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不久,我写了一篇鼓吹自私的文章——《去自私吧,不丢人!》。乍一看题目,似乎真的有些挑战三观的味道。在这个锣鼓喧天地弘扬无私奉献的时代里,自私总显得格格不入而又郁郁寡欢。
这篇文章是它的姊妹篇。
提到自私这个词,人们自然地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它进行无情的驳斥——
自私的人,是不道德的自私的事,是不该做的可是,究竟什么是自私,似乎认真思考的人并不多。干嘛想那么多呢,不管怎么说自私都是不好的、不对的罢。
于是,自私只能做得,说不得。
有意思的是,经济学恰恰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自私就没有经济学,更没有自由市场经济。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富论》中说: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我们享受的商品和服务,并不是那些生产商和服务商的无私奉献,而是他们渴望获得你兜里的钞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他们不得不迫使自己为顾客提供更好更多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上看,做为市场中的芸芸众生,人人自私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如果说别人自私还不过瘾,不解气,我们还会加上另外一个词——自利。自私自利从来都是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在这里我们不谈自私和《国富论》,倒是要说说自利和《道德情操论》。从自利中看一看一个经济学家在利己的前提下,如何逻辑严谨地为自利正名,如何构建一个规范宏大的道德体系。
2一个经济学家怎么会写出《道德情操论》这样的“伦理学”著作呢?这多少有些不务正业。其实,斯密在这本书中也是在大谈利益的获得与取舍问题,一点也没有偏离经济学的主题——选择。不同的是,这本书关注地是个人利益,而且不是与金钱有关的利益。
在斯密看来,人必须是自利的,自利是人的本性。而自利与自私的根本不同在于,自私往往表现在对金钱等物质财富的追逐和贪婪,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竞争是其本质。而自利是对爱和荣誉等的精神追求,付出才是获得爱和荣誉的不二法门。
所以,在斯密看来,人不但天生就渴望被别人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
怎样做才是一个值得爱的人,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这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行为选择的问题。这样看来,斯密还是没有失去一个经济学家的本分。
3先说值得爱。比如你的孩子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也不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在考试中他通过作弊的手段考了高分,名次在班级名列前茅。大家都觉得他进步很大,老师给了他极大的表扬,同学们对他赞许有加,你也对他更加疼爱。
试问,他值得爱吗?你爱的一定不是这个通过作弊获得高分的他,老师也不会给作弊的孩子给予表扬,同学们也不会羡慕作弊取得高分的孩子。作弊的他就不值得爱。
所以,要值得爱和被爱,前提就是要做符合道德规范的事,就是要成为一个拥有美德的人。在亚当·斯密看来,美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谨慎。处人为世要做整体的、细节性的考虑,小心评估利弊得失。待人接物老实诚恳,不夸夸其谈,不摇铃打鼓,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正义。有是非观念,能做到善恶分明,不会因为是非不明而伤害到别人。
仁慈。就是要做到仁爱慈善,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
这三项美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时都可以遇到,或者说我们随时都要接受它们的考验。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在自利;如果做不到,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没有谁愿意干养虎自啮的事情罢。
4亚当·斯密的这套道德体系,有着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
追求自利是人的本性
自利就要被爱
被爱就要值得爱
要值得爱,就要拥有美德
动情之前,先讲理。
从一个人性的基本常识推导出来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在逻辑的美感中,让道德成为一个理性人的自利选择,是不是比那些动不动就用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动之以情的说教,要好很多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晓龙的学习史。如果您喜欢这里的文章,请转载。您的关注和转载,就是我前进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