川口音的呢。”
文字说明:1993年,文幼章以90多岁高龄在加拿大病故,他的后代遵循遗嘱将骨灰撒进了出生地乐山的大渡河中。图为在乐山举行的骨灰安放仪式。
3、著名的教育、医学家启真道(Leslie Kilborn)
启真道1895年出生于四川乐山,是中国西部第一所西医医院的创建者之一启尔德的长子。在他童年时,成都还没有CS学校,因此在1905年10岁时就读于重庆的CS学校。1913年,启真道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习,主攻生理、生物化学。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维多利亚理科银质奖。之后他又继续攻读生理学研究生课程并于1918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理学硕士和文学学士(M·A)学位,接着又继续攻读医学和哲学博士。1921年与同学Janet McClure(中文名启静卿、医学博士)结婚,为继承父业重返成都,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教授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英语。1927-1928年启真道利用回加拿大休假的机会,继续完成他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获多伦多大学生理学博士(Ph·D)学位。1928年春天,全家返回成都。此后,启真道先后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医牙学院总院长直到1950年。此外,他除任院长和担负沉重的教学工作外,他还兼任医学系系主任,承担了对西部边境地区一些民族的调查研究,先后担任社会学杂志编辑(1925-34;1936-1941)、主编(1941-1942)。
启真道(右二)在华西协合大学生理实验室指导学生上解剖课(大约1928年)
1952年3月,启真道夫妇离开了成都。受香港大学邀请,启真道担任了该校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和医学院主任,1960年从香港大学退休时,他所负责的生理学教研室已发展成为生理、生化、药理三个教研室。
启真道医生到香港后,对新成立的崇基学院表示出兴趣,这是一所提供文理科预科教育的教会学院。不久以后,启真道被任命为学院董事会成员,很快晋升为董事会主席。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香港的第二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筹建计划,1960年,从香港大学退休后,他受聘于崇基学院副院长并主持制定了三个独立学院(新亚洲学院、联合学院和崇基学院 )的学术标准。这三个学院于1963年合并成为今天的香港中文大学。
1963年春,启真道夫妇离开香港回到在加拿大,1965年4月,他的母校多伦多维多利亚大学授予他宗教文学博士学位(D.Lit.S)。1967年6月启真道医生在多伦多逝世,享年72岁。
4、为中国的护理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启智明(Cora .Alfretta. Kilborn)
启智明,启尔德的次女、启真道的二妹妹。1899年,启智明在父母从中国回加拿大休假期间出生,后随父母来到成都并在成都长大。1920年,启智明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毕业,获现代语言荣誉学士学位(B·A),紧接着又完成了教学和管理学课程。毕业后又在多伦多大学进一步深造公共卫生护理学,同时在多伦多医院护理学院接受培训。1926年,她随加拿大联合教会的女子志愿队来到华西,在她母亲启希贤建立的成都妇女儿童医院(仁济女医院)与母亲一起负责医学和护理学的教学工作。1933年母亲退休回到加拿大后,启智明继续留在成都工作和教学。后因母亲病重她回到加拿大。1942年母亲病逝后,启智明又回到成都继续她的护理教育工作。此时,妇女儿童医院已被战火摧毁,但华西新的发展正在悄然进行中,并在战后达到高潮。华西协合大学把所有的教学医院进行统一管理,并开设了护理课程专业。启智明被任命为学校新护理系的主任。这个系位于大学校园里新建的医院大楼里。1950年,已经51岁、将自己生命的大部分都奉献给了中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启智明回到加拿大,先后在国内从事布道工作,以及在曼尼托巴教会医院工作,后来又从事私人护理工作,于1962年与本杰明·卡内儿先生结婚。
1974年启智明的丈夫去世,她很悲伤和孤独,于1975年8月住进了多伦多新视界养老院,1985年2月27日病逝于多伦多,享年86岁。
5、玛丽·埃莉诺(Mary. Eleanor. Kilborn)
玛丽·埃莉诺,启尔德的长孙女、启真道的长女,1924年出生于成都。她的小学和大部分中学阶段都是在成都和仁寿的CS学校完成的。由于战争, 1943年底,她随家人回到加拿大,在多伦多完成中学教育后考入哈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后来,她转入多伦多女子大学医学院学习护理专业,毕业后又在蒙特利尔完成了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成为一名注册护士。1949年10月,玛丽随父亲和继母吉恩博士回到成都,成为启尔德家族在中国的第三代医疗志愿者。因为从小生活在中文环境中,玛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一到成都,她就投入到华西协合大学医院护理部的工作。她立志继承她的家族和奶奶启希贤及姑姑启智明的事业,为中国西部的医疗和护理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1951年,在这片从小生长的土地上工作了不到两年的玛丽离开成都,回到了加拿大,终身从事她所热爱的护理工作。
6、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Robert Kilborn
Robert Kilborn,启尔德的长孙、启真道的大儿子,1923年出生在峨眉山新开寺,1941年回到加拿大学习医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
此前许多资料表明,启尔德家族一门三代72年(其中大陆61年、香港11年)里对中国医学、教育的贡献,随着启真道的退休而画上了句号。但最新的信息证实,启氏家族与中国的情缘远没有结束。
1990年,Robert重返成都访问当时的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时,萌生了再为华西医学事业做贡献的念头,回国后即发起创办启尔德纪念基金会 (The Kilborn Memorial Fund)。1998年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生协会(RCPSC)、启尔徳纪念访问教授捐助基金会(Kilborn Memorial Visiting Professorship Endowment Fund)正式成立,费用由内外科皇家医学院从特别捐赠款中支出。该项目旨在派遣医学专家到华西医学中心讲学、指导医学中心下属医学院教师们的医学专业或公共卫生专业方面的研究。1999年,该基金资助了第一名加拿大访问教授来到华西医院讲学。2013年,启尔德纪念基金转由加拿大韦仕敦大学(Western University,原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代管,并改名为启尔德家族访问学者基金会(Kilborn Family Visiting Scholar Fund )。迄今为止,启尔德纪念基金通过上述两个渠道已全额资助了十多名加拿大一流医学科学家或临床专家到华西医院讲学或临床交流。
Robert Kilborn于2018年2月病逝于多伦多,享年95岁。
7、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John Small )
苏约翰(John Small),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总工程师苏继贤(苏木匠)的小儿子。1919年12月出生于成都,1927-1935 年入读华西加拿大学校,16岁回到加拿大继续接受教育。
苏约翰一生经历丰富。1941年至1945年在加拿大皇家海军服役期间被借调到英国皇家海军,先后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战争结束后,苏约翰回到圭尔夫和多伦多大学学习。1950年,他作为农业贸易官员被派往加拿大驻荷兰大使馆工作。1958年,他被派往香港负责中加小麦贸易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受连续三年的大饥荒,苏约翰于是提请加拿大政府拿出更灵活的方式和政策来应对中国时局,帮助中国度过危机,并着手启动中加小麦贸易秘密谈判的工作。在时任加拿大总理迪芬贝克的支持和农业部长阿尔文?汉密尔顿的巧妙安排下,苏约翰灵巧周旋,最终以比国际市场还低廉的价格向中国出售了76.2万吨小麦和32.7万吨大麦,及时为中国提供了人道主义帮助。
在他的外交职业生涯中,曾两次被派往巴基斯坦;带领加拿大代表团参加巴黎的经合组织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担任英联邦副秘书长 (经济学);担任驻马来西亚大使等。
为了感谢这位中国救命恩人,1972年10月22日也即是苏约翰走马上任当天,《人民日报》在第6版上发表了题为“加拿大驻华大使到京”的新闻,朱德元帅亲自接受国书,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十分罕见。1976年10月,苏约翰不辱使命,圆满结束四年任期后载誉回国,在此期间他为中加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苏约翰于2006年5月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7岁,
8、为中加建交做出积极贡献的Bob Edmonds
Bob Edmonds 1928年出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后随父母来到四川自贡,在自贡度过童年,成为华西加拿大学校学生。他的父母于1921年来到中国,是加拿大联合教会的全职教育者之一,曾在自贡一中教书。父亲曾任一中校长。
1950年,鲍勃·埃德蒙从多伦多大学毕业,获现代历史文学学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中国项目。一年后,重返多伦多大学攻读研究生,方向为英国历史。1952年,Bob Edmonds进入加拿大外交部工作。在他38年的外交生涯中,曾先后在印度尼西亚、新西兰、老挝、瑞典、匈牙利、联合国(纽约)、梵蒂冈罗马教廷和意大利等国任职。1953年,曾在渥太华担任过中国事务的主管干事。1968-1970期间,他作为中加建交谈判小组的加方成员,直接参与了中加建交工作。2004年9月,Bob Edmonds应中国外交学会邀请重访中国并回到他的成长地——四川。2007年3月,Bob Edmonds突发心脏病在加拿大去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向素珍,《老照片项目小组》重要成员。十多年来,多次举办了反映中加友谊的展览和老照片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协助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加拿大总督于2013年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永远的华西
文字编辑|永康
预览审阅 | 风铃
责任编辑 | 月亮舞蹈
联系我们|yydhx@qq.com

你的一个“分享”
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