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随笔丨姜异新:“三维立体设计师”鲁迅

按:本文刊于《群言》2020年第11期,“甜点”经作者、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姜异新老师授权转载。除来自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的图片外,姜老师还提供了鲁迅先生手绘西三条故居草图,以饱读者眼福,特此致谢。
鲁迅手绘西三条故居草图大文豪鲁迅可被称作“平面设计师”,这不稀奇。他设计的书籍报刊封面、手绘的插图,无不大方雅致。然而,鲁迅是个“三维立体设计师”,这从何说起?
北京西城区阜内大街的鲁迅博物馆院内,依傍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一所幽静的小四合院,这是鲁迅生前亲手设计改造的庭院,也是目前先生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建筑作品。
近100年前的周宅位于西三条胡同的中间地带,门牌号是21号。那时,西三条胡同的西边是高大的阜成门城楼,东边是高耸的白塔,每到周四、周五,白塔寺就举行庙会,是当时北京四大庙会之一。鲁迅经常从西三条胡同漫游过去,逛一逛,买一些文物等小玩意儿。
当年,阜成门一带是比较穷苦的住宅区,据说居住的都是失掉皇粮后流为贫民的旗人后裔。常给鲁迅拉车的车夫二秃子就住在西边的庙里。鲁迅的邻居,西边住的是木匠,东边住的是瓦匠,鲁迅和他们相处得都不错,在被北洋政府通缉时还到木匠家里避难。
周宅的大门黑漆漆的,镶着金边,非常庄严,开在整个庭院的东南方向。这就是当年鲁迅先生经常擎着煤油灯,把来家做客的文艺青年们送出的那扇大门。右上角的门牌号被砸去了一角,一看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铁锤留下的特殊印记。那时候拿大锤的人说,这蓝底白字的,不是敌伪区吗?现在应该换成红色。幸亏这一粗暴的行为被在场的文物工作者及时制止了,这个印痕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
鲁迅故居大门迈进大门,抬头可见用六层竹子、竹篦编织绑扎的吊顶,天然包浆,非常密实,下雨天不会潲雨、沾水,透气性又好,门洞非常通风,天气潮湿的时候也不会发霉。因为鲁迅故居被保护得早,快百年了都不曾有人动过,而现存下来的相同时代的民居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工艺。鲁迅将南方建筑元素融合进北方建筑主体,是非常有生活经验的个性化创新设计。所以,这件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孤品,只有到西三条21号才能够见到。
迎面就是影壁,也是传统四合院的标配,风格很简约。左手是两扇灰色木门,是第二道屏门。院里的两株白丁香和一株紫丁香,是鲁迅先生1925年清明节在运松阁订购,并找来花匠一起种下的,如果种下的时候它们是五岁树苗的话,现在就是百岁花仙了。每年清明节前后,这几株丁香亭亭如盖,花团锦簇,香气袭人,映衬着青灰色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如水粉画一般。
鲁迅故居院内八道湾故居是鲁迅在北京买的首套房,西三条是第二套房,现在都在二环以内,寸土寸金了。
1923年10月30日,与其弟周作人决裂并从八道湾搬出来三个月的鲁迅,已经看了不下20次房,终于看到了阜成门。西三条这处房子当时有陈年老屋六间,前院三间北房,后院三间北房。鲁迅看好后,教育部同僚帮他跟房主砍价,谈来谈去谈到800元,鲁迅终于一拍桌子,成交。结果成交后才发现,手头余钱不足。虽说他在教育部月薪高达360元,可是风雨飘摇的北洋政府经常欠薪。购买八道湾房产的时候,周家已经花了3500多元,当家的周作人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又挥霍无度,作为赚钱养家主力的鲁迅,就跟着成了“月光族”。
鲁迅丈量了房屋面积,先交了10元定金,然后就开始四处跟朋友借钱,总算是筹了400元,三个月后把尾款付清,才开始房屋产权转移的复杂过程。验看房契、签署购房协议,订立买房契约、交旧契,验新契,交税(当时的税率高达6%)……在警察署、市政公所、税务处来回奔波,总算是折腾完了,算下来整个购房价约合848元。鲁迅借的这400元,一直到去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才全部还清。
当时的六间老房非常破旧,原先的格局一点儿都不实用。鲁迅动了不少脑筋,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画了很多施工草图,画成的至少就有六张。鲁迅预想的是,拆掉后院的三间房,把房屋全部移到前院,合拢起来,使前院成为一个标准的四合院,这样才紧凑、圆融、宜居,而且私密性好。这可是个相当大的工程。
鲁迅先生手绘西三条故居草图(之二)接下来打交道的就是建筑工人,鲁迅与一个姓李的瓦匠签订了装修合约,对方根据房主的设想给出方案,那时候叫“做法清单”。工程开始后,鲁迅天天盯着施工进展,卸石灰、和油漆、裱糊,一步步验收,分批支付钱款,为此他还建立了一个折子,专款专用,详细记录每次付款的日期和数额。最后整个算下来,改造大修共花费约1183元,如果再加上前期的购房款848元,那么鲁迅安家西三条21号的整个投入就是2030元,这还不算购买花木、家具等的费用,真是数目不菲啊。
即便如此,西三条和八道湾也不能比,这只是个一进的院落,庭院并不幽深,是四合院中最小的类型。三间北房是正房,朝南开窗,是居住用的,位于整个住宅的中心位置,打开门窗非常通透。东边是母亲鲁瑞的房间,西边是原配夫人朱安的房间。三间南房朝北开窗,外间是会客室兼藏书室,西边是客房,可以留宿亲友。东厢房是女工房间。西厢房是厨房,那里有灰砖砌成的高台炉灶,经常飘出炊烟的味道。与东面的屏门对称,西边这座小隔扇门里面是个一丈见方的小院子,西南角则是一间小小的单耳房,用来做杂物间。
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可以直通后院,顺着堂屋的西墙走着走着,就会发现突出来一块,原来堂屋向后面接出了一间小房子,拖在三间北房的后面,像条尾巴似的,这种搭出来的平顶灰棚房顶上没有瓦,在北京的房屋设计中是最省钱的,北京老话儿叫“老虎尾巴”,这就是有名的鲁迅书房之一。“老虎尾巴”这个名字并不是鲁迅起的,他也不这么说,平时只说“我的灰棚”,而在文章里却称其为“绿林书屋”。
后院是个大花园,看上去很明丽。中间用白篱笆围起来的是一口土井,据说是翻盖房屋时挖出来取土用的,井里并不经常见水,且无法饮用,有水的时候就用来洗衣浇花。当年这一带居民都是买水喝,每天到了钟点,就有专门的水车挨家挨户来送水。
鲁迅曾经沿着墙种过不少花木,西边是三棵青杨,其他地方还有榆叶梅、花椒、黄刺玫等。现在留下来的只有黄刺玫和前院的丁香树,其他都没有保留下来。当时院子的泥地上开满了太阳花儿,惹人喜爱,鲁迅管它们叫“铺地锦”。还有极细小的粉红花儿,就是鲁迅搬来后创作的第一篇散文诗《秋夜》里的小粉红花。那个著名的开头,想必大家都能背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两株枣树后来被鲁迅的邻居砍去了,1950年代和1970年代分别补种过两次,却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保留到现在,它们定格在了我们的审美想象里。
鲁迅亲自设计改造的四合院,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非常有创造性。先生的空间意识够强,如果小时候有乐高玩儿,估计就不会老用荆川纸描绣像了。说鲁迅是个建筑师,名副其实。
1924年5月25日,鲁迅和家人正式迁居,从此安家西三条21号。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故居,将其暗中保护起来。1949年10月19日鲁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