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的忧患意识,诗人的担当精神
《渔家傲》《破阵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学习诗人抒情的方法。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教学过程】
欲将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词四首》中的《渔家傲》和《破阵子》,齐读两词。
这两首词都是军旅词。
(屏显)
军旅词:是以军队生活、战争生活等为题材创作的诗词。
师:请同学们读下面的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
4、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同学们,从诗词中你们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豪气冲天,视死如归。
师:我们再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同学们读得低沉、宛转。
(屏显)
“燕然未勒”: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燕然是山名,即今内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是刻石记功。东汉时,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里,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建。
师:请同学们说说诗句的意思
1、远离家乡千里之遥,一杯浊酒,消不尽征人浓浓的思乡情,然而敌患未除,寸功未建,归家之日遥遥无期。
2、将士们难以入眠,生活艰苦,戍边多年,将军白了头,征人留下了思乡泪。
(这是字面意思,作者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指将军和征人白了头,都留下了思乡泪)。
3、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军营。
4、了却了收复失地的大业,赢得了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惜自己已经老了,都成为了一种追忆!
师:同学们读出了一种悲凉,一种沉郁,一种沧桑。下面就让我们慢慢品味这种情思。
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这混乱的尘世,究竟充斥了多少绝望和悲伤。你想去做一个勇敢的为爱,为信仰,轰轰烈烈的奋斗一场。
欲将
二、读懂诗歌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屏显)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军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屏显)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军中,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的场面。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师:同学们,诗歌中饱含了作者的悲伤、悲凉、悲壮,那么就请同学们谈谈哪位诗人笔下的“悲”最打动你?诗人又是怎样表现这种“悲”的?
(预设)
生1:我觉得范仲淹更悲。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边塞的荒凉与中原城市的华灯初上截然不同,与诗人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迥异。
生2:我觉得范仲淹更悲。“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径直南归毫无留恋之意,而作者只能滞留在这苦寒之地,面对塞下萧瑟,独立在呼啸的寒风中,目送远去的雁阵,心中顿生无尽的悲凉!
师:雁,归也!总能引起羁旅他乡的军人和游子无限的思乡情愁。
句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句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句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生3:我觉得范仲淹更悲。“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大风、号角、羌笛、马啸之声。给人以雄浑苍凉之感。
师: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真是一支悲切苍凉的交响曲。
生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残照,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城池孤零零,城门紧闭,也说明战事吃紧,局势紧张。
师:满眼的悲凉,满耳的悲戚。
生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杯浊酒难消浓浓的思乡情,但是寸功未建,有家难归,愁肠百结。
生6:“羌管悠悠霜满地”满眼冰冷的白霜,满耳陌生的边塞笛声,读起来悲凉无限。
生7:长期在外征战的将士们夜不能寐,流不尽的思乡泪,写不尽的思乡愁。
总结:全词字字句句浸透着无尽的悲凉
地域和环境之悲
声音和形式之悲
抒情之悲
生1:我觉得辛弃疾更悲,这是一种悲壮。他在现实中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只能寄理想于梦境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得有多悲伤啊!
生2:辛弃疾有理想、有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想收复失地,他想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他想千古留名。但是现实是一场空“可怜白发生!”如此之大的落差,诗人壮志难酬啊!
生3:诗人将军旅生活描写的如此热烈,战斗生活如此的激烈,都是他的梦想,现实距离理想太遥远,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一种巨大的反差,也让我们读出了悲壮!
师:同学不仅从内容上读出了“悲”从对比的写法上也读出了“悲”。
诗人范仲淹采用了什么写法来体现这种“悲”的?
生: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借用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寸功未建。
【屏显】
用典: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作用: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地表达“今义”。
总结:辛弃疾通过醉境——梦境——实境的对比表达壮志难再酬的悲壮
范仲淹通过借景抒情、借用典故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凉。
下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平长仄短)
(女生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低回)
(男生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雄壮)
(女生读)可怜–白发生–!(悲凉)
欲将
三、读懂诗人
师:分角色朗读
师:诗格即人格,每一首诗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样的沉郁悲凉,不一样的抒情方式;一样的济世情怀,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从两位此人的笔下,你能读出他们的性格吗?
从的抒写中,我读出了范仲淹/辛弃疾 的性格特征。
1、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表达上我看出范仲淹内敛的性格。他不是直接抒怀,而是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更含蓄,更内敛。
2、《渔家傲》的上片一直在写景,作者是借景抒情,而辛弃疾是直抒胸臆,从抒情方式上看范仲淹更沉郁,更稳重。
3、辛弃疾奔放,洒脱,豪气冲天。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多么激烈的战斗生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多么热烈的军营生活。
4、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看到了好爽、直率的辛弃疾。
师:那么他们的“悲”又缘何而来呢?
范仲淹为而忧
辛弃疾为而忧
范仲淹为国事而忧、为战局而忧、为边关将士的处境而忧。
辛弃疾为不能驰骋疆场而忧、为不能报国杀敌而忧、为壮志难酬而忧。
师:同学们,这两位诗人所传递的“忧患意识”绝不是一种消极、悲观的绝望心理,尽管它不免带有消极悲观的成分。事实上,宋词所表现的忧患意识,从“反面”表现了一代人对生活,对人生极为真挚的眷念、依恋、执着的情感,从而构成了我们文化历史过程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欲将
四、读懂自己
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民生疾苦而奔走呼号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来——于谦
我总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直接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
师:新时代的我们,面对的是中国民族的蒸蒸日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落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肩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又该为国家做点什么呢?
大丈夫驰骋疆场抛头颅洒热血
新青年发愤图强担道义著文章
甲兵富于胸一代功名高宋室
责任担于肩千秋伟业兴中华
师: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简介:华倩 唐山市开滦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