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蚕音声声080】骄傲的乡音(文/郭淑琴 诵/张燕飞)

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成立于2015年12月22日,《蚕音》是原平市教师校园文学社主办的社刊,是广大教师文学爱好者自己的刊物。
骄 傲 的 乡 音
文/郭淑琴
诵/张燕飞
也许有一天,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我们的乡音会逐渐消失,淡出文化与历史的舞台。但是,老人们说,不管普通话怎么普及,我们熟悉而亲切的乡音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这声音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子孙后代的骨髓,且它是我们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乡音——同川乡音。

老家在梨果之乡的同川。全国各地做水果生意的商人大都来自同川。同川的方言听起来很土,譬如管休息叫歇晌儿;管我的叫们的;管你出去了叫你出咯来;管打呼噜叫打鼾睡;管晚上叫黑喽,等等。在老家许多年少人的心里,这乡音就好像是一张劣等人的身份证,好像时刻提醒别人,我们是来自落后山区的农村娃儿。就是带着这满口的土乡音掺和着蹩脚的普通话,同川人在全国各地打拼着自己的天地,用倔强的性格和勤劳朴实的特质,演绎着同川人的辉煌。
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小毛孩的时候,随父亲走出了大山,来到县城开始了另一番天地的生存。从此,我也尝试着说县城话或者蹩脚的普通话,刻意避免露出“丑陋”的乡音。可有时候,乡音就似乎是一条活泼的小尾巴,一不小心,就会露了出来。当时,父亲所在单位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语言也很混杂,好像是各地方语言的一个大荟萃。 随着时光的流逝,走出大山也已经很多年了,但越是想改变这乡音,始终也没彻底改掉。至今说话常常也会露出乡音,并且,让人一听就是同川口音。俗语说的“根深蒂固”一点儿也不假。真的,乡音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扎根于我们的血液。它会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更牢固,也会随着经济的腾飞,伴随我们生生世世。 其实,有时候,家乡人最瞧不起的也是好多半路走出大山,而想改掉乡音的人。在他们眼里,这些人无疑是一些不懂人情,不懂世事,矫揉造作,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老家也曾流传过好多关于走出大山的人,回家乡时的笑话…… 尽管,老家人固守着祖先给流传下来的产业,而倔强地,日复一日地繁衍生息着。但我觉得,普通话虽然是地方语言的提炼,也没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可它能让我们很好地与外界沟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就业等诸多方面提供便利。
父亲退休后,隔三差五地回老家去住,而且在老家又盖起了房子,种起了地,彻底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今年夏天,我也重返故乡。多年不见,老家依然如故。有些变化的就是,公路的旁边有的人家盖起了二层楼,做小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生活的条件和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蓝天白云的天气已不再是梦想。空气没有污染,蔬菜水果也是纯绿色的。熟悉的家乡风景在被我遗忘了多年后,如今突然又觉得温馨亲切起来。一路走来,面对乡亲街邻的热情问候,久违的乡音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像风吹土地般自然融洽。想不到三十多年不说的家乡话,咋说起来也还很流畅,如顺山而下的溪水,又如随风飘舞的柳絮。连儿子都惊讶地看着我,他从来不知道我还会说家乡话。 重返家乡,重拾乡音。街邻并没感到意外。他们的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使我感到家乡人的纯朴,实在。从山里走出去的好多年轻人都曾经撇掉过乡音,可等他们长大后,又无一例外地拾回来。
乡音是我们这方水土的文化传承,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也许,在我们的血脉里就流淌着我们的乡音。这种乡音,与生俱来就属于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虽然,它很土,但我们因它而骄傲。
选自《蚕音》2017年第4期(总第10期)

作 者 简 介
郭淑琴,原平市范亭中学教师,原平教师校园文学社成员,喜欢诗歌散文。虽是女人但有爽直情怀,用心感悟文学之美,用情走入字里行间。有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媒体、杂志。
诵者简介
张燕飞,原平四中教师,原平教师校园文学社社员。爱读书,喜朗诵,好唱歌,热爱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点下方蓝字“阅读原文”看农民大哥瞬间成为“中国之美”,勿忘投票支持哦!点红色的“选”,“选”由红变灰“选”,然后“确认提交”,出现“投票成功”即可。(编号:8552 昵称:滹沱春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