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童瑶演了个电视剧《三十而已》,她在片中饰演了一位全职太太“顾佳”。与不少观众传统认知的“黄脸婆”型全职太太不同,“顾佳”活得非常精致,既可以照顾好家庭,又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眼界。人设走红之后,也引发了网友的思考。
全职太太能不能有独立的人格,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是吵不出答案的,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全职太太一定就人格不独立了吗?
我说个身边的例子,领导A,50出头,太太比他小10岁,儿子已经在美国读大学了,儿子出生以后,太太在家带孩子,没有外出工作过,也有20年了吧,我这个领导是成都人,对老婆言听计从,所有的收入都交给太太,每个月领一些零花钱。老婆负责小孩的教育,顺带做一些投资和理财,把家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让我这个领导操心。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难道我这个领导夫人就是人格不独立了?
我再说一个同一个公司的反例,某领导B,女性,工作特别要强,迟迟未要孩子,年近40时,好不容易怀了孕,此时她老公已经有45了吧。结果回老家安胎还是待产时,估计有一些波折,孩子没保住。
医生诊断后判断由于年龄和体质的关系,后面怀孕的机率已经很小了,她老公无法接受自己没有亲生骨肉的事实,在家庭的压力下和她离婚了,后面找了一个比自己小17岁的前台小姑娘。
你当然可以骂这种人是渣男,可换个角度看,为了一个工作,搞成家庭破裂,后半辈子孤苦伶仃,晚上回家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这种所谓的独立,值不值得追求呢?
如果再细挖一下,我这个年龄的人,身边也有一些离婚的家庭了,这些离婚的家庭,无一例外,全是双职工家庭,离婚原因多种多样,孩子、老人、生活习惯、外遇等等等等。某些人口中的全职太太成了黄脸婆被丈夫抛弃的情况没有出现,倒是天天标榜以独立女性自居的,婚姻家庭不幸福的有不少,那你能说做全职太太就一定比外出工作更幸福吗?也不能这样说。
一、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在是否独立这件事情上,因人而异,上班的女性不要瞧不起在家做全职太太的,认为人家经济不独立啊,要看老公脸色啊如何如何的,这就陷入了资本家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策略了。
爱看别人脸色的人,在单位就不要看上级和老板的脸色吗?年纪一大,职场竞争力下降,一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万一失业了,不还是要回归家庭吗?
很多人事事讲究个独立,啥叫独立,有没有人能够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是金钱独立,家务独立,育儿独立,还是吃喝拉撒都独立?
我很好奇,你那么追求独立,那还结婚干吗?两人干脆分床睡,不是更独立吗?难道独立只有钱吗,那你不做家务算不算独立,生了孩子不带是不是也独立?
职场女性瞧不起在家做全职太太的,这个鄙视链反而是把人的价值给物化了,家庭贡献是不能全部用金钱衡量的。这个逻辑倘若成立,那夫妻双方里收入高的一方岂不是也可以瞧不起另一方吗?
你月收入1万,每个月买包、旅游,是月光族;我月收入5万,要还房贷还要存钱,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那你说谁的贡献比较大?也说不清楚。
另外,不要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女性就业率全球第一,接近70%,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好事,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在这里我要先介绍一个商业洞察力里的模型,因为后面好多地方都会用到它,也就是增强回路。
增强回路,顾名思义,是让事物一圈一圈循环增强的模型和机制。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比如,腾讯的社交。用户数量越多,对其他用户就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数量就越多。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社交增强回路”。
比如,阿里的电商。买家越多,卖家就愿意来卖东西;卖家越多,买家就越愿意来买东西。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电商增强回路”。
比如,百度的搜索。收录的网页越多,来搜索的用户就越多;来的用户越多,广告商就越多;广告商越多,就有钱收录更多的网页。一圈一圈循环增强。这就是“搜索增强回路”。
以上内容来自得到APP的课程-《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对你提高事物的系统性认知很有帮助。
增强回路也分正向增强回路和负向的增强回路,越来越好就是正向增强回路,越来越差就是负向增强回路。
苹果的AppStore就是正向的增强回路,应用软件市场里的软件越多,手机就卖的越好,手机卖的越好,就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为IOS平台开发软件,形成的一条正向的增强回路。
Nokia和微软搞的那个WP系统就是负向的增强回路,没有人给你的操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所以你的手机卖不出去,手机的市场份额上不去,就更没有人帮你开发软件,循环往复,一条负向的增强回路就此形成,Nokia手机的市场份额一路下跌,直至被微软收购。
回到前面说的,女性就业率高不是好事吗?全社会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家庭增加了收入,双赢的事情,怎么会有问题呢?
如果我们用增强回路的概念来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女性外出工作,是可以形成不同的增强回路的,很多女性之所以不接受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的压力大,单靠男性一个人的收入,无法承担全家人的生活。
因为男性收入不足,所以女性要参加工作,正因为女性参加工作,才增加了全社会劳动力的供给,压低了男性的平均工资,单靠男性一个人的收入,就更无法负担一个家庭的生活开支,因此女性就不得不更努力的参加工作,从而导致社会陷入内卷化的局面,大家天天劳劳碌碌,所得不过是温饱而已,这就是负向的增强回路。
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单靠男人一个人的收入,全家就可以过的很好?真的是中国人养家的成本天生比别人贵吗?如果我们只看表象的,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答案的。
在这个模型里面,我们加入一些变量或者因果关系,假如有一天,中国的在职员工里,有一个性别的员工,突然全部都不工作了,会出现什么局面?如果你推断一下就会发现,并不会出现家庭收入锐减的情况,而是另外一个性别的员工,收入大幅攀升,会持续上升,直至遭遇到资本盈利的平衡点这个调节回路。
调节回路也是商业洞察力30讲里的概念,增强回路7步之内必有调节回路,这点我们要理解。
以上内容,只是因为增强回路概念做的一点分析,不代表本人完全同意某种理论,以下回到正题。
二、全职太太是否是个职业?
从全职太太每天从事的工作看,说不是一个职业简直是胡说八道,全职太太的家庭男人一般都忙于工作,老婆在家要负责养娃、遛娃、教育、课程安排、家庭装修、水电物业、小电器维修、理财投资、健身锻炼等一系列操作。
以上的工作,如果还不是职业,你和我说什么才叫职业?全职太太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认为是强过一般人的,尤其是自己带娃的那种。
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职业女性对回归家庭有所抵触呢?
其实还是对“太太” 这个身份是否是一个具备竞争力的职业有所怀疑,因为这个职业不够市场化,难以有第二个雇主来进行检验,无法进行市场化的定价。
太太这个职业,做的好与不好,没有量化标准,没有市场化的评价机制,没有劳动仲裁机构,社会上对于职业化的属性认知都不一致。你是业务骨干,和老板闹别扭不开心了,别的公司来挖你,待遇合适你就跳槽了。
可是家庭里面怎么办?你和老公闹别扭了,外面要有合适的人,是不是也能一甩门,一拎包,转头找别人去了呢?
职场上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不同的职业是可以享受更高的溢价的,比如说教师、医生、金融、财务等专业领域的人员。可是全职太太这个职业,经验丰富了以后如何获取更高的职场溢价,也是个问题,你带娃带了十几年,家庭和睦、小孩读书上进,这种绩效怎么评价呢,能获得比家里搞的鸡飞狗跳的那种获取更好的收入,也是个机制问题。
如果想让全职太太成为一个职业,就要通过机制来解决太太这个职业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单靠女性个人的奉献和另一半的支持,是无法长久的。雷锋做好事肯定不是为了钱,可是如果老让雷锋吃亏,那雷锋长期做好事就不会有动力。
三、让全职太太具有职业的属性
既然全职太太可以是个职业,要让这个职业能持续下去,那就需要让她有职业的属性,简单回归一下的话,就是让这个身份具备一个职业所应该有的保障、发展以及荣誉感。
保障这件事情,分为两类,个人保障和社会保障。
个人保障,就是不管国家和政府是否会认定全职太太是个职业,老公应该首选认可全职太太的职业属性,需要有以下行动来支持太太的职业:
1、工资卡要直接上交,自己每个月找太太领家用,这个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规定每天的上班时间,丈夫回到家,太太把晚饭做好,每天的基本工作也就结束了,她也需要下班,要休息。晚上的工作,主要应该是另一半来承担;
3、要有双休,有一天是太太自己的时间,不再管这些家务;
4、享受定期的年假、外出旅游等福利;
5、给在家的另一半买好五险一金,以及其他商业保险,解决后顾之优
能做到前三点,作为老公来说,已经颇为不易了。如果女性朋友的老公能做到,你就珍惜吧,因为再换人估计也很难找到更好的了。
但如果作为社会机制来看,政府需要思考的地方就更多了,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1、全职太太如果是一门职业,那在大学里面可不可以开设相关的专业,就如同菲佣那样?
2、一旦女性登记注册为全职太太,如何从形式上保障这个职业的独立性,比如说通过男性的雇主给另一半缴纳五险一金,每个月从老公的工资卡中划拨一部分收入给另一半,从而保持收入的独立性?
3、最关键的,全职太太如果是职业,允不允许组成工会,在政治和法律上争取这个群体的地位?
四、私有制、人口及社会化抚养
其实幼儿养育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应该回避养育后代的责任,但是不要试图用家庭责任锁死女性外出工作的权力,经过那么多年的妇女解放,我们不应该走那样的回头路。
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工业化大生产中遇到的女性权利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将所有服务资本化、货币化的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曾几何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幼儿托底体系,双职工养育孩子并不是特别困难,城市的国企和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幼儿园、托儿所,以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我小时候的家属院,婴儿我记得3个月开始就能够送托儿所了,幼儿园每天管3顿饭,我们小时候,同龄的小朋友基本都是自己爸妈带大,少有和老人住在一起。
而伴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单位提供的这些育儿的福利被认为是额外的负担,伴随着单位的解体被一并取消,育儿的成本全部由个体来承担,长期的一胎化政策又导致育儿成本被无限地提升到无法承担的地步,城市人群养育二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当前全职妈妈、低生育率陷阱所面临的原因。
可是出路在哪里?是机器人、大规模的试管婴儿、人造子宫,还是社会化抚养?
那些幻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达就能解决养老问题的,我劝你尽快放弃这种幻想,因为现在的AI和机器人远没有进化到这个地步,别说把一口粥轻轻的放到老人嘴里了,机器人连小孩最简单看图识人也做不到。
人造子宫吗?也许可以吧,但我们这一代人我不太抱有希望,因为她无法突破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结合,开枝散叶,只有上帝创造的万物之灵才有造人的能力。当机器也被人类赋予同样能力的时候,人类和上帝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足以颠覆现代社会伦理的宗教问题,我认为轻易不会辅以实施。
那么社会化抚养呢?亲人——主要是指母亲——的怀抱和爱抚对灵长类婴幼儿正常发育,特别是脑发育意义重大,社会抚养不能取代家庭抚养,完全的、工厂化的社会抚养是早已被科学实验证明过的死路一条。
而且,民族国家是建立在基本的家庭关系上的,大规模人工繁育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解体。当旧有的社会关系全部消亡,你能提出新的社会关系重新凝聚这个国家吗?
五、出路在哪里?
坦白说,我不知道。
城市化、老龄化、自由主义带来的晚婚、不婚和低生育率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没有面临过的新问题。我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样,但我知道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某些人想回到以前家家户户生四五个孩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劳动,延伸出了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
东方大国的妇女解放,通过革命文化和社会运动,从制度给予女性同胞半边天的社会地位;
而改革开放造就的人员流动和社会变迁,给底层妇女更多的选择,让她们不用被牢固束缚在土地、家庭等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分工并且改变自己的命运;
思想解放、宗教影响力的衰减、传统家族和社区的瓦解,这一个个的变量,都是影响家庭、人口、女性就业率的关键要素。
不过换个角度看,我上面所说的几个问题,短期即使解决不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再用系统洞察力的角度来看,你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
默认不婚不育,这是当今政府的观念。至今还把生儿育女,培养下一代当做个人的私事,家庭的责任。
自从全面强制独生子女后,中国的社会服务、公共政策就是以默认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子女来设置的,政府就没有关心下一代的政策,朱相甚至关闭了几万个幼儿园、托儿所、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中、小学校、卫生所医院。没有一位领导人把生育问题作为民族延续的大事来抓,如今劳动力减少了,想到的就是延迟退休,迟发少发养老金。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口进一步老化,固然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创新能力减弱,甚至会引发社保破产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导致劳动力价格提升,劳动力价格的提升会倒逼科技和数字化水平的投入 ,毕竟靠吃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政策红利,躺着都能赚钱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去辛苦地搞研发,吃科技红利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事情,你本来要搬一张桌子,结果没人理你;非要等事态发展到你要掀屋顶的时候,才会有人同意你的意见,去搬张桌子。
人口问题,不宜多说,但落实到个人层面,是回归家庭还是在职场打拼,不涉及到价值观高低,只是选择不同,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心酸。养育孩子并不困难,难的是这个过程中和她一起成长,不断地探索,打怪练级,也是人生的一场修炼。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养育儿女是一件如此辛苦的事情,但却又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原因吧。毕竟这其中的辛苦和快乐,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祝开心
写作不易,请多支持,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