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 墨近年来,江浙一带兴起了一种新的婚姻形式——两头婚。所谓的两头婚,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男女双方两头皆是婚娶婚嫁,夫妻两头走,孩子生两个,一个随一家姓。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不进不出”“不嫁不娶”“两边蹲”“两家拼一拼”。
图片来源:CFP
两头婚一经报道,立即引发了网络争议,有人批评也有人支持。舆论中最大的批评声音是,两头婚背后包裹的是落后的传递香火的老思想。现实中,在一些宗族观念严重的地方,两头婚确实是出于传递香火的考虑。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生两个孩子无疑就成了两头婚的“标配”,这对于女性就成为了一种生育绑架。而支持的声音,则觉得比起过去男方用经济资源换女方的生育资源,如今“女儿也是传后人”,女方获得家庭资源的继承,这个层面,好像是一种进步。而务实一点看的话,两头婚,两头走,对于生女儿的家庭,则是多了一份情感安慰。在80后、90后普遍是独生子女的状况下,对于缓解养老焦虑,无疑有很现实的意义。不过,如果仔细权衡批评和支持的声音,也会发现这不仅是观点分歧,其实在事实层面都没有基本共识,问题出在双方对“两头婚”的定义不一样。一方侧重在生育层面,一方侧重在生活方式层面。展开说就是,如果两头婚意味着必须生两个孩子,必须交给两个大家庭抚养,继承不同家族的财产,那可能支持者会少很多;如果两头婚只是意味着,小家庭成员和各自的原生家庭来往更亲密,相比于过去女方主要生活在男方家庭,给了女方更多的自由,那反对者会少很多。所以,如果把两头婚当做一种特定的婚姻模式甚至生育模式,那确实很难说是现代的;如果把两头婚主要当做一种新家庭结构下的生活模式,那其实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顺其自然的结果。不管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存在多大差异,但是最核心部分,应该是有共识的: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是个体从原生家庭独立出来,组成小家庭,有自己的情感和物理空间,说得实在一点,是自己生娃、喂奶、做饭、陪读,起早贪黑十八年,直到孩子成年。两头婚如果冲击到婚姻的这个核心,各自退回到原生家庭,那可能是一种退化。但是,概念永远没办法涵盖现实的复杂性。不同的人对两头婚的定义不同,不同的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同。个体总是会在传统的孝道、现代的个体独立性等等之间相互拉扯、和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